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編藤椅面臨技藝失傳 一把好藤椅成本超千元(圖)

2021-01-16 中國新聞網

手編藤椅面臨技藝失傳 一把好藤椅成本超千元(圖)
2015-11-25 14:44:14來源:北京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11月25日 14:44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 

幾把藤椅,一位工匠,一個至今仍在北京內城裡堅守的老鋪。

  「沒文化唄,要是有文化,誰幹這個啊。」60歲的張慶來說得謙虛,但他並沒意識到,這門近乎失傳的手藝,現在其實是很「前衛」的文化——手作總是慢的,而這個時代,慢,是奢侈的。張慶來的製作,可能趕不上工業品的速度,但是他相信,歷經歲月變遷後,每根藤條中蘊含的心意,會隨著時間沉澱下來。

  每根藤條都有人情味兒

  韓記藤椅鋪,位於西安門大街14號。這是個縱深的小院子,從大街上走過往裡一望,總能看到一個人影,坐在小凳子上低著頭。這便是張慶來的店鋪。

  院子最裡邊是一間約有20平方米的屋子,整個屋子被一把把藤椅佔滿。地上擺的,牆上掛的,新的待售,舊的待修。張慶來一手拿著錐子,一手攥著長長的藤條,兩隻手不停地穿來穿去,忙活著編織藤椅的靠背。他已說不清有多少個日夜都是這樣度過,早年間工廠效益不好,張慶來出廠「內養」。回到家裡後,幫助父親全身心投入到藤椅製作的工作中。

  其實,在沙發普及前,藤椅算得上是人們心目中最舒服的座椅了。但比起古典的圈椅,它不能傳代,比起小巧的方凳,它又不能隨身攜帶,可這仍擋不住它成為經典的產品。「不能跟假的比。」張慶來習慣用「假的」形容質量不好、材質不佳的產品。現在,金屬管材搭架子、塑膠材質編織的「藤椅」遍布市場,但張慶來認為,那些材質不僅耐用性不佳,也無法帶來坐在藤椅上那種舒適感。

  對品質的極致追求,成為老張一直以來堅持手工製作、維修藤椅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因為「手工」,讓每一根藤條都帶著人情味兒,張慶來做的藤椅如今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忠實追隨者。很多老街坊雖已搬走,但他們也會專程把藤椅送回來給張慶來維修。

  看似簡單的藤椅,其實製作起來並不簡單。粗藤子熱彎,細藤子慢慢編織,製作一把藤椅,幾乎都是十天半個月的時間。若更精緻一些加上點綴的木雕,則還要更久。

  更要命的是藤條。北方人通常以為,藤條是南方、雨林隨處可見的植物,其實不然,張慶來使用的藤條,來自印度尼西亞。這多虧當年老父親在北京藤廠工作,後來北京藤廠與南洋藤廠合併,老父親積累了點兒人脈資源,才能買到這並不常見的材料。上乘的藤條材料,尤以稍細、顏色微微紅潤的為佳。用這樣的藤條生產一把藤椅,不計時間,只說成本,就已是超過千元。

  這門老手藝後繼乏人

  張慶來的老父親張講盛,是個挺有名的手藝人。1981年改革開放,老爺子決定幹個體,便在家開了「韓記藤椅鋪」。所謂「韓記」是張慶來母親的姓氏。藤椅鋪剛辦起來的時候,生意相當不錯,當初一把藤椅售價不過6塊5毛錢,「就那做工,放在現在少說也得賣上千塊錢。」那段時期,人們開始有些閒錢,願意裝點家居,但後來各種新形式的沙發、座椅興起,也給藤椅市場帶來不小的衝擊。

  「每天坐這兒這麼幹,一個月也就剩下兩千多塊錢賺頭。」張慶來說,藤椅鋪開到今天已經度過了34個春秋,早年間城裡還能找到幾家藤椅家具鋪,比如,廠橋就曾有一家父親老工友開設的店鋪;歷代帝王廟對面也有一家;花市的那家藤椅鋪,據說老手藝人曾經是生產籠屜的。

