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進故宮# 開車進故宮事件引發大家的關注。
新京報也提了三個問題:
①故宮是如何「禁車」的?
②涉事車輛從哪裡進入?
③為什麼周一閉館仍可以進宮?
可以說,故宮的一草一木都見證了明清兩代的歷史。見證了明清二十四位帝王在這兒的朝政生活,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故宮的價值不可估量。地磚看起來普通,但這最不起眼的,卻是價值連城的東西。
那麼,有人會說,踩在腳下能有多金貴啊?難不成還是金磚?
還真是,故宮的地磚還真的是「金磚」!
雖然此「金磚」非彼「金磚」,但價值一點兒也不比金磚低。
曾經,一次文物拍賣會上,有一對故宮的地磚,拍賣到80萬元。
為什麼這個看似平常的地磚,卻能賣到天價?
紫禁城的地磚,看上去像墨玉般光滑,但是踏上去卻不滑不澀。
故宮的一塊磚,其實要經過七百多天才能問世,也就是說,要用整整兩年的時間。
故宮磚用的土,經過層層工序,採用的是陸慕村特有的黏土。
光這種土,就要晾上一年,再通過工序去除土中的雜質以及氣泡,成為稠密的泥團。
裝上模具後,要用7個月的時間陰乾,不能曬。最後才能燒製成磚。
入窯燒制的要求,也是很複雜的,程序火候都要把握好,否則就不能用。
燒好後的磚,要經過桐油的浸泡,達到一百日以上,才能出現表面的光澤。
所以,它這種複雜的工藝,才能造就這種品格極高的此磚,達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
這種磚的優點有很多,比如厚度大,吸水性極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故宮的排水問題。
這種磚還十分涼爽,是不可多得的降溫神器。古代沒有空調,人們可以把瓜果等放在上面降溫。
但因為製作的過程,太耗費人力和物力,所以這種磚的產量非常低。
故宮鋪設此磚,主要集中在東、中、西三條線上,據說一共用了8000塊這樣的地磚。
當時就有「一塊黃金,一塊磚」的說法。
因此,說此磚為金磚,一點也都不為過了。
由於陸慕窯是專供皇家的磚窯,當時生產的磚是供京城使用的,「京」與「金」諧音,「京磚」便成了大家口口相傳的「金磚」。
這種特殊的手藝,現在已經失傳了,無法再還原當時的工藝。
但是對於歷史,我們是不是應該懷著一顆敬畏的心?
當走進故宮時,是不是應該小心翼翼地走著,生怕把磚踩壞了,
而不是把「大奔」肆無忌憚開進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