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這是出自大般涅槃經中的四依法。今天跟大家探討一下四依法中的「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或許你會說了,這有什麼好探討的,不就是:依止了於了義之經,而不要依止於不了義之經唄。照這麼說的話,要做到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那麼首先得知道,哪些會是了義之經,而哪些又會是不了義之經呢?
了義者,應該也可以理解為「最正確」的吧。對於一件確定的事物進行判定,可以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太正確的判定,但是最為正確的判定應當只有一種。唯一性才能保證其是最為正確的,最正確的一定會具有唯一性。了義經,如果就是最正確的經書,那也應當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說應當只有一部佛經能被稱為了義之經,而其他的經書都將被歸為不了義之經。
如果可以同時有多部了義之經,那麼就將出現「了義的標準」並不確定的情況,如果了義的標準並不能確定,那麼了義之說豈不如同戲論。如果了義的標準是唯一的,那就該只有一部了義之經。如果只會有一部了義之經,那佛陀當時為何卻要另說了那麼多的不了義之經呢?這些更多的不了義之經,豈不是會給人誤導,讓人迷惑。如果只有一部了義之經,又該是哪一部呢?如果其他的佛經都會是不了義之經,當初佛陀又何必要說呢?怎麼會分析出個讓人無法接受的結果來了,問題出在哪呢?
問題出在我們往往是錯誤地理解「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這句經文上。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並不是讓我們生起分別心,去分別佛陀所說的經文之中,哪些是了義的,哪些又是不了義的。佛陀所說的經文全部都是了義之經。如果佛陀所說的經文全部都是了義之經,又何必讓我們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呢?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說的是不同習性的人所要依止的經文也會有所不同,依能使其了義之經,不依不能使其了義之經。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說的是我們在學習佛法時,要依止於一部能契合了義性的經文上,要依止於一部最適合他的經文上,而把其他的經文當成補充,當成參考。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哪部經文會是各自最合適的了義之經呢?他最信的那部經文就是他的了義之經。為什麼這麼說呢?大般涅槃經卷6有云:佛言,善男子,於我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況如是等。是故應當善分別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長夜受樂。
某人若於某部經文的內容中有所疑悔,那麼這部佛經對於他就是並不適合的不了義經。於經文的內容不生疑悔的佛經,可以是了義之經,怎樣才能算是不復疑悔呢?要對經文中的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每一段,都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先明白佛陀為什麼要這麼說,才能明白佛陀所說的真正含義。
不管是把哪一部經文作為了義之經契入佛說,要想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所有的佛說經典,必然終將成為一部經典,而再無分別。如果你的眼中有了義之經,或許已知其然,如果你的眼中還有不了義之經,一定是尚未知其所以然。要是你的眼中只有了義之經,再無不了義之經,那麼你就不但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
學習佛經,要有次第,以一部經文作為契入的依止之經,其他經文作為補充;學習佛經,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算是入佛知見。
願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