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和黃酒體系之外,邊疆地區存留著大量帶濃厚地域特點的酒類,草原上的馬奶酒和蒸餾奶酒就是如此。在當地人看來,這種酒「不算酒」,因為酒精度低;可是喝多了,一出蒙古包,還是會倒下。所以,奶酒和馬奶酒都有另外一個名字——「見風倒」。
馬奶酒這種古老的飲料,只有地道的蒙古姑娘能夠暢飲,她們覺得馬奶酒沒有酒精度
馬奶酒:草原酒的初級階段
我的朋友吳垠,老家在蘇尼特右旗的草原上,家裡擁有幾千畝草場。7月底是全內蒙古駱駝騎手集中到她家草場上舉行比賽的日子。為什麼要來她家草場?一個原因是她父親是蘇尼特右旗的領導,要支持草原上駱駝騎手的比賽;另一個原因,就因為她父親熱愛攝影,而駱駝正是他最鍾愛的主題之一。他跟隨著牧民遊走,拍攝過大漠中的、夜色裡的,包括暴風雪中的各種駱駝畫面,見面他就給我講駱駝的故事:牧民最愛喝酒,一個牧民有一天在家了喝了幾大木碗馬奶子還不夠,出門找朋友喝「悶倒驢」(草原上的高度蒸餾白酒),結果半夜喝得大醉,從駱駝背上摔了下來。那是夏夜的草原,草原狼橫行,結果一隻尾隨的狼見有機可乘,立刻撲上來撕咬,而昏睡不醒的牧民完全不知道危急,全仗著駱駝忠心,一直和狼搏鬥。到了第二天早上,那頭駱駝已經被咬得血肉模糊了。
草原上愛酒的牧民比比皆是,所以,許多草原上的傳說,可能都是以酒開始或者以酒結束。
可是賽場上奔跑的駱駝似乎沒那麼傳奇,正逢7月,按說草原應該是豐盛季節,可是吳垠家的草場上草並不豐美,遠看是綠色,近看卻是沙地。蘇尼特右旗草原現在已是半沙化了,只有頑強的沙蔥和各種味道濃鬱的蒿草冒出頭來,那些高高低低的駱駝就在這片半沙化草地上轉圈奔跑,天又酷熱,看了一會兒就覺得單調,索性躲進蒙古包休息。
蒙古包裡,小小的銀碗、木碗已經斟滿了準備好的馬奶酒,因為酒精度數低,所以風俗是一碗碗不能停,必須不間斷地喝。一喝下去,就明白為什麼草原上愛在這個盛夏季節喝馬奶酒了,酸中帶著濃鬱的香味,不習慣的人只知道其酸,可是喝順之後,立刻被其香所吸引,會主動端著杯子找人碰杯,汗水隨之湧出。見我喝得興奮,主人好心勸我,少喝點,會醉。可是那麼酸香的清涼飲料,裡面一直有一種奇怪的芬芳,哪裡停得下來?直到走出蒙古包,陽光下真正眩暈,瞬間坐在草地上。
關於馬奶酒喝醉的體驗,同樣在錫林郭勒草原上待過多年的張承志有更好的描繪——清晨額吉將一袋馬奶子給他掛在駱駝背上,靠行走的駱駝顛簸來加速馬奶的發酵,皮囊中的馬奶到了中午就開始散發出濃鬱的味道,時間越長,酒味越濃鬱。在無遮擋的草原烈日下行走,也許你早上喝的還是馬奶,下午喝的已經是酒精飲料了。烈日晴空,可全靠著天生的清涼飲料來驅散暑氣了,這樣一直喝下去,結果就是醉,張承志說自己喝到最後,體驗出那種純粹的酒後的快感。
馬奶酒的酒精度到底有多少?人們普遍搖頭。關於馬奶酒有兩種頑固的看法,一種認定純粹沒有酒精度數,就是馬奶。持這種觀點的,以牧民居多,走在蒙古包裡,他們會堅定地強調,沒度數。也許他們覺得,只有「悶倒驢」那種才算是酒,甚至草原上現在新出品的低酒精度的「草原王」都不算正經酒。另一種是城市裡讀點書的人,他們會有點遲疑,覺得沒酒精怎麼會醉倒呢?可是具體怎麼回事,也說不清楚。