  然而至今,那幾家或是因老人做不動無人接班,或是因為城市改造,逐漸都消失了,只剩下了韓記一家。6年前,張慶來的母親韓老太太過世。去年,92歲的父親張講盛老爺子也過世了。張慶來的孩子如今和其他年輕人一樣上班,張慶來自己也說不清,究竟能將藤椅鋪支撐到哪一天。「不幹?街坊們、老主顧們也不答應啊!」每當說起這些,張慶來的臉上就會綻放出會心的笑容。文並攝 張碩 J233

相關焦點

  • 藤椅的價格是多少?藤椅多少錢一張?
    坐在陽臺上度過一個慵懶的下午,既然是休閒曬太陽,人們就會想要購買有著讓人放鬆的家具,這種受到人們喜愛的家具就是藤椅。藤椅是使用藤條編織而成的,不同的藤條編織出的藤椅有著不一樣的使用效果,今天小編就具體為大家介紹藤椅的價格是多少,多少錢一張。
  • 東安縣劉陽村:藤椅扶貧車間編織致富路
    紅網時刻9月8日訊(東安站記者 劉聯波 唐孟明)東安縣花橋鎮劉陽村村民石勇軍把藤椅加工廠開在家門口,讓村裡的閒散勞動力足不出村就近就業,帶動了村民致富創收的熱潮。花橋鎮劉陽村是省定貧困村,竹木加工、藤椅編織是劉陽村村民的傳統手藝,但苦於產品沒銷路,這些年村裡的傳統手藝人有些沒落。今年石勇軍利用村裡面閒散人員和貧困勞動力,把藤椅加工廠開在了村裡,椅架和材料送到村民家中讓其加工,為村民創收致富。「現在做事的有50餘人,每個月發4萬元左右工資,每人平均增收800元以上。」石勇軍說到。
  • 老人最好選擇靠背藤椅
    老人最好選擇靠背藤椅 日期
  • 河南舞鋼:小藤椅「編織」幸福生活
    央廣網平頂山11月19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劉翠翠 苗壯)近日,記者來到河南省舞鋼市楊莊鄉晁莊村宋莊組村民李紅霞的家中,只見十幾名村民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好框架,準備開始編制藤椅。大家各自分工,忙著手中的活兒,一根根藤條在她們的手中來回穿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 2020年網紅的鏤空藤椅,已經幫你搭配好各種家居風格了!
    最近小熙的世界裡,鏤空藤椅的出現頻率實在太高了。基本是哪哪都看得到,想忽視臣妾也做不到啊!所以索性整理了一下,看看這把藤椅究竟有多火。1、不鏽鋼鏤空藤椅白色桌子的好搭檔這應該如今最紅的藤椅了,和白色桌子組合,本身藤的顏色和白色桌子視覺上看起來特別登對。不管餐桌還是書桌,方桌還是圓桌,搭白色省事,還錯不了。搭配原木色餐桌這也是不違和的經典搭配,特別想說搭配桌子,一定選擇桌腿簡單的,桌底空間可以讓這款椅子推拉,這樣才能收放自如。
  • 滿滿正能量 兒女用藤椅抬九旬父親爬泰山 81歲奶奶十幾年愛心捐助
    想著父親年齡太大了,行動不便,經過反覆挑選,李永祥將老人經常坐的藤椅進行了改造。怎麼讓老人坐著舒服,用什麼材質的抬手結實,怎麼保持平衡,藤椅落地怎麼放……李永祥做了一系列的「設計實驗」,還給藤椅鋪上了一塊柔軟適中的大紅坐墊,做成了一個牢固舒適的藤椅抬座。 這趟泰山之行可謂「全家總動員」。一切準備就緒,農曆九月初九一大早,八個兄弟姊妹都到齊,陪著父親一起登泰山。
  • TY-HW002A1 北歐風舒適休閒可摺疊的單人吊籃藤椅
    TY-HW002A1 北歐風舒適休閒可摺疊的單人吊籃藤椅1/7
  • 四十載春秋練就好手藝 廣州夫妻妙手修補藤蓆藤椅
    由於手藝好,價錢又不貴,不少街坊慕名前來。梁雁嫦說,她家自祖輩就和藤蓆藤椅打交道了,這門手藝養活了一家四代人。梁雁嫦在店內修補藤蓆。  「我八九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父母做藤蓆謀生,做到現在已經快五十歲了,可以說我的生活每一天都離不開這些藤蓆。」荔灣區龍津東路的一條小巷子裡,梁雁嫦和丈夫經營著一家藤製品店,不大的店面裡堆滿了各式藤椅、藤蓆。
