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墨、白起、李澤言、周棋洛……這幾個在網絡上迅速躥紅的名字可不是哪個明星「小鮮肉」,而是四位來自遊戲裡的虛擬偶像。「農藥」(王者榮耀)、「吃雞」(絕地求生)的熱潮還沒走遠,現象級手遊再現,僅僅上線一個月,《戀與製作人》就以其獨特的市場定位迅速收穫了少女心,成為2017年底話題度最高的遊戲。不少網友無心工作學習,只想跟遊戲裡的四位男主談一場虛擬戀愛,一時間,社交網絡上出現了無數「白夫人」、「李太太」、「許墨老婆」、「周萌萌妻」。
《戀與製作人》何以一夜爆紅?在走紅的背後,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遊戲文化現象?
玩遊戲,享受的是「代入感」
和「紙片人」談戀愛,想想也是天方夜譚。但《戀與製作人》真切地模擬了現實社交工具,遊戲裡有手機簡訊、電話、朋友圈、公眾號等設置,隨著劇情推進和道具的獲得,四位男主角會陸續給你打電話、發簡訊,甚至在你的「朋友圈」留言,很多人沉迷於這個遊戲,正是因為它讓你難以分清現實和虛幻。
1月5日,《戀與製作人》更新後推出李澤言生日特別活動,迅速助他登上了微博熱搜榜。有網友甚至在微博抽送貴重禮品,只為了給「老公」慶生。也有網友調侃,霸道總裁人設的李澤言恐怕是自己買了熱搜。
遊戲方也趁熱打鐵。1月8日打開遊戲,在「公眾號」頁面中會出現一條「真實」的八卦推送,「李澤言突現熱搜榜!網友:怕不是他自己買的熱搜」,在新聞下面,還有模擬網友「精選留言」,一方面似乎坐實了現實中李澤言「買熱搜」的傳聞,另一方面也讓這個虛擬人物更加真實可感。
「《戀與製作人》讓人很有代入感,在模擬現實上,屬於集各家之長。」小薇是文字冒險類遊戲的資深玩家,同時玩著十幾個這類手遊,大多是日本製作的。她回憶,模擬打電話、發簡訊的設置幾年前就已經在日本遊戲中出現,但「朋友圈」的設定可能是《戀與製作人》的獨創,這也是很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很多人會擔心玩這類遊戲會不會影響到現實中的戀愛,我覺得大部分玩家不會一直沉寂在裡面,玩了以後,反而能比較體諒現實中的感情,對交朋友有幫助。」
在進展到一定的級別時,遊戲中會出現「城市漫步」任務系統,其中不乏上海城市街道的影子,甚至還出現了「浦東大道」地鐵站的場景,而《戀與製作人》的工作室也恰好在上海。不少網友覺得,這樣的設置對於上海玩家來說很有親切感,也可以給外地玩家展示上海風光。
「除了人設美型外,在遊戲中加入文化元素也是影響玩家選擇的因素,比如經典遊戲《薄櫻鬼》《安琪麗可》《遙遠時空中》等都和日本歷史文化有關,我一度沉迷的手遊《刀劍亂舞》和日本戰國歷史結合得很好,遊戲火了以後,很多玩家去遊戲中的現實場景『聖地巡禮』,也帶動了日本的經濟發展。」小薇說。
除了模擬現實外,能否在本土文化的體現上再進一層,也是《戀與製作人》能夠進一步贏得玩家認可的要素。
在遊戲中戀愛,少女心爆棚
主打「戀愛感」的手遊《戀與製作人》一夜爆紅,也讓「乙女遊戲」走進了大眾視野。「乙女」(おとめ)一詞起源於日本,本意指尚未結婚的年輕女孩,通常年齡介於14歲到18歲之間。乙女遊戲屬於女性向遊戲的一個分支,遊戲中通常有多個優質男主角供玩家攻略,遊戲類型以RPG(角色扮演遊戲)、AVG(冒險遊戲)為主。
