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賺錢的約會交友 App,除了具備用戶需要和喜歡的功能,還應該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定價系統。影響定價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訂閱價格、訂閱方案、付費引導、付費方式/渠道以及付費點設置等等,可以說是一項繁雜的變現科學。
好的產品,通向成功需要很多因素同時發揮作用,付費方案是其中之一,約會交友 App 的付費如果做得好,可能像 Tinder 一樣收入領跑全球非遊戲應用;但反過來,如果一款產品付費設置出現了問題,會直接導致口碑崩盤、或者徒有名聲。例如,近期口碑、營收雙雙滑落的Hily(參閱從冉冉新星到口碑、營收雙雙下降 Hily犯了4個錯誤),又或者月下載量超 100 萬高活躍、月收入卻僅有可憐的 3 萬美元的 Ablo。
不過,要是想聊明白交友產品的付費方案(套路)怕是得不眠不休嘮上 7 天 7 夜,所以我們今天只簡單的聊一下約會交友 App 的付費點設置。
為此,筆者選取了目前市面上流行的 9 款約會交友 App,盤點約會交友 App 都在哪些關鍵環節設置了付費點。
至於調研樣本,筆者選取了 Tinder、TanTan、Pairs、Bumble 等傳統交友 App,Azar、Lamour 等視頻交友 App,同志交友 App Grindr,嚴肅婚戀交友 App Hinge 和引入直播功能的交友 App MeetMe。
這 9 款 App 中既有老牌交友巨頭也有新銳代表,其中有 7 款都位列 2020 年 7 月全球最賺錢約會交友App Top10。更重要的是這些 App 代表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交友形式以及不同的覆蓋人群,比較具備代表性。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 9 款App。
另外從上圖可以看出,雖然 9 款 App 中有 5 款都來自美國,有兩款來自中國,餘下兩款分別來自韓國和英國。再來說句題外話,這幾款 App 雖然上線時間有很大不同,但相同的是這些 App 的創始團隊大多具備十分豐富的社交產品運營經驗,有的背靠巨頭,有的是連續創業者。所以約會交友賽道雖然入局門檻不高,但要想出類拔萃還是需要一定沉澱。
先簡單劇透下。
這幾款 App 在付費點的設置上雖然隨應用調性略有不同,但是多數App都把重心放在了對象篩選、提升曝光、提高溝通和匹配效率、關閉廣告、增加匹配範圍以及用戶個性化等 6 方面,也有一些 App 在送禮和打賞上下深功夫。下面我們通過使用情景再現來慢慢拆解。
9 款 App 中有 7 款在用戶篩選上設置付費點
9款App在應用中的篩選設置
用戶使用一款新的約會交友 App 的流程大多是,首先註冊、填寫資料,然後開始匹配用戶、等待對方回復、建立聯繫,循環以上 3 步,直至找到滿意的伴侶,其實這個步驟幾乎是現實交友流程的復刻,只不過節奏更快了一些。
那麼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讓自己滿意、喜歡的人,這也就來到了第一步用戶篩選。
根據統計,9 款 App 中,雖然有一款設置的極其隱蔽,但全部都在用戶篩選處做了付費點,不過設置付費點的邏輯也有所不同,有的是為了提高匹配準確度、有的是為了提高匹配標準,也有一些是為了提高溝通效率。不論目標如何,為了實現目的,篩選的維度上大致有以下 3 個。
距離篩選
五款App在距離上的篩選設定
距離篩選可以說是一個最基礎的篩選,不同用戶在使用交友 App 時,目的不同會導致所設距離有很大不同。
有些用戶會將匹配距離設置在 5 公裡以內,即希望只和附近的人匹配,這樣的設定對「奔現」十分方便。也有一些用戶只是希望有人陪自己說說話、認識一些新的朋友,所以他們往往會把距離設定為不在同一座城市,甚至不在同一個省份,方便免去被同事和家人「碰見」的尷尬。還有一些用戶希望能夠借交友平臺,認識一些國際友人或者驢友來了解不同城市的情況,所以他們會把篩選距離調整為其他國家。
以全球約會交友應用 Tinder 為例,Tinder 上用戶可以調整的匹配對象距離區間為 2-160 公裡。以筆者坐標為例(北京上地),近可到清河,遠可到河北保定,跨度還算廣,另外 Tinder 作為一款全球交友 App 還支持用戶和國外用戶匹配,這些都是免費的。
但如果用戶要是想指定某個具體的國家就需要為此付費,在這點上,Tinder、Azar 和探探的做法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這 3 款 App 的距離篩選對泛化的需求免費,付費點設在「特定需求」上。
