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貓科動物有大家熟悉的東北虎、華南虎、華北豹等等,它們因為受人們關注度高而人人皆知,但也有一些小型的貓科動物因為生活在人煙罕見的區域,行蹤隱秘而鮮為人知,今天我們要聊的貓科動物就是此類,兔猻,以前,它們因生活偏遠,人跡罕至,甚至是無人區,而且行蹤隱秘,很少出現在人類視野而被忽視,但因為其可愛的表情,被網友製成表情包,而走紅網絡。
兔猻既不是兔子的親戚,也不是猢猻的親戚,而是貓科動物,據說兔猻的叫法源於古代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看見兔猻時,會大聲喊「吐猻」,意思就是「站住」,後來慢慢的人們就把這種動物稱之為「兔猻」。是德國學者彼得·西蒙·帕拉斯於1776年發現。
不過從外形上看,它們還是像貓科動物,跟貓很像,不過是加大版的「貓」,這種加大版完全是視覺上的假象,因為的體重只有2-3千克,也就跟普通家貓差不多,但是它們毛厚而且長,質地很軟,毛長到行動起來,四肢被遮蓋,那種毛茸茸的感覺,讓它們看起來就像一個「移動的毛球」。而且這種長毛能讓它們長時間趴在凍土上捕獵而不被凍傷。
這個長相也是與它們的生存環境有關係,兔猻生活在人跡罕至的高寒地帶,為了適應環境,躲避寒冷,它們進化了長長的毛髮,能讓它們在寒冷的地方生存。兔猻的毛色也比較雜,頭上是灰色,下頜和腹部是白色,不同的亞種背上的毛色不同。兔猻總共有三個亞種,兔猻高原亞種背部為沙黃色,兔猻指名亞種背部為青灰色,兔猻西亞亞種背部為淺紅棕色、棕黃色。
與其他的貓科動物相比,還是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如小短腿,大屁股,大臉盤子,矮胖矮胖的,甚是可愛,而且它們的毛髮顏色隨著季節改變而變化,耳朵長得比較靠下,有點類似貓頭鷹。
兔猻原產於中亞草原,在我國青藏高原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草原上常見。它們的棲息地就是海拔較高的草原、荒漠、戈壁區域,它們不會自己築窩,往往會選擇巖石縫或者旱獺的洞穴為家,而且它們選擇洞穴也是相當講究的,通常要選擇那種「曲徑通幽」的地方,深2米以上,這樣睡大覺的時候才能比較安心。
兔猻也是夜行動物,白天睡覺休息,早晚出來活動覓食,但在冬天天氣寒冷,食物匱乏時,它們也會白天出來覓食。主要的食物就是各種鼠類,也會吃一些野兔、沙雞、鳥類等。
兔猻也是相當兇悍的,被製成表情包的那四顆犬齒外漏就能看出來它們也是殺氣十足,在荒漠中,蛇也主要是捕食鼠類、爬行類動物,這樣,對於生活在同一領域的兔猻來說,就是敵人啊,它們要是盯上同一獵物,必定來個你死我活的爭鬥,總的來說,兔猻與蛇鬥爭,各有輸贏,但就算是兔猻輸了,憑藉它們敏捷的身手,也是能夠戲耍毒蛇幾把的。
兔猻屬於獨居動物,成年後,它們就要離開父母獨自生活,不同的個體之間通過噴灑尿液或者是蹭臉頰來留下自己的氣味,從而向其他個體宣示領地。好在兔的棲息地大,分布密度小,領地重疊的可能性比較小。同時它們的聲音也是一種高效的交流方式,它們聲音與貓相近,但更加粗獷,這種聲音可能是它們吸引配偶獲得交配權的一種方式。
兔猻還被認為是奔跑速度最慢的貓科動物,因此有網友戲言:穿著一身羽絨服,當然跑不過那些穿短袖的。確實,長長的毛髮能幫助它們抵禦寒冷,但也影響了它們的行動,因此會看起來笨笨的,不是很靈活,但這完全沒有減少人類對它們的喜愛度和關注度啊。本來就是嘛,人家長得胖,也沒吃你們家糧食,是不是?
本文由趣聊科學原創,喜歡請評論、點讚、分享,歡迎關注,帶你了解好玩有趣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