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6日,第三屆人大商學院年度金融論壇舉辦,論壇以「創新·升級·數智化--雙循環戰略下的金融力量」為主題,力邀權威專家和業界領袖匯聚一堂,深度剖析全球新格局下的宏觀趨勢,前瞻解讀新經濟、新產業、新金融的發展內涵,賦能中國企業把握資本市場的新一輪發展機遇,推進產融結合與價值再造。
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北京中關村智友科學家投資基金合伙人張瑞君的主持下,和易集團總經理、原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處長蔡曼莉,德勤中國A股資本市場主管合伙人吳曉輝,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財務與金融系教授孟慶斌,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比亞迪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審計委員會主席張然圍繞《已上市與擬上市企業如何更好擁抱資本市場?》進行對話。
張瑞君:非常榮幸,也非常感慨能夠來參加今天的論壇!本次論壇舉辦的消息向校友和同學們發布之後,有很多的同學特別是EE研究生同學打電話給我,他們說,老師,我們特別期待能夠參加這次論壇。因為我們從春季學期到秋季學期,一直沒有走進人大校園。我們只能通過網絡傾聽老師們講課的聲音,卻無法看到老師和同學們堅定自信的眼神。非常抱歉,今天論壇無法在人大校園舉辦,也沒有辦法讓這些想參會的同學都到現場,因為疫情在全球肆虐。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一些人看到的是焦慮、恐慌,而另一些人卻能撥開雲霧看見曙光。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重磅對話嘉賓,他們就是能夠看到曙光、迎著朝陽,堅定前行的人。有請4位對話嘉賓上臺:
和易集團總經理、原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處長 蔡曼莉
德勤中國A股資本市場主管合伙人 吳曉輝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孟慶斌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張然教授
這次對話的主題是《2021年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如何更好地擁抱資本市場?》
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有很多的同學、校友們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怎麼樣來看待2021年的中國經濟走勢?剛才我們的宋會長已經談及了他的觀點,中國經濟走勢是向好方向發展,和宋會長一致看法的嘉賓請舉手。有兩位沒有舉手。我們嘉賓有悲觀情緒,也有樂觀情緒!下面把這個問題先交給蔡曼莉總,你為什麼覺得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向好的方向發展,給出你支持自己觀點的一到兩個理由。
蔡曼莉:謝謝主持人!剛才宋會長講的非常好,我贊同他的觀點。他剛講到了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四個積極信號,包括中國經濟形勢向好、A股監管水平提高、投資人生態環境改善、上市公司質量提高等,我非常認同。
我曾經在證券監管部門工作了十幾年,宋會長的講話我感同身受。對於這個問題,我再解釋一下,宏觀經濟形勢就不用講了,很多專家學者做過翔實的分析和預測。對於A股資本市場,我認為2021年將穩中向好。
從A股資本市場來看,近年來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更加法治化、市場化。第一,註冊制改革意義深遠,將會持續漸進實施;第二,退市新規的落實推進,有利於形成「寬進寬出,市場選擇」的態勢;第三,違法成本不斷提高,比如新修訂實施的《證券法》、人大常委會剛剛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最近法院對五洋債券欺詐發行的判決,大家可以看到,政府和監管部門在以法治方式肅清資本市場環境。我相信資本市場環境變好了,市場發展就更有支撐的力度了。
張瑞君:謝謝!剛才看到張然教授也是支持的觀點,請您再補充一下您的理由是什麼?
張然:謝謝主持人!我非常同意曼莉總的觀點。最近大家看到房地產,已經不像十年以前那樣具有吸引力。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A股市場前面兩年基本上處於比較好的發展態勢,居民儲蓄持續在向權益類資產轉移,而且我覺得這個趨勢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基本上都不會改變。另外,還有一系列制度的配套,希望股票市場能夠平穩健康發展,更好服務實體企業。
從這個角度來講,未來三到五年中國的A股市場,我是非常看好的。但是最近的確也會看到一些現象,就是最近一段時間漲幅的確有點大,在短期之內積累了一定的風險。但是長期向好,這個總的、大的方向應該是不變的。
張瑞君:剛才曉輝總和孟老師沒有舉手支持宋會長的觀點,那就請曉輝總預判一下經濟走勢及支持您的觀點的理由?