只不過實施的策略有所不同,Azar 採取的方法是為用戶匹配其感興趣的國家和地區的用戶,即讓對方來到自己身邊;而 Tinder 和探探採取的方法是「修改用戶自身定位」,即到對方身邊去。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個付費點的設置還是十分有必要的,筆者曾看到過一個新聞,在 2019 年有很多用戶因為想通過Tinder尋找旅行目的地的當地嚮導而訂閱 Tinder Plus 會員功能。
性別、年齡、身高、種族篩選
9款App在性別等要求上的篩選設置
如果說地理位置只是初步篩選的話,那麼以上四條就應該是進階篩選了。先來說性別篩選,隨著更多性取向被人們關注,開發者在設置性別篩選時應當十分謹慎,在海外曾有交友App因不支持性別篩選而被用戶集體抗議,當然目前也有樣 LivU 和 Azar 一樣的 App 選擇在性別篩選上付費,至於是否決定對性別篩選付費還是要根據應用定位、應用市場來謹慎地做出選擇。
Azar、LivU、Grindr 和 Bumble 篩選頁面
年齡、身高和種族也沒什麼太多好說的了,和現實交友一樣基本上可以說是被列為了基本篩選,因此有些 App 會要求用戶在註冊時就選擇匹配對象的這三項要素,用來增加匹配精準度和用戶滿意度,不過也有一些 App 會選擇把這些作為付費點。
以種族為例,雖然大家在明面上不會設定嚴格的種族要求,但根據 Reddit 上一個亞洲交友論壇上用戶長達 6 年的討論議題來看,大多數歐美女性不會選擇亞洲男性作為約會對象,甚至連形似亞洲面孔的其他種族男性都會受到「牽連」。在這一類別上,如何保證「政治正確」又能提升用戶滿意度,其實是有靈活解決方案的。出海開發者可以思考一下。
相較之下,身高體重這樣的付費點在設置時就要小心了,用戶體量大的 App 才有「資格」,反之則很容易影響用戶體驗。
職業、工資、背景、生活習慣篩選
4款App在職業以及相關情況上的篩選設定
到這一步基本上就可以稱得上終極篩選了,一般設置這些篩選功能的多是主打正式交友、嚴肅交友、婚戀交友的 App。
一旦用戶想開始一段正式的戀愛關係將不止關注對方的顏值、是否有趣等「表面」因素,還需要了解對方的教育背景、家庭情況、宗教信仰、職業發展、生活習慣等資料,也就是傳說中的「門當戶對」。
這個功能的設置對於中國、日本、印度和 GCC 國家的用戶尤為重要。中國和日本的用戶更注重安全感,日本尤其明顯,日本營收前五 5 的約會交友 App,無一不要求用戶填寫職業、收入、教育背景等個人信息。
而 GCC 國家和印度因為更關注宗教信仰,雖然社交娛樂行業在這兩個市場發展的非常繁茂,但是真到了結婚的時候他們又會顯得格外重視和在意。主打穆斯林人群的交友 App 更是在這方面做到了極致,會詢問男性用戶希望自己未來的對象佩戴哪一種類型的圍巾,而且調查顯示,這個選項很重要。
頭巾佩戴方式和頭巾類型(非完全版本)
已經確定了應用中有哪些人是自己喜歡的,那麼下一步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這些人發現自己。
多數增加被喜歡機率的功能都需要付費
針對於用戶想讓更多人看到自己/自己看到更多人的痛點,約會交友 App 一般通過提升曝光量、無限次數右滑、無痕瀏覽和查看誰喜歡了自己 4 個功能來滿足。
9 款應用中有 6 款 App 都在無限匹配次數和增加曝光上設置了付費點,4 款 App 要求用戶為查看誰喜歡了自己付費。這些功能中有些是使用了「廣撒網多撈魚」的原則,比如增加匹配次數和增加曝光,而有些則是「化被動為主動」,在喜歡自己的用戶中選擇自己喜歡的。
增加匹配次數
多數 App 都選擇當用戶開通訂閱服務時即允許無限次匹配,幫助用戶「在儘可能大的池塘裡尋找心儀的魚苗」。不過也有少數 App 會選擇拆分功能出售,用戶開通會員後還需要單獨購買來增加匹配次數,也有的 App 會選擇支持未開通訂閱服務的用戶按次購買滑動次數,比如增加 30 次匹配售價 1 美元,這種定價方案雖然對用戶不是最實惠的方法,但卻很適合希望單次支付金額不要太多的用戶,比如印度用戶、中國臺灣用戶也表現出了類似特徵,但這裡注意的一點是,當團隊對自己產品的算法和匹配效率沒有自信的時候,不建議用這種單獨售賣匹配次數的方案,可以想見用戶為某一獨立功能付費但達不到效果的時候的情緒。
提升曝光
提升曝光和增加匹配次數的邏輯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即讓更多人注意到自己。在這一個付費點上,約會交友App也探索出了兩個方向,分別是將用戶放在置頂位置、增加展示次數和將用戶送出的喜歡標註為超級喜歡、增加對方的重視程度。前者如 Lamour、Pairs、Hinge,後者如 Tinder、Bumble 和探探。
前者,拋開 Lamour 不談,其實更偏嚴肅交友,後者則偏向於 Hookup(感覺有點對不起 Bumble),因為 App 都是通過測試用戶路徑來設定功能,從中還是能夠看到更高效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的方式。