乙女遊戲在日本早已蔚然成風。1994年,日本光榮(KOEI)發布了第一款乙女遊戲《安琪莉可》,此後又相繼推出《遙遠時空中》系列、《金色琴弦》系列等多部作品,被視為乙女遊戲的先驅。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乙女遊戲市場規模就已經超過150億日元。
簡而言之,以乙女遊戲為代表的女性向遊戲,幾乎都著眼於男女之間的戀愛關係,遊戲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勾連著女性對理想男性形象以及完美戀愛關係的「幻想」。乙女遊戲代入感強,女主角就是玩家本人,女性玩家可以在遊戲中決定劇情走向,體驗偶像劇般的劇情,並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與二次元中的完美男性談戀愛。玩家「一縷陽光」說:「乙女遊戲太撩了,就是手機裡的男朋友。」
在《戀與製作人》中,許墨、白起、李澤言、周棋洛幾位男主角各有「人設」,且非常之「瑪麗蘇」。在某論壇上,網友「機喵Kar98K」自發安利了這款遊戲,她總結了「玩得不亦樂乎」的原因:「溫柔又紳士的白大褂款許墨教授各種科普還是貓奴,白起是個傲嬌的警察叔叔自帶飛行技能,霸道總裁做飯賊好次的李澤言一言不合暫停時間,元氣甜心偶像周棋洛愛豆人設又真實又可愛。」加上聲優配音的加持,以及發簡訊、打電話、評論朋友圈的真實設定,自稱「聲控」的「機喵Kar98K」說,「簡直和談戀愛時候的心情一模一樣。」
女性的幻想也絕不僅限於遊戲。可以說,從偶像劇、少女漫、言情小說到如今的乙女遊戲,「少女心」始終是吸引年輕女性蜂擁而至的關鍵。在《戀與製作人》出現之前,橙光遊戲也曾推出《君心我心》《妃容天下》《狐妖之鳳唳九霄》等多款女性向遊戲。遊戲以後宮、仙俠、都市等題材為背景,實際上仍是體驗男女雙方的戀愛過程,有網友因此將玩女性向遊戲形容為「讀一本有引導性的網絡小說」。不過,比起言情小說,有畫面、有聲音的遊戲,互動性最強,體驗感也最立體。
不「氪金」抽卡,你我本無緣
因為四位虛擬偶像真實的陪伴感,使得不少網友為了享受更全方位的沉浸式戀愛,甘心一擲千金。在火爆網絡的同時,也有不少網友對遊戲運營方式表示質疑:想要展開劇情,和主角約會,必須不斷「氪金」(充錢),不少網友為此氪金上萬,感嘆「你我本無緣,全靠我充錢」。
相比於微博上集體吐槽李澤言買熱搜的歡樂,打開《戀與製作人》的百度貼吧,是一片「氪了XXX元卻一張SSR都沒有」的哀嚎。
「抽卡」是時下手遊常用的吸金模式。卡牌稀有度級別為 SSR>SR>R>N,稀有度級別高的卡牌,自然屬性就高。之前大熱的手遊《陰陽師》就帶動了一波抽卡熱潮,甚至有網友戲劇性地發揮,將運氣好的玩家稱為「歐洲人」,運氣不好的稱為「非洲人」,由此還衍生出「吸歐氣」(即沾喜氣)的說法,一時間成為遊戲界的網絡流行語。在《戀與製作人》裡,高屬性卡牌也是能否推進主線劇情的必要道具,而1%的SSR掉落率讓不少玩家抱怨,「這個遊戲應該改名為《氪與非洲人》。」
在《戀與製作人》之前,該遊戲製作公司蘇州疊紙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所開發的《奇蹟暖暖》就以吸引玩家「氪金」抽卡著稱。網友「柚子冰蘇打_Restart」的觀點得到了不少玩家的認可,「疊紙給我的感覺是短視。」 她認為,《戀與製作人》遊戲本身文案水平低,臺詞幼稚,數值設計不合理等,都顯得這個遊戲缺乏足夠誠意。從遊戲劇情來看,《戀與製作人》的確只是普通網絡小說水準,不少臺詞如「只要你在風裡,我就能感受的到」「我貪得無厭,想要你的全部」等,都被網友大呼羞恥。目前遊戲劇情只開放到第10章,不少網友在分析猜測後續發展時,也發現不少細節經不起推敲。有分析認為《戀與製作人》首月收入或超 1 億,這是同類型的單機遊戲遠不能比的。
