2021-01-11 2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NR 神經現實 收錄於話題#周周發5個
文獻:Wesseldijk, Laura W., Miriam A. Mosing, and Fredrik Ullén. "Why Is an Early Start of Training Related to Musical Skills in Adulthood? A Genetically Informative Stud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0): 0956797620959014.
DOI: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0959014
封面:Jay Saturnino Lumboy
父母們很喜歡說「從娃娃抓起」這句話。無論是學體育項目,還是學樂器唱歌,他們對認為興趣愛好得從小培養,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可能屏幕前的你就曾是該邏輯下的犧牲品,和童年興趣班的深度體驗者。但,就學音樂而言,從娃娃抓起有無道理呢?
按照所謂「敏感期」的概念,孩子小時候某段時期大腦可塑性強,此時學音樂能重塑大腦的神經迴路,對未來成就帶來長期收益。有一些研究支持這一觀點。如1995年Schlaug等人發現,音樂家——尤其是7歲前就開始學音樂的音樂家——比非音樂家胼胝體前半部分體積更大;1998年Baharloo等人則發現,越早開始音樂訓練,能達到的絕對音高更高。一些研究進一步考慮了音樂訓練的總時長,並發現了開始音樂訓練的時間與聽覺-運動大腦結構以及與音樂表現有關,如時間越早,節奏同步表現會更好、旋律辨別能力更強。
然而,究竟是從娃娃開始學音樂造就了音樂才子,還是因為具有音樂天賦,所以很早開始學音樂呢?雙生子研究的結果為後者提供了一些支持,並提出基因對音樂才能和音樂成就的影響最少佔20%,最高可達66%。
近期在線發表於《心理科學》的一項研究也採用了雙生子研究法對此類問題進行研究。Wesseldijk等研究者收集了瑞典7786名雙胞胎及310名專業音樂人的數據。在這些雙胞胎中,有299對為同卵雙胞胎,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研究者綜合考慮了他們開始接受音樂訓練的年齡、每周訓練時長、音樂才能(音高、旋律和節奏辨別)、音樂成就(包括音樂人作品數、學生數、CD等發行數、國內外評論數、獲獎數等)等因素,結果發現:
1.如果單純考慮開始接受音樂訓練的年齡與音樂才能和音樂成就的關係,無論是專業音樂人,還是雙胞胎,越早開始音樂訓練,音樂才能越強,音樂成就越高。
2.如果進一步考慮具體的訓練情況,將每周訓練時長納入分析中,那麼音樂訓練開始年齡與音樂成就之間的關係消失了。換言之,越早開始音樂訓練,音樂才能越強,而音樂成就則不一定。
3.如果再進一步考慮基因和成長環境的影響,對雙胞胎們進行分析。那麼,音樂訓練開始年齡與音樂才能之間的關係也消失了。並且,音樂訓練開始年齡與音樂才能以及音樂成就之間的關係,可以全部由共同的基因和共同的成長環境加以解釋。簡言之,從娃娃開始學音樂,並不能導致孩子音樂才能更強或音樂成就更高,早學和音樂才能或成就沒有因果關聯。
學音樂從娃娃抓起好不好?可能是好的。但這種行為絕對必要嗎?可不可以認為只要早學就能成為音樂巨匠?這事還真得一看天賦二看家庭。按照新研究的結論,沒天賦也沒家庭氛圍,飛得再早日後也可能還是笨鳥。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