吳曉輝:很多事情要兩方面看,因為德勤出了一個報告,2020年整個上市家數將近388家,融資額是4600億,同比2019年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將近90%的增加,這個數據非常亮眼。
展望2021年我認為有400到500家上市,整個融資額在5200億到6400億這樣的情況,會持續上升。但是最近一兩年市場上錢比較多,中國市場還有註冊制的改革,造成上市的門檻有點往下降,導致很多原來不能上市的企業,包括未盈利的企業都可以去上市了,這是比較好的現象。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去看的話,上市門檻降低了,但是審核標準提高了。現在上海交易所批准通過的百分比是97%-98%,但是有很多企業沒上會前就撤了,甚至比之前證監會否的比例高很多。
從經濟的角度去看,剛才領導也講過了,中國加入了RECP,跟歐盟也籤了很大的協議,未來習主席也希望加入CPTPP組織當中去,說明經濟外向合作動力越來越強了,當然跟美國之間的博弈我覺得一直會持續下去。我個人覺得問題要分兩邊看,第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家數增加,上市融資額的增加,我們的擬上市企業選擇的路會比較寬,第二方面是整個經濟環境跟產業國際化會變得更有挑戰性,但是政府在想很多方法去拓展很多通道。我覺得未來2021甚至2022年會變得更加不可確定。
張瑞君:吳曉輝總談到2021年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我也有同感。孟慶斌老師,請您談談您的看法。
孟慶斌:如果是看經濟的話,可能有兩個點。從數據上來看,2021年一定是非常高。尤其是第一季度,2020年是負6.8%,2021第一季度什麼都不幹,也能達到正7%。實際上如果有增長的話,上10%的話很容易。再加上2020年下半年,我們知道國外的一些產業鏈發生斷裂,很多出口原來流出的產業後來又流回來,出口就會很多,一季度的數據可能將近20%,這是我自己的判斷,可能在18%、19%、將近20%,全年算下來將近8%、9%的數據。從數據上來看,2021年一定是問題不大,從數據來看都有可能跟2008年以前數據差不多。
但是我覺得在這背後,可能需要關注幾個風險點。第一個風險點是2021年下半年疫苗推出來了,廣泛的接種疫苗,因為國外產業鏈斷裂、然後流回中國的產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會流出,但是不可能像之前流出的那麼多。我的意思是流入中國的話可能有10%,流出中國可能有5%,因為大家發現中國政治穩定、社會應急能力強。有風險,風險主要出現在出口。
第二點是消費,我們剛剛經歷了工業化2012年左右結束,也就是說從積累階段到分配階段,消費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第三點從投資來說,2020年有一些餘量,當時是底線思維,所以投資的問題也不會太大。
總的算下來,這裡面有一個風險點是出口。尤其是下半年出口,2020年下半年當時看到一個問題,在青島有一堆工人去告企業,原因是企業讓加班加的太厲害了,訂單實在是完不成。工人工資翻了好幾倍,但是實在太累了,這些反應出外貿的回流。但是2021年之後可能會有一定的問題,這是一個挑戰。
張瑞君:我們四位嘉賓預判了2021年中國經濟走勢,看來都是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也存在著不確定性。很多人認為2019年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元年,科創板、註冊制、A拆A等一系列的政策和舉措不斷地出臺。各位嘉賓在這麼多的新政策裡,你認為哪個最重要,對擬上市和已上市公司來講帶來什麼樣深刻的影響?請每位嘉賓談一個最重要的舉措,跟我們具體闡述一下。
蔡曼莉:我認為是註冊制改革,以及系列配套監管制度的變化。據我了解,註冊制在證監會提了很多年,但改革需要政策、環境和監管措施的支持和配合。比如《證券法》修訂,為註冊制提供了法律基礎。退市新規落地,配合註冊制打通了市場「寬進寬出之門」,「有進有出,優勝劣汰」,資本市場才能形成良性循環。而違法成本的大幅提高對於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尤為重要。我理解註冊制有兩個精髓,第一個是以多元化的上市指標體系、以包容的心態,迎接更多更好的創新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第二個是以信息披露作為核心的監管理念,這就需要建立一個以誠信為本的市場環境。所以大幅提高違法違規成本,提高監管威懾力,對於註冊制的順利實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註冊制改革,推動了證券監管相關法規制度體系的重新梳理和修改完善,從而影響資本市場的生態環境和長遠發展,我認為是最深遠的改革。
張瑞君:請吳曉輝總談談,一系列的舉措裡面覺得哪個是最重要的?