  • 兒女用藤椅抬九旬老父親爬泰山,幸福一家已五世同堂
    大家關注到這家人,是因為近日忽然火了的一則短視頻:一位父親被兒女用藤椅抬著爬泰山,視頻裡,老人的四個兒子抬著他,女兒跟著在旁邊扶著,被一群孩子簇擁的老人,坐在舒服的藤椅上笑意不斷。網友紛紛稱讚:這樣的孝心比泰山還美。
  • 兒女用藤椅抬九旬老父爬泰山,這一幕值得每個...
    老人穿著紅馬褂黑外套坐在藤椅上, 四個兒子抬著他, 女兒跟著在旁邊扶著,一路歡聲笑語, 藤椅上93歲的李興茂老人也笑意不斷。
  • 傳統木工技藝已在中國失傳?日本將其發揚光大?日吹們又來了
    微博截圖小編還特意找了幾張實物的榫卯結構物件圖讓大家欣賞一下。現在,他已在這個名為 The Joinery 的推特帳戶上發布了 80 個 GIF 榫卯圖,收穫了 1.9 萬關注。看到這裡,小編想說。日本人製作出3D建模圖並能不代表榫卯結構在中國已經失傳,卻在日本得到發展。對此,小編覺得自己比較有發言權。因為小編本身就是一個木工愛好者,經常在各個木工論壇瀏覽,毫不誇張的說,小編曾經多次有投身木工行業的衝動。
  • 有一座藤椅鞦韆的50平米天台花園
    進入天台首先看到的是雲菇涼最愛的藤椅鞦韆,小時候的公主夢一一實現秋冬時最愛坐在鞦韆上,一壺熱茶,一個抱枕可以坐上一天鞦韆前面設了鐵藝的拱門,心心念念的都是月季花瓣飄落的景象。每每坐在花園裡,一杯酒,一壺茶,一件點心,曾經流過的汗水,劃破過的皮膚,都算得了什麼愛花之人,總覺得自家花園缺點什麼,每每的心動,都會付諸行動。雲菇涼的花園不美,但我希望慢慢的,我會將它改造得越來越符合我心中的美好
  • 聊城雞毛撣子手工扎制技藝面臨失傳
    「雞毛隋」也已名不符實,家家戶戶做雞毛撣子的盛世不復存在,只有幾位老人堅守老手藝,隋德峰就是其中之一,守著老手藝,他擔心以後會失傳。歷史悠久興盛一時提起雞毛隋村,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它的由來。據稱,從明朝中期開始,「雞毛隋」家家戶戶都以扎雞毛撣子、雞毛扇子為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 臺灣南部傳統味「辦桌菜」恐失傳(圖)
    臺灣南部傳統味「辦桌菜」恐失傳(圖)     辦桌文化正在消逝中,許多古早辦桌名菜面臨失傳。臺南市政府7月11日展示1桌辦桌菜,希望喚醒民眾對古早佳餚的記憶。
  • 它是農村一大雜草,能長20米長,人稱「風龍」,根莖能做藤椅
    下午在經過山腳附近一處果園的時候,筆者看到不少果樹,說實話,筆者對於各種果樹都是比較喜愛的,畢竟它們能給我們結出各種各樣好吃的水果來,不過筆者卻發現有農民朋友正在果園裡除著雜草,其中就有一中葉子形似番薯葉的野草,農民朋友對它是又拉又砍,看起來似乎對它是非常討厭,這種野草就是「風龍」,聽起來是一個名字很霸氣的野草,不過卻讓許多農民朋友討厭。
  • 湖北陽新布貼工藝面臨失傳危機
    然而就是這樣一朵傳統的本土藝術奇葩,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昨日,記者走進陽新陵園社區,年近七旬的李婆婆正在一針一線地製作布貼。李婆婆從小就學了一手布貼的好手藝,能剪能畫能繡,工藝十分精美。聽到記者的誇讚,老人笑得很開心。但老人又感到有些失落。她說,現在年輕人幾乎沒有人願意學習布貼,只顧著外出打工掙錢。眼看先輩們留下來的寶貝就要失傳,她很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