值得說的一點是提升曝光的功能即使付費也需要有限制,置頂位置限制時間,超級喜歡限制次數。很明顯這些功能如果可以無限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會擾亂應用秩序,嚴重影響那些不付費但支撐應用基數的用戶的使用體驗。
Bumble(50人)、Grindr(24小時)、Tinder查看誰喜歡了自己時付費提示
至於查看誰喜歡了自己的付費點更無需多言,要是在現實生活能使用這個功能也不會讓那麼多人多年後只留一份錯過的遺憾。在這兒又引出了另一個付費功能「反悔」。當用戶發現對自己感興趣的用戶甚至自己也有可能感興趣的用戶被自己不小心「Pass 掉」之後可以通過使用反悔權限重新與對方匹配,9 款 App 中有 4 款 App 將反悔設置為付費點。
當終於和雙向滿意的用戶匹配成功後下一步,就是建立聯繫,這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點是回復率和回復效率。要想對方高頻回復除了長得好看、個人資料完美,其實還可以通過付費功能來實現。
提升回復率和回復效率是交友用戶的剛需
之前和一些在中東和印度做交友產品的開發者交流時,有人表示這兩個市場的用戶相較於是否能達成更多匹配次數,他們更關注匹配成功後給對方發消息是否會被回復。因此在提升回復率和回復效率上完全可以設置「攔截關卡」。
增加回復率的三個辦法
在回復率的解決方案上約會交友App開發者給出了三個辦法。
一是延長匹配時間,不排除有些用戶配對完成後就去忙其他事情導致配對失效,於是一些App就支持用戶付費延長匹配有效時間或者重獲已失效的配對,這兩點也是Bumble訂閱服務的核心功能,感興趣的夥伴可以下載Bumble詳細體驗。
二是增加用戶的身份標識和個性化設置。比如用戶開通Azar的訂閱服務後,系統將會為其發放個人徽章同時也允許用戶修改暱稱,系統提示使用該功能會增加回答率。
Azar匹配頁面和訂閱頁面
三是像Grindr一樣允許用戶在對方回復前發送多條消息,Grindr 給出的付費功能是允許用戶同時發送多張照片,全方位展示更好的自己。不過這次測評的 9 款 App 中只有 Grindr 在此設置了付費點。其他App多是匹配成功就可以免費無限次數的發送消息。同志交友App的門檻比較高,付費點設置也任性一些。
不過之前筆者測評的時候也有遇到過一些 App,比如在對方回復之前只能發送3條以內的消息、或者在對方回復之前不允許發送圖片和視頻,也有像 Bumble 一樣只允許女性用戶先發起會話等,不過這些都是為了保證用戶體驗的免費功能。
增加回復效率的兩種方案
在增加回復效率上開發者們也給出了兩種方法。
一種是已讀回執,即可知道消息是否已經發送,對方是否收到。這個功能有助於幫助用戶判斷對方的心思。記住,一旦發現對方多次已讀未回或者很久才回,那麼基本可以判斷對方對你不是太感興趣,這時就可以轉移發展重心了。
根據統計 9 款 App(Lamour 和 Azar 是視頻交友,所以實際上是 7 款App)中有 4 款 App 都設置了「已讀回執」功能,其中除 Tinder 以外的三款 App 將其設為了付費點。
另一種是閃聊,即跳過匹配過程直接向自己喜歡的用戶發送消息。雖然放在這個位置來說有些不合規矩,但這個功能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回復效率。
首先可以使用該功能的只有會員,這就在不經意間顯露了自己的「實力」。其次有一些用戶可能頭像、照片不太合眼緣從而導致對方做出了 Nope 的判斷,而跳過匹配直接交流則可以直接展示有趣的靈魂。做一個不那麼恰當的比喻,如果直接問一個人願意和顏值 3 分的人談戀愛,大多是都會毫不猶豫地給出否定答案,可如果問對方願不願意和一個幽默風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禮懂節但顏值 3 分的人談戀愛,一定會有不少人回答說我可以試試。這在底層邏輯上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其實除了上文提到的這些其實還有很多前人研究出來的付費點設置值得深入分析。比如涉及用戶隱私的無痕瀏覽和個人資料僅部分用戶可見也越來越被開發者關注,Tinder、探探和 MeetMe 都允許用戶付費設置個人資料的可見範圍;再比如雖然一些交友 App 逐漸融合視頻、直播功能或者直接就是視頻交友App,多會開放「打賞功能」。允許用戶為自己喜歡的對象打賞禮物(Azar、Lamour、MeetMe),視頻交友 App Lamour 甚至把可送禮物分級為普通禮物和 VIP 用戶可送禮物,進一步凸顯身份差距;再比如關閉廣告(Tinder、MeetMe)、優質用戶推薦(Lamour)等等。
總之,關於付費的探討可以說上個幾天幾夜,甚至光是付費點這部分就完全可以撐起一個萬字長文,所以以上展現的也只是點點星光,如果你有更多想了解、探討的關於約會交友的任何事歡迎隨時和我們聯繫,近期筆者將會推出約會交友變現探討之 2,訂閱方案的門道,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