吳曉輝:我覺得大的方向我比較贊同蔡總講的,我跟同行業券商、會計師講,如果有問題我們就要被判刑了,所以現在做項目壓力都非常大。在註冊制下面,一個是剛才前面提到的上市條件的降低,這一點非常重要。原來有很多企業,包括生物製藥企業、網際網路企業,包括一些有科技實力,但是盈利沒有那麼強的企業,原來都需要等待有盈利了,有很好的三年的業務表現才能得到去國內上市的機會,所以很多企業就去了美國市場。企業經過幾年發展變成巨無霸的企業,註冊制因為上市門檻的降低,使我們越來越多有核心競爭力的、有硬科技的企業都有通道可以去獲取國內資本市場的支持,我覺得這個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上市是第一步,上市之後是不是市值能夠往上,能夠對股東有很好的回報是第二步,但是第一步是非常關鍵的。原來對於中小企業,銀行也不貸給他們錢,現在資本市場打開了這個通道,這一點是根本性的變化。
張瑞君:曉輝總您以往的經歷中,在紅籌公司引入國內上市上非常有經驗。今年在資本市場裡面,九號公司是我參與投資的一家公司,是科創板首例申請發行CDR的企業,其同時具備VIE架構、同股不同權等紅籌企業典型特徵。資本市場的這一制度改革的意義何在?請您談一談。
吳曉輝:原來這種企業一定是去美國上市的,架構也是為美國上市做準備的。但是在大部分行業上,中國的估值高於美國,很多企業的投資者考慮是不是有國內去上市的可能性。當然現在看到有很多的可能性,第一種是已經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在中國大陸或香港第二次上市;第二種是美國上市公司分拆部分業務在中國大陸上市;第三種是暫時不去美國上市,就用紅籌架構在國內上市。九號公司也是我們德勤做的,在會裡面的時間也是非常長的,說明政府的心態還是謹慎前行的,雖然打開了通道,但是第一單要有重大的示範性,政府還是希望把方方面面考慮的清楚一點。九號公司也涉及到外匯管制的問題。
我覺得它的通過,包括交易所的審核通過,證監會的審核通過,代表了未來只要符合科創板的上市條件規定,都具備上市的可能性,這條路已經完全打開了。
張瑞君:您的意思是說,未來這個制度的建立,或者是我們這次在整個資本市場的改革,可能對未來很多VIE架構的企業、科創企業在中國上市就成為了可能,這個通道打開了。
吳曉輝:一定是的。但是裡面有一些東西並不是VIE架構一定可以上,建議諮詢專家。你的VIE架構,如果可以不設立的話,上市過程裡面交易所會要求你拆掉VIE架構,如果你有合理的理由,你也可以帶著VIE架構上。
張瑞君:請孟慶斌教授談談,在制度創新裡面哪個制度覺得特別重要?
