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 14:44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幾把藤椅,一位工匠,一個至今仍在北京內城裡堅守的老鋪。
「沒文化唄,要是有文化,誰幹這個啊。」60歲的張慶來說得謙虛,但他並沒意識到,這門近乎失傳的手藝,現在其實是很「前衛」的文化——手作總是慢的,而這個時代,慢,是奢侈的。張慶來的製作,可能趕不上工業品的速度,但是他相信,歷經歲月變遷後,每根藤條中蘊含的心意,會隨著時間沉澱下來。
每根藤條都有人情味兒
韓記藤椅鋪,位於西安門大街14號。這是個縱深的小院子,從大街上走過往裡一望,總能看到一個人影,坐在小凳子上低著頭。這便是張慶來的店鋪。
院子最裡邊是一間約有20平方米的屋子,整個屋子被一把把藤椅佔滿。地上擺的,牆上掛的,新的待售,舊的待修。張慶來一手拿著錐子,一手攥著長長的藤條,兩隻手不停地穿來穿去,忙活著編織藤椅的靠背。他已說不清有多少個日夜都是這樣度過,早年間工廠效益不好,張慶來出廠「內養」。回到家裡後,幫助父親全身心投入到藤椅製作的工作中。
其實,在沙發普及前,藤椅算得上是人們心目中最舒服的座椅了。但比起古典的圈椅,它不能傳代,比起小巧的方凳,它又不能隨身攜帶,可這仍擋不住它成為經典的產品。「不能跟假的比。」張慶來習慣用「假的」形容質量不好、材質不佳的產品。現在,金屬管材搭架子、塑膠材質編織的「藤椅」遍布市場,但張慶來認為,那些材質不僅耐用性不佳,也無法帶來坐在藤椅上那種舒適感。
對品質的極致追求,成為老張一直以來堅持手工製作、維修藤椅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因為「手工」,讓每一根藤條都帶著人情味兒,張慶來做的藤椅如今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忠實追隨者。很多老街坊雖已搬走,但他們也會專程把藤椅送回來給張慶來維修。
看似簡單的藤椅,其實製作起來並不簡單。粗藤子熱彎,細藤子慢慢編織,製作一把藤椅,幾乎都是十天半個月的時間。若更精緻一些加上點綴的木雕,則還要更久。
更要命的是藤條。北方人通常以為,藤條是南方、雨林隨處可見的植物,其實不然,張慶來使用的藤條,來自印度尼西亞。這多虧當年老父親在北京藤廠工作,後來北京藤廠與南洋藤廠合併,老父親積累了點兒人脈資源,才能買到這並不常見的材料。上乘的藤條材料,尤以稍細、顏色微微紅潤的為佳。用這樣的藤條生產一把藤椅,不計時間,只說成本,就已是超過千元。
這門老手藝後繼乏人
張慶來的老父親張講盛,是個挺有名的手藝人。1981年改革開放,老爺子決定幹個體,便在家開了「韓記藤椅鋪」。所謂「韓記」是張慶來母親的姓氏。藤椅鋪剛辦起來的時候,生意相當不錯,當初一把藤椅售價不過6塊5毛錢,「就那做工,放在現在少說也得賣上千塊錢。」那段時期,人們開始有些閒錢,願意裝點家居,但後來各種新形式的沙發、座椅興起,也給藤椅市場帶來不小的衝擊。
「每天坐這兒這麼幹,一個月也就剩下兩千多塊錢賺頭。」張慶來說,藤椅鋪開到今天已經度過了34個春秋,早年間城裡還能找到幾家藤椅家具鋪,比如,廠橋就曾有一家父親老工友開設的店鋪;歷代帝王廟對面也有一家;花市的那家藤椅鋪,據說老手藝人曾經是生產籠屜的。
然而至今,那幾家或是因老人做不動無人接班,或是因為城市改造,逐漸都消失了,只剩下了韓記一家。6年前,張慶來的母親韓老太太過世。去年,92歲的父親張講盛老爺子也過世了。張慶來的孩子如今和其他年輕人一樣上班,張慶來自己也說不清,究竟能將藤椅鋪支撐到哪一天。「不幹?街坊們、老主顧們也不答應啊!」每當說起這些,張慶來的臉上就會綻放出會心的笑容。文並攝 張碩 J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