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動物都有發情期,但人類是個例外。人類的發情好像沒有季節限制,隨時隨地都能夠發情。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了解人類為什麼沒有發情期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動物為什麼具有發情期。
在看《動物世界》時,我們經常聽到趙忠祥的配音:「春天到了,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但其實不是所有的動物發情期都在春天。
其實不同的動物,發情期有所不同,生活在我國西部地區的藏羚羊發情期是在11月中旬,而海豹的發情期則是在12月,帝企鵝著在5月份左右產蛋。
之所以會如此,其實是因為食物的限制。
我們知道,對於任何一個生物而言,自然界的能量都不是永遠充足的,其中影響能量多寡的主要是溫度。
如果你種植過農作物你會發現,農作物在溫度較高的時候生長旺盛,生長速度快,而到了秋天在北方很多植物會葉子掉落,停止生長或者生長緩慢。
這主要是因為,植物的細胞中有一種叫做:生物酶,該酶能夠提高植物的轉化能量效率。但是生物酶在不同溫度下,反應速度不同,其中外界溫度在15%-25%攝氏度時生物酶轉化效率較快,低於或者高於這個溫度都會延緩生物酶的轉化效率。
這使得植物在較為溫暖的季節會生長迅速,而在寒冷的季節生長會受阻。
我們知道,所有動物都不能自己製造能量,它們只能從外界獲取能量,但無論它們是食草、吃肉還是食腐,這些能量的最初來源其實都是植物。
這也決定了,當植物茂盛時,動物也會隨之而增多;當植物減少時,動物也會隨之而減少。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當外界溫度降低時,植物能夠提供的能量總量減少了,如果此時動物生育了後代,顯然這些後代需要忍飢挨餓了。
所以,一些出生在食物較少季節的大量後代被餓死了,而這種基因也隨之而淘汰。反之一些出生在食物充足季節的後代則非常幸運被保留了下來,因此可以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
經過自然界一代代的篩選之後,動物體內就保留了發情期,只在特定的季節發情,這樣可以保證後代能夠在食物充足時期出生,從而提高後代存活率。
除了能量之外,天敵也是影響動物發情期的原因。
有很多昆蟲選擇在秋天繁殖後代,我們知道秋天的能量較少,此時繁衍後代顯然不利於生物生存。但是對於昆蟲來說,它們很多天敵在春夏季節活躍,比如:鳥類,如果後代出生在這個季節,則很容易被天敵捕獲,不利於後代的生存。
秋天雖然能量較少,但是昆蟲的體型不大,對能量的需求較小。而且秋天時很多鳥類會飛往南方過冬,所以這些昆蟲的生存率能夠大大提高,因此它們的發情期在秋天。
通過動物為什麼要發情,我們理解了動物發情是因為自然選擇所導致,受限於能量以及天敵,它們只能採取一個比較安全的策略來應對。
人類之所以沒有發情期,是因為人類不需要。
人類是從類人猿演化過來的,但是人類的演化過程是在非洲地區,而非洲全年溫度炎熱,溫差變化小,所以能量的變化也較小。
再者,人類屬於雜食動物,不僅食草、食肉還食腐,這一點從我們的胃酸就可以看出來,我們人類的胃酸PH值和食腐動物差不多,大約是1.5左右。我們知道,人類目前的食物主要是蔬菜、水果以及各種肉類,而消化這些食物完全沒必要使用這麼強的胃酸。
由此可以說明,人類的胃酸並不是為這種食物結構準備的,而是為了能適應腐肉。腐肉中有很多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不僅會分解腐肉,也會進入人體禍害人體細胞,導致人類患病。
(人類曾經和它們搶奪食物)
如果人類想要以腐肉為生,首先就要接受微生物的考驗,在這種機制下,一些胃酸較強的基因突變就脫穎而出了。
由於這種基因突變能夠幫助人類拓寬食物來源,增加人類存活率,所以這種基因突變被人類保留了下來。雖然今天的我們已經不食腐,但是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僅僅只有1萬年,人體基因還未適應農業社會的需要,仍舊保留著曾經的食腐習慣,所以我們的胃酸才會如此強大。
食物來源範圍廣,使得人類可以在不同的季節以不同的食物為食,因此後代無論出生在任何季節,都可以找到食物食用。
除了能量的來源廣泛之外,人類在演化過程中逐漸走向了食物鏈頂端,再也沒有天敵可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因此,人類幼崽無論出生在任何季節,都不會受到天敵的幹擾,所以人類不需要發情期。
更重要的是,發情期不僅不能夠幫助人類提高後代存活率,還將會導致動物繁衍率下降,我們知道,發情期是在特定的季節進行,一旦錯過需要再等一年才能繼續繁衍。
而沒有發情期意味著隨時隨地都可以交配,即使短時間內沒有受孕,也不必等到來年才能交配。因此沒有發情期反而有利於人類生存。
動物的行為是由環境決定的,人類之所以沒有發情期,是因為發情期不但不能提高人類幼崽的存活率,反而阻礙了人類繁衍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