孟慶斌:剛才蔡總和吳總站在企業端從融資的角度來講,他們講了註冊制。我從交易者角度講,這麼多年最重要的一個制度,其實是做空機制。之前看一個企業不好,散戶就不買,然後研究員、分析師、券商賣方也不好意思得罪企業,所以不去發負面的研報,保持靜默,什麼時候企業轉好了以後開始說好話。現在有了做空機制以後,研究員還不敢說企業不好,但是交易者可以通過做空的手段去表達自己的負面看法。
當然現在做空機制從2010年3月31號出來,到現在時間也挺長了,但是比例還不大。未來在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包括裸賣空這些機制未必不可取。現在從監管上說,炒小炒爛明顯寫進去了,或者領導明確表態。如果有一天機制足夠健全,爛的公司就真正給你很低的價錢,大家都用腳投票的話,企業就不會去做一些運作,可能聚焦主業去提高核心競爭力,我覺得這是未來的方向。
張瑞君:請張然教授談一談A拆A創新制度吧,前兩天我們剛剛看到這樣的新的制度出臺了,一個學生馬上打電話,他特別興奮。因為他在國企工作,正在研發新的產品,而且跟現有體系的產品不太一樣,可能會開闢新的市場,是不是可以獨立出來創業了?您怎樣看這個新政?
張然:謝謝張教授給我這個機會,對A拆A的話,您覺得怎麼樣呢?
張瑞君:最近A拆A有十幾家馬上落地了,上市公司部分業務拆分出來,成立一個新的公司,等條件滿足了可以在A股市場上市。這個新政對上市公司的很多創新團隊來講,是一件好事。舉個例子,我在某國企做董事,其下屬的業務板塊一直不盈利,他們把這個業務拆分出來成立一個新公司,在新公司中集團佔40%股份、核心團隊佔40%股份,風險投資機構佔20%股份。這個新公司公司動力十足,拆分的第一年就盈利了。等新公司達到上市條件後再IPO,這樣一來對於母公司和新公司來講都很好,通過這樣的制度改革和創新,給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蛋糕越做越大,同時對國企混改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我的看法,不知道您怎麼看?
張然:我非常同意,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呢?瑞君教授在風投和私募股權領域,研究和實踐方面都是專家。所以我覺得您來回答這個問題更合適。對我自己來講,感受最深的還是註冊制綜合改革,以及關於退市新規一些規定的出臺。
為什麼這些方面這麼重要呢?因為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參加一次很重要的學術會議,有一位會計和財務領域重量級的嘉賓做主題演講。他談到他最近的研究發現,在美國上市財務造假的公司,如果醜聞披露出來之後,公司的股價會下跌30%到40%,對公司是非常沉重的打擊。但是在A股市場,用前面20年的數據研究,發現財務造假的公司在A股市場股價只會下降15%左右。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個市場上面,其實信息披露不是最重要的。
那麼,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什麼時候股價會下跌30%到40%呢?他發現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的political connection也就是政治關聯發生破裂的時候,比如背靠的官員被雙規了,這個時候股價會下跌30%到40%。但是,最近這種情況已發生了變化,前兩天被爆出財務造假的南極電商,股價已經連續四天下跌,下降幅度已經超過30%了。
為什麼大家現在越來越重視信息披露,嚴懲信息造假的公司,因為大家逐漸意識到這樣才是正確的。以前為什麼容忍度比較高,因為沒有配套的制度來配合。有註冊制就必須有相應的退出機制配合,就像一個魚缸裡的水和魚,是一個生態系統,有新的魚進來,也有不健康的魚,死掉了,必須拿出去,否則會影響其他健康的魚的成長。我覺得這兩個制度在今年來講對證券市場是非常重大的利好,也是為什麼我還是長期非常看好資本市場的原因之一。
張瑞君:這個制度對我們擬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來講,真的是非常重要。剛才蔡曼莉總說還想補充一下A拆A制度的意義和價值。
