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日訊 日前,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共計5118門,包括1875門線上一流課程、728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463門線下一流課程、868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和184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這是教育部在2018年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 「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啟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以來,國家級五大「金課」首次一併亮相。
各課程中,面向高校和社會學習者開放的線上一流課程,即精品慕課最為大家所熟知,可以登錄愛課程官網觀看。
線下一流課程主要通過教學方法創新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激發課堂生機活力。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基於慕課等優質在線課程,並結合對校內課程的創新性改造,實現線上學習與線下面授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藉助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與實驗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網上做實驗」和「虛擬做真實驗」,有效解決了傳統實驗教學中「做不到」「做不了」「做不上」的問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全面培養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據統計,這5118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中,按第一建設單位統計,清華大學總計170門,北京大學102門;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被認定課程數為60及以上。其中,山東大學共70門。
首批一流課程質量高,來自於639所本科院校,一大批兩院院士、資深教授踴躍參與一流課程建設。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張伯禮等知名學者領銜建設的課程也出現在名單中。既有「雙一流」高校課程,也有大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課程,實現了所有本科專業類全覆蓋,積極引導不同類型高校教師廣泛參與一流課程建設,主動對接國家、行業、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教育部還要求,中央部門所屬高校要在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中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予以支持,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有關高校也應採取相應支持措施,積極推動廣大教師和學生投身新時代教與學變革實踐。課程平臺單位要按照人才培養規律要求,繼續做好各種類型課程的技術服務設計、運營、服務支持和網絡安全保障,持續推動課程平臺技術與模式、教育教學工具的再創新再提升再優化。
而教育部將通過使用評價、定期檢查等方式,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繼續建設進行跟蹤監督和管理。自公布之日起5年內,未能按照各類課程要求開放共享或持續建設的課程,將取消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資格。
閃電新聞記者 張洪波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