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大家一個奇怪的小知識,人類曾經擁有過陰莖骨,而如今,在所有靈長類生物中,也只有蜘蛛猴和智人,是缺少這根骨頭的,所以可能在其他靈長類動物眼裡,人類就是一個異類。
陰莖骨是一根不和身體其他骨骼相連的異型骨骼,簡單來說就是獨立於骨架之外,藏身於動物下體之內的一根骨頭。
陰莖骨是演化最怪異也最不可思議的產物之一。首次出現在胎盤類和有袋類的哺乳動物分化之後(約1.45億年前),但是早於靈長目動物和食肉目動物最近的共同祖先出現之前(約9500萬年前)。有7個目動物有或部分種具有陰莖骨:他們是食蟲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ptera)、靈長目(Primates)、食肉目(Carnivora)、鰭腳目(Pinnipedia)、齧齒目(Rodentia)和鯨目(Cetacea)。
不同動物的陰莖骨大小不一,小的不到一毫米,大的接近一米,科學家發現,決定陰莖骨大小的,是兩性競爭的激烈程度;它們形態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尖刺,有的像叉子。也正是因為陰莖骨的形狀千奇百怪,還促成了一門學科的發展,那就是陰莖形態學,主要是為物種鑑定提供佐證。
比如中國科學家曾經對四川省蝙蝠科6屬10種動物的陰莖骨進行了研究,並對其中6種蝙蝠進行了掃描電鏡觀察。從而繪製出了10種蝙蝠的進化系譜圖。結果發現,大足鼠耳蝠與其它4種鼠耳蝠的陰莖形態學差別較大,在系譜圖上也是分別聚類的,大足鼠耳蝠應單列一屬。
大部分動物的陰莖骨平時都藏在肚子裡,需要的時候由一組肌肉把它推到陰莖的肉質部分中。
陰莖骨的出現,主要是有這樣的一些作用:
1、觸發排卵,貓,雌性只有到交配時才會排卵,因此有人認為陰莖骨可能有助於刺激雌性,觸發排卵
2、延長時間能避免雌性在他的精子發揮作用前逃脫,除此之外,陰莖骨還會對雌性造成傷害,讓雌性無法和其他雄性結合。
3、vaginal friction hypothesis理論認為,陰莖骨就像鞋拔子一樣,能讓雄性克服一切摩擦力,增加成功率
和母獅求愛的雄獅
總結來說,陰莖骨的出現就是為了增加繁衍的成功率,胎盤類哺乳動物之所以能夠取代有袋類和單孔類,成為地球新的主宰,最大的原因就是幼仔的存活率大大提高。陰莖骨的出現提高了雄性繁殖成功的機率。而胎盤的出現,讓幼崽在子宮中發育,孕期相對較長,產下的胎體發育比較完全。存活率得以大大提高。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你可以將人類缺乏陰莖骨的事實添加到我們不是一種稱職的靈長類動物的目錄清單中!
科學家菲利普·雷諾在《科學美國人》雜誌發表了論文《人類特異性調控DNA丟失與人類特異性性狀的進化》,在對比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的DNA之後,發現人類有500多組DNA片段是缺失的,其中就包括那段與其相關的DNA。證明了人類曾經擁有過陰莖骨,那人類的陰莖骨去哪裡了呢?
菲利普·雷諾為此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擁有骨頭黑猩猩的DNA克隆進入小鼠體內,並利用遺傳工程手段使得這些DNA在激活後變藍。第一組DNA出現在發育的小鼠胚胎的陰莖骨中,此外還出現在將要生長感覺腮須的面部,這說明由這些DNA誘發而生長的結構是對雄性激素的響應。第二組DNA則出現在一個名為室下區的大腦區域,這裡是神經元生長和擴張的溫床。
通過這組研究發現,刪除這些DNA將移走神經發育的障礙,使得人類大腦得以發展。科學家認為,人類的陰莖骨消失,促進了人類大腦的發育,人類缺失的遺傳物質能夠生成骨頭並保持相對較小的腦部,而骨頭在演化過程中缺少,為人類擁有更大的腦作出了貢獻。
而人類陰莖骨的消失是在190萬年前,這個時候正是人類伴侶關係趨向於穩定的時候,倫敦大學學者Kit Opie表示:190萬年以前,當時人類已經發展出「一夫一妻」的穩定配偶關係,而陰莖骨的目的,是增加繁殖機率,從而延續自己的基因,這個時候,陰莖骨的作用已經不大了。所以它開始逐漸退化消失。
而這樣的影響就是,人類的繁衍時間低於3分鐘,而且男性在40歲之後會逐漸喪失生育能力,但這也讓人類開始擁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勞作,從而促進了大腦的發育。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靈長類動物「陰莖骨」與繁衍時間的「協同進化」。
當然,我們要知道,基因是自私的,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任何物種都是基因的奴隸,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保證基因的存續。
在陰莖骨退化的過程中,為了防止其他競爭者搶奪配偶,人類的生殖系統進化成為了蘑菇狀,從而產生了一個真空泵的效果,它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把其他競爭者留下來的液體用真空的力量抽取出來,然後再把自己的液體注入。
總結來說,人類變強了,但是在某些方面也變弱了,這也是變強的代價,作為靈長類中的異類,不知道大家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