蔡曼莉:藉此機會,我向大家分享一下A股分拆制度。我在證監會上市部工作時恰好負責上市公司分立分拆業務。2004年出臺67號文,規範的是A股上市公司分拆其控股子公司到境外上市的行為,而境內分拆上市沒有相關規定也不支持。2019年隨著科創板推出,證監會發布了境內分拆的規定,引導和規範境內分拆上市行為。截至目前,大概有40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境內分拆的預案。
我曾經和監管部門的領導有過交流,經過調研,很多央企上市公司體內孵化了不同業務板塊,且具備科技創新屬性,而且部分孵化的公司是細分行業的龍頭,完全符合上市和分拆的條件,有部分大型民營企業也存在類似現象。允許境內分拆,有利於為科創板等輸送優質的上市資源。
監管態度的轉變和監管環境密切相關,2019年以前,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上市公司普遍希望做強做大,而分拆上市可能會導致上市公司空心化。而且,上市公司殼資源是有價值的,如分拆上市不加限制,可能會侵犯到上市公司原有股東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有強烈分拆意願的上市公司繞道而行,先剝離擬分拆的子公司,再去A股IPO。所以,堵不是辦法,證監會發布境內分拆上市規則,是正面規範和引導。在現有規則體系下,並不是誰都能夠分拆,按要求擬分拆的上市公司需要有一定的利潤規模、擬分拆的子公司應具備很強的獨立性等等。
張瑞君:蔡曼莉總在證券會工作了14年之久,所以對政策的解讀和理解真的是非常深刻。我覺得您也給我們揭示了一個新的機會,那就是很多做私募股權投資的同學們,可能會帶來一個新的機會,就是在一級市場上可以投A拆A的企業。先把這個企業拆分出來,我們可以看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可以投資上市公司拆分出來的公司,這個公司發展很快,上市的可能性大。這樣對投資機構來講,特別是投資於硬科技的基金來講就是非常好的機會。
和大家分享的第三個問題:今天我們國家的上市公司制度在不斷地改革和推進著。A股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了,前面發言的嘉賓已經講到了,現在A股散戶的開戶量達到1.7億,目前開戶人數再創新高。因此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可能都在關心著一個問題。在2021年我們到底選擇什麼樣的千億級或萬億級的賽道,我們如何選擇投資方向、把握投資機會?這個問題請各位嘉賓分享一下您們的看法。
蔡曼莉:這個問題並不是我所擅長的,我看了一些研究報告,也聽了很多專家的分析。我同意幾個觀點,如主持人開場講到的,2020年很魔幻,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倒了很多企業,2021年,隨著新冠疫苗在多國獲批,疫情後生產、生活得以恢復。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板塊將存在估值修復的機會,這是值得投資的方向。
另外,選賽道也很重要。我比較看好新能源賽道,剛才有發言嘉賓也提到了,新能源產業鏈值得關注。再就是大消費板塊和科技板塊。
張瑞君:請吳曉輝分享一下。
吳曉輝:我再加兩個,一個是大健康,從生物製藥到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當然這裡面還含有相關的醫美行業,大健康行業在2021年之後會有爆發式的增長,當然不是相關的企業都是好企業,還是要選頭部的和看業務模式。例如香港上市的生物製藥公司,包括科創板上市的公司裡面,我相信有一半以上的生物製藥企業未來都會走的比較困難一點,所以大家還是要謹慎選擇一些頭部的公司,他的業務模式有持續的發展跟競爭力的。
第二個是看好半導體行業,儘管去年有很大的回調,但是始終中美之間的博弈使得半導體會頂在最前面,我們現在上市的半導體公司有一大部分是做半導體設計的,其他的相對比較少,未來也會突破。2021年會有一大批封裝測試企業會上市,整個半導體行業還是非常好的行業。
張瑞君:像5G晶片、GPU、安全晶片等等,可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是一個很好的賽道,這也是卡脖子技術,可能在2021年將會有爆發。孟慶斌教授一直在研究二級市場,也在做著股票交易,你的觀點是什麼?