事實上,從蒙元文化流行馬奶酒以來,關於馬奶酒的準確描繪就付之闕如。語言稱呼上,元朝人對乳製品和乳酒的界限不十分清晰,所以馬奶酒又被叫作馬奶子、馬乳,此外又叫乳酒、奶酒、潼酒等,蒙古語叫「額速克」,迄今為止還是這樣發音稱呼。按照書籍記載,肯定是有酒精度的,不過究竟多少、馬奶酒如何發酵,沒人能準確說出來。在當地政協文史辦主任達布西的帶領下,我們去尋找釀造馬奶酒的過程。
本來幻想草原上的蒙古馬為數眾多,可實際上卻不容樂觀,現在只有去專門的養馬人家,才能找到馬匹。草原荒漠化是一大原因,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錫林郭勒草原開始實行草場劃片,這樣一來,本來遊牧的民族就開始定居下來,馬的作用越來越少了。蒙古馬不屬於高大的馬種,但是善於負重,行走有耐力,過去牧民多用於轉場負重,傳說中成吉思汗的大軍之所以能夠長途負重行軍,也少不了蒙古馬的功勞。
現在別說行軍打仗,轉場也幾乎已經消失了,在專業的養馬戶那裡才能看到毛色自然漂亮的蒙古馬。離開蘇尼特右旗不太遠的「花園」那裡就有這麼一家。養馬乾什麼?——「供城裡人騎著玩,還有就是喝馬奶子。」蒙古大媽塔娜告訴我。
一下子英武的蒙古馬的形象就暗淡下來。這種昔日在草原上馳騁的動物,現在落到了近乎寵物化的地步,不過它們似乎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一匹匹奶油色的、棕色的漂亮的蒙古馬拴在馬欄上,自由自在地吃著草。雖然現在實際用途已經不大,但是蒙古馬比起一般的養殖動物還是要命好得多,草原牧民並沒有像養殖奶牛那樣不分季節地讓它們下馬駒、擠奶,而是依然順應天時在盛夏馬群的繁殖期間開始擠馬奶,只有這樣出產的馬奶才優質。另外,分泌得比較多,不需要額外催馬產奶。遊牧生活雖然停止了,可是順應自然的習慣還是頑固保留在牧民們身上。
達布西手中有一本厚重的蒙文書,專門介紹草原上的馬奶酒。他告訴我,按照典籍記載,過去草原上最流行的飲料就是馬奶酒,不過在歷史上還是蒙古族人製造的最有聲望,主要是歸因於蒙古族保持了對馬奶酒的持續嗜好。在元大都,馬奶酒、葡萄酒和黃酒一起,是最受歡迎的飲料。
這種飲料製造古今無差別。最早到過草原的南宋使團官員見識了蒙古族人擠馬奶的情況,當時的使臣彭大雅在他的《黑韃事略》中記載,當時的蒙古軍隊一部分軍糧就是馬奶酒,白日供馬駒食用,晚上由專人取之,放在革囊中,讓駱駝或馬匹顛簸使之變成可飲用的酒精飲料,放置幾晚可以飲用,稱之為「馬奶子」。只不過現代牧民不願意夜間起來擠馬奶,顛倒了時間,改成白天自己取馬奶,晚上再讓馬駒飲用,基本上還是放置於皮革中,利用攪拌、撞擊等外力,使馬奶發酵成酒精類飲料。
主人塔娜指揮著工人們擠奶,工人熟練地一捻母馬的乳房,一小注馬奶順遂地流淌出來。塔娜有十幾匹馬,每天的馬奶數量約有五六斤,不算多,也許就因為數量少而不愁販賣,這種本真味道濃鬱的草原飲料,每天都被預訂出去,一點都不會剩下。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