儘管自己也是個「0氪」玩家,但小薇並不反感手遊氪金抽卡的盈利模式。「別的手遊我也會氪金,國外都是這種模式,畢竟《戀與製作人》也在創新,它只是把國外先進經驗引入中國,如果能不斷加入新元素,打開更多的劇情,玩這樣的手遊比單機更有滿足感,玩家也希望能有這種類型的遊戲出現。」她認為,《戀與製作人》在卡牌製作上還是比較花心思的,很多卡牌可以展開新劇情,「就當是看小說,只不過代價比較高。」
國產女性向遊戲市場缺失
近年來,在文化產業中,遊戲產業越加受到重視。去年發布的《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去年上半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997.8億元,同比增長26.7%;中國遊戲用戶規模達5.07億,同比增長3.6%。從細分市場來看,移動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佔56.3%,大大領先於客戶端遊戲與網頁遊戲。去年相繼「爆紅」的《陰陽師》《王者榮耀》,與現在的《戀與製作人》,均為手機遊戲。
不過,僅就女性向遊戲而言,比起日本已成規模的遊戲市場,國內的「乙女」類題材仍屬空白。無論「農藥」還是「吃雞」,都以男性玩家為主,專為女性玩家打造的國產遊戲仍在少數。從《戀與製作人》的月流水來看,並非只有男性玩家願意花錢買遊戲裝備一樣,不少女性玩家在換裝、虛擬戀愛體驗上也願意氪金,女性向遊戲市場顯得潛力十足。「現在年輕人覺得氪金很正常,打遊戲也是一種文化消費。」小薇說,「而且現實裡,女性談戀愛這麼艱難,還不如這裡面滿足一下自己。」
柚子冰蘇打_Restart認為,《戀與製作人》和《奇蹟暖暖》的確吸引了很多沒接觸過乙女遊戲的女玩家,也因為其國產的身份,貼近日常生活的設計讓很多玩過優質乙女遊戲的玩家願意入坑。「但實際上,這個遊戲給我的感覺,還是純粹的、嘴臉難看的,『女人的錢真好賺』」。不少玩家吐槽:「不氪玩不了,氪了之後還有點後悔……邊後悔邊氪。」
「在日本,類似的乙女遊戲已經數不勝數,但由於語言的隔閡,知曉度並不高,而國內還缺乏這樣專注戀愛的遊戲,如果這種遊戲多一點,也許大家就不會這麼狂熱。」 小薇認為,《戀與製作人》的爆紅和國內同類型遊戲的缺乏有關,能否持續熱度,還要看後續能否保持創新力度,以及會不會出現強大有競爭力的對手。「比如《陰陽師》的熱度已經遠不如前,如果氪金越來越厲害,玩家心理預期達不到,對於《戀與製作人》的熱情也會淡下來。」
一種遊戲類型火了,出現市場「跟風」作品在所難免。在日本,乙女遊戲《歌之王子》將培養未來偶像和戀愛元素結合,引發玩家追捧,導致日本的音樂類遊戲一度層出不窮。「同類型的太多,玩家就會審美疲勞。」《戀與製作人》作為少有的開始進入女性市場的國產遊戲,在模式探索上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它嘗到了早飛的「甜頭」,而大批競爭對手也許正在趕來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