孟慶斌:我先給幾個思路,2012年中國基本上實現工業化了,我們會看到增速下滑了,增速下滑不可怕,之前是積累,之後是分配。這幾年增速下滑了,但是日子過的比以前好了。增速下滑以後,我們看美國,基本上從三零年代實現基礎工業化,六零年代實現完全工業化,六零年代到八十年代道瓊沒有漲,不是說一點沒有動,基本上上下20%以內波動。2012年如果說工業化結束,可能我們會發現很長一段時間,從數據上來看會很難,比如很難看到GDP有很高的數據。但是不要擔心,生活水平是上升的。
這裡面機會是什麼?工業化結束以後,我們現在提轉型,轉型是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從工業化到消費驅動來轉,現在的消費,我們看2019年的數據,消費佔比大概是58.2%,美國70%多,這一塊還有一段路要走,所以消費一定沒有問題。我已經在很多場合說過。
第二點,如果我們從生產函數來看有三個動力,基本上1990年是勞動力推動,那時候沒有資本,靠勞動力加班苦幹。到2010年代靠資本驅動,那會有點錢了,所以工業化後期靠資本支出驅動。到2012年以後,資本驅動、資本投入邊際生產率越來越低,現在開始創新驅動。這些點不是空穴來風,都是跟現在方向相關的。
一個是消費驅動,一個是科技驅動,相當於沿著消費和科技來找。消費和科技交集,我特別同意吳總說的健康,尤其是生物醫藥。這一塊為什麼要提呢?生物醫藥既有消費屬性,又有科技屬性。如果現在說晶片的話,跟美國如果差十年,醫藥可能差三十年都不止。差的距離遠,正好是企業的發展機會。比如恆瑞6000億市值,輝瑞是兩三萬億。但是兩三萬億是20倍、30倍估出來的,恆瑞是一百倍左右,利潤差了很遠。可能會產生很偉大的企業,不一定是恆瑞,但是一定會有偉大的企業出來。對醫藥我是長期看好,雖然去年下半年醫藥股跌了很多,如果看十年的機會,醫藥一定沒問題。林園以前也說,人老了以後像破車一樣永遠修不好,但是永遠需要修。
張瑞君:醫療器械板塊如何?
孟慶斌:我現在認為是最優機會的,比如生物製藥、化學製藥的研發有運氣的成分,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配方管用,他的可能經過十年不斷試,運氣來了就能試出來。但是如果是器械的話,相對靠運氣成分的醫藥,器械更多的是靠資本的支出、資本的積累,靠經驗的總結,所以問題不大。
科技,剛才吳總提半導體、晶片,這個是19年的明星股。蔡總提的新能源是20年的明星。這些裡面一定也能產生偉大的企業,但是一定要規避一個風險,我最近一直在算。但是要算一個問題,2019年新能源車的產量大概是120多萬輛,到了2022年的規劃在200多萬輛,2025年大概在500萬輛。500萬輛的話,一塊電池5萬塊錢,公司掙6000有300億的市場空間,按30倍估值,電池行業大概1萬億市值,現在有的電池廠市值已經是1萬億。我覺得從估值來講多少有點泡沫,雖然往往泡沫中能產生偉大的企業,但短期應該注意風險。
反觀特斯拉,特斯拉是5萬億,但是我們要看到一個問題,現在一些比較大的主機廠做汽車的,一年的產量800萬輛、1000萬輛是可以做到的。韓國的車企起亞都能有800萬輛,特斯拉做500萬輛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一輛掙5萬人民幣有2500萬,按照20倍估值就5萬億,因為現在是將近7000萬億美金、5萬億人民幣的估值,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要做到1000萬輛,應該有10萬億的市值,這裡面反而不一定有多大的泡沫。所以我們要警惕這種泡沫,再次強調,我不是說這家電池企業不好,企業一定是偉大的企業。
張瑞君:孟老師講到了消費、醫療器械和醫藥的板塊,未來可能有比較大的前景。給張然老師又留了一個比較難解的話題,剛才各位嘉賓沒有談到數位化企業服務的板塊,我們知道在信息化浪潮到來的時候,很多企業開始搞ERP,現在企業信息化發展到利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慢慢過渡到數位化的企業服務,您認為在2021年的發展趨勢是什麼?有沒有機會?
