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養信鴿已經30年了,說不上是精英高手,但也不是碌碌無為之輩,也還是取得了一些成績,我基本上是不參加地方比賽,原因是我分管協會工作,協會所舉辦的比賽從集鴿至報到我都參加,尤其是報到,裁判員們都養鴿,都希望在家等鴿報到,因此他們要輪流在協會負責報到工作,只有我是每場必到協會值班,所以只能是比賽結束後回家清點一下,歸巢多少,是哪幾羽歸巢了,是否是自己看好的鴿子,如果是,心裡也是非常高興的。直到有了公棚比賽,我才有機會參賽了,從2000年北京世界錦標賽與排名大獎賽獲十八名,到2004年山西太原金海公棚獲冠軍,先後也在公棚飛出多個好成績。
一、要有優秀的種鴿隊伍
回顧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我的養鴿體會是:要想取得理想成績,必須有一支血統好、健康的種鴿隊伍,最好是有賽績的種鴿。棚裡的種鴿不要路數太多,不然就成了大雜燴了。要根據不同公棚的放飛線路,比賽總體歸巢時間,選送不同的鴿子。比如在河南、河北、北京,是由南向北飛,而且平原秋季多霧,和放山西、內蒙、陝西的鴿子不一樣,這幾個省飛山地,多西北風,所以我是根據不同賽線選送不同的鴿子。我有能打多關賽的福建八閩鴿業的種鴿,有從歐洲引進的林波爾、託尼詹森,有天外天紅狐,最早期是上海白宮鴿舍的優秀種鴿。
二、保證幼鴿健康
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的氣候四季分明,出幼鴿一般是4—5月較好,也符合當地鳥類孵化的規律。我是每年3月1日給種鴿配對,選身體健康、性慾旺盛、適合參賽線路的種鴿進行交配。另外多說一句,在冬天分棚時,一定要將雄鴿圈在自己巢箱的一側,這樣有一個好處,配對時不打架,有領地感,而且出的幼鴿會好一些。在配對時一定要在不受其它鴿子幹擾的情況下進行,以保證血統的純正,等雌鴿產蛋後要檢查蛋是否有光澤,抱孵七天後要用手電照是否有血絲、密度如何,最好有紀錄。小鴿出殼後一看蛋殼是否吸收,二看雛鴿肚臍收得好壞,三看小鴿頭是否能直立,以此來判斷是否成功。在餵小鴿時,蛋白質飼料相對要多一點,紅土的調配儘可能多幾個品牌。在一般情況下,雛鴿22天注射疫苗與父母鴿分離,餵幼鴿飼料,50天後送公棚,送前作最後選拔,我的看法是:沒有明顯缺點都可送交公棚。
三、日常的訓練與賽前的訓練
我本人是搞體育訓練的,我想訓練鴿子和訓練運動員是大同小異,只是人有現代醫療檢測手段可以查脈膊、尿、血,還可和病人通過問診進行交流。而鴿子全靠你觀察。鴿子每日的家飛只是普通的耐力訓練,保證每次有一定的量,也就是時間,每天家飛的總量,在賽前要不斷增加時間,達到參賽的要求,路訓是強化練習,也是逐漸增加的過程,在增加強度的同時,認真觀察賽鴿的歸巢時間,歸巢鴿密度是大群、還是單鴿,歸巢後的狀態及糞便。在飼料上進行調整,當然現在也有用藥物調整的,但我主張是自然調整,因為我不參加地方比賽,只有賽鴿每次訓練得到恢復,才能參加下一次訓練,不然疲勞積累很容易名落孫山或是飛失。,所以作好歸巢後的調整非常必要、相信每位鴿友都有自己的一套手法。
四、其他注意事項
1.鴿舍的位置,有條件還是向陽好,我原來住四樓,在陽臺上養鴿,鴿舍面積兩平米,養20多羽鴿,每年送公棚十羽左右,年年有好成績。後搬至六樓,有20平米大平臺,只是在樓房的陰面,養鴿百羽左右,每年送40—50羽,成績不如以前,手法依舊,飼養還是我自己,只是鴿舍朝向不同了。
2.鴿舍喬遷影響作出質量
如果你最近搬家了,最好當年不要參賽,就是送公棚也不會有好成績,本人搬過家,也觀察到其他鴿友搬家後成績受影響,再者前面提到雄鴿的巢箱也不要更換位置,否則使其沒有安全感。
3.種鴿選擇
選擇種鴿最好是有賽績的個體,組對要有目的,是有的放矢要和自己哪羽組對,以求彌補自己哪羽鴿的不足。要注意使用好大雌(體形較大)還有經常出雙雌或雙雄的種鴿。
這是我養鴿這些年自己的一些體會,有不當之處也是個人之見,歡迎大家共同討論。
文章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