張然:謝謝主持人!我覺得您這個問題挺好的,我們人大商學院目前聚焦企業數位化轉型。我覺得您提的這一塊,其實跟我們對大勢的判斷是一樣的,我們覺得這個領域是非常有機會的一個領域。
另外,我覺得您提出的2021年資產如何配置的問題,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我今天早上大概5點多醒過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前面兩年,其實投資是比較容易做的。配置股權的收益應該都不錯,2021年似乎大家對股權方面沒有那麼樂觀。
前面三位主要從板塊的角度,我主要從大類資產的角度。從大類資產角度來講,今年股權收益率應該不會再像去年和前年一樣那麼漲勢喜人,前兩年基本上已經翻番了。但是今年的話,我覺得應該謹慎樂觀。我非常同意孟教授的觀點,有些企業的價格明顯高於價值,有不少信號已經顯示出來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警示2021年權益類資產的風險。
我覺得假設在權益類資產上面已經配置了一定的比重,至少不應該再進一步加倉了,可以考慮一下比如說債券類的資產,還有些CTA產品等,分散配置。
張瑞君:在很多人看來2021年資本市場是繁榮的景象。但是最近有一條微信的標題黨讓很多人驚訝了:退市新規來了,A股市場的創業者、企業家、投資人,可能你的IPO信仰將可能被打破了。
我覺得這個新規來了以後,可能對我們今天很多的準備走向IPO,或者是已經在IPO市場上的企業來講,確實是一個衝擊和挑戰。剛才張然老師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政策的詮釋,你覺得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張然:我們之前對退市方面進行了很多的研究,其中有一篇還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在退市方面,我們國家之前主要是基於會計或財務指標的退市制度。這樣的退市制度,會使得上市公司傾向於在臨近退市門檻的時候操縱利潤。比較成熟的市場,一般來講會多傾向於以市場類的指標、交易類指標指導退市,比如說美國多數以股價是不是低於一美元、持續多少天,併疊加市值標準,但是A股主要以會計利潤是不是虧損為標準。這一次逐漸向市場、交易類指標轉向,我們在前面反覆通過學術研究論證過的,就是退市制度應該更多依賴於市場,這種導向是更好的。
張瑞君:宋會長專門講到,我們很多上市公司的老總,包括人大的校友說,你看過新規嗎?還沒有看過,問董秘吧。可能他們是一種僥倖心理,或者是不太重視,能不能在這裡詮釋一下退市新規,讓他們震撼一下,需要注意了!
張然:好的,我用一個案例來說明一下。我目前在擔任獨立董事的一家公司,由於疫情的影響,由於轉型期包括投了一些新項目,在2019年是虧損的。2020年這家公司由於疫情的原因,第二年虧損。按照舊的退市制度,這家公司毫無疑問要被ST。但是今年退市新規出來,它就不會被ST了,因為新標準是「連續兩年虧損且營收低於1億」。這家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大概5個億,所以根據退市新規就不會被ST了。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其實是非常在乎退市新規的,正是因為它是新規中受益的公司。
張瑞君:科創板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在資本市場融資的機會,同時退市新規的出現敲響了新的警鐘。在科創板上市的很多公司是沒有利潤的,但是新規出現以後很多公司面臨著這個問題,你能不能盈利呢?如果不盈利,多長時間就會被驅逐出資本市場,蔡曼莉總能再解釋一下嗎?
蔡曼莉:我把退市新規的變化歸納一下,第一是優化退市指標,目前分為四大類型,一是交易類,二是財務類,三是規範類,四是重大違法類指標。新規明確了這四類退市指標體系,需要分別不同的情況一一對照。
第二是簡化退市流程。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流程,如觸及財務類指標即終止上市,完全沒有緩衝期,這個對於投資者而言變化很大,影響也大。
第三是強化風險警示。新規要求擬退市公司在退市前及退市過程中加強信息披露。
新規被稱為史上最嚴退市制度,會導致退市公司數量大幅上升。退市將趨於常態化,A股機構化進程加速。
張瑞君:這個補充確實給了我們很多的警醒,吳曉輝總還有沒有什麼補充?在科創板券商是要跟投的,跟投了以後是兩年不能退出。對於我們來講,券商、會計師事務所等等的機構、投資人怎麼去理解退市制度,對他們來講會有什麼樣的風險呢?
吳曉輝:我另外一個身份是在深交所做上市委員會委員,一個工作是審核退市。去年有幾個上市公司因為觸發了退市條件,不管企業強調一些客觀原因,最後該退還是要退的,這說明了政府和監管機構的決心。因為現在上市公司太多了,我一直講未來的五到八年有4000家企業可以去上市,過去的三十年上市了4000家,未來五到八年還有4000家企業上市。這麼大的池子如果沒有良性循環的話,將來一定有問題的。
另外有一個問題展開講一下,我見的企業家比較多,企業家心態最近是比較焦慮,他們說人家都已經上市或者準備上市了,我這兒好像還沒有想過,到底怎麼辦?我們準備上市的企業真的要回歸到初心,你的上市是為了什麼?上市的合規成本非常高,你要交很多的稅,社保也要全面規範。現在有嚴格的退市制度,上了兩三年要退了,這個是虧本的。有的企業要看清楚業務模式適合不適合上市,原來大家還會有僥倖心理,上完市至少殼能賣幾個億或十幾個億,未來的殼就不值錢了。
我的建議是,真的要看清楚上市的目的跟想法是怎麼樣的,未來的退市制度一定會非常嚴格。將來有一天,可能上市家數跟退市家數是一模一樣的,這一天我覺得很快會到來的。很多企業要回歸到核心競爭力能不能支持穩定地持續發展。二八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可能中小投資者去投資前20%的股票也會失敗,但是失敗的概率非常低,後面80%的股票會搏中一兩個機會,但是失敗的可能性非常高。剛才你提到了IPO信仰,很多的企業原來去海外上市的,發行融資會非常困難。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破發、定價不成功一定很快會出現。企業家上市或者已經上市企業在規劃未來的時候,一定要從這些角度來思考。
主持人 張瑞君:今天我們在做直播,現場有一百人,網上還有很多校友,此刻讓我想到一個場景,那就是在1940年代的二戰時期。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做了一個直播欄目--爐邊談話。他說我今天跟大家做直播的時候,納粹德國的飛機正從我頭上飛過,但是我們在這樣的時刻,千萬不能夠浪費這種危機。因為,它能夠讓我們反省自己、看清自己,能夠讓我們去思考在未來走出危機的可能性。
今天的直播對話,讓我們激蕩思想、切磋經驗,也給我們人大的校友們和同學們帶去了新的希望,也給出了很多新的警示,讓我們思考在2021年到底該怎麼樣做,怎麼樣去擁抱資本市場。
最後每位嘉賓說一句話來鼓舞、警示或希望,給我們的同學們!
蔡曼莉:我提個祝願吧,祝願我們的國家鴻運當頭,繁榮昌盛;祝願我們的資本市場紅紅火火,再上一個新臺階,最後祝願在座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吳曉輝:很多機會來自於危機,如果一個企業、個人覺得什麼危機都沒有,我覺得要多想一下了。我覺得沒有危機感要挖掘所謂的危機感,不管是企業業務的轉型升級,還是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有了危機感才能做的更加順利。
孟慶斌:感謝大家,祝大家新的一年投資成功!
張然:真正的好公司,一定是心懷社會、努力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公司。這點同樣適用於個人,希望2021年,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心懷社會,努力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