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國信 劉曉林「一個時代開了個玩笑,或者說時代造就了我們這一代人」。已經退休三年的童東城回憶起40年前的往事,仍有些動容,他頓了頓似乎若有所思。童東城是湖北黃岡人,黃岡在湖北東南,十堰在湖北西北,兩處相距遠達512公裡。1971年,才15歲的童東城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人生的故事,將從這段500公裡的「北上之旅」改變。
作為東風公司最具符號性的人物之一,童東城身上有很多標籤:他是東風創業年代的建設者,是東風改革年代的親歷者;他是東風商用車國際化的推動者,也是東風合資時代的初代管理者;他曾經力挽狂瀾應對東風世紀末的危機,也曾力推新戰略計劃推動東風大跨越的發展。他的故事從48年前開始……
1971年,受到國際形勢影響,中國正在緊張地加強戰備。5年前的1966年左右,中國就開始籌划進行戰略性的生產力布局轉移,將一些重要的生產力布局由東向西轉移,建設的重點放在西南、西北的大山裡。當時中國唯一的汽車公司是長春的一汽,出於戰備考慮必須要有二手準備,於是一個新的後方據點定格在了湖北的群山深處——十堰。在1960年代,今天的十堰市還只是地處川鄂陝三省交界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區小集鎮。
從1964年到1968年,經過反覆勘察,由周恩來總理拍板在十堰地區建立「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簡稱二汽,即現在的東風汽車)。二汽本身就是一個戰備項目,當時在一汽內部成立「保建辦公室」,按照中央要求一汽從內部劃轉三分之一的人到「二汽項目」。中央財政當時撥付了16億7千萬作為建設資金,要求在十堰建立一個年產10萬輛卡車的汽車製造廠,同時配備一些軍隊裝備製造。
經過幾年的勘察和最終計算,1969年,作為三線建設重點項目第二汽車製造廠籌建指揮部開進小山溝,隨著一聲開山炮響,十堰成了國家三線建設的重要戰場。隨著二汽的開工,十堰的人員需求量十分大,二汽籌備組開始招工。此時,1956年出生的童東城才15歲,他在1970年年底才剛剛初中畢業。
而這個時候,恰好二汽的招工來到了黃岡,童東城一看,馬上就決定要去。「那個時候在我們老家每年招工的比例很大」。童東城說。
當時15歲的童東城並不知道自己要面對什麼,但是他知道這是自己最好的選擇。70年代初,國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多學校基本上都停課了,而「知識青年」有兩條路可選:上山和下鄉。城裡的青年下鄉,農村青年上山,下鄉是到農村裡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我是初中畢業,我們農村的青年是要上山,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我們(小時候)就立志到工廠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本著這麼一個心情,要出來。「童東城說。
「開山」建二汽
1971年5月15日,童東城正式到二汽報到。「我帶了一個背包,我們那個時候都喜歡用網兜拎臉盆,裡面都是洗漱用具,然後稀裡糊塗地上了車。」童東城說。那個時候到十堰非常艱難,童東城從黃岡出發,先坐火車到丹江口,再乘船,下船之後有大解放貨車已經在等著,這些貨車開始把人一車一車地拉到十堰的山腳下。開到離工地不遠處車上不去了,當時還下著大雨,剩下幾公裡需要自己走上去。於是一車車人,呼啦啦地下車,整個上山路上綿亙幾公裡全是人。
當時正是進山搞建設的初期,有的人是拖家帶口來的。有人背著孩子,有的不僅背著孩子,手裡還牽著三四個孩子,這些孩子在大雨裡全都變成了「泥猴子」,一路哭著鬧著。「後代們說你是背進來的,抱進來的,走進來的?所謂『抱進來』的,就是說他媽媽進山的時候,是把他抱在懷裡,這是小嬰兒。所謂『背進來』,就是不會走路,背在肩膀上。」童東城笑說自己是走進去的「第一代」。
「我現在看到拖家帶口的,就想像當時我們進來的時候那個樣,沒有什麼兩樣,無非是自己背著一個被窩行李,這是進廠的那一段。」童東城笑著說。這也是後來歷史中記載的「十萬人進山搞建設」的一段。
走進大山,剛到二汽建設工地,就吹哨子讓新來的職工集合。當時二汽職工是軍管,職工也要按」連隊「排序,童東城所屬的是四連。童東城說,當時到了一看,傻眼了:十堰就是一座荒山,沒有水也沒有電,到晚上什麼也看不見,住的是蘆席棚。「河道裡面有水,八點鐘以前是男同志去洗,八點鐘管理人員一吹哨子,就換女士們去洗。」童東城說。
第二天一早,童東城就與新來的員工開始集體上山砍樹,為當天晚上報到的人搭窩棚。「我們住的那個地方還是前一天晚上到的同志建的,是他們早上去砍樹搭起來的」。砍了一個禮拜以後,新來的人也加入,大家建窩棚的速度提升了很多,兩個月後就開始建廠房,修馬路。「所有的工程都沒有機械挖,全靠人工。我們曾經挖了一個鍋爐房的大煙囪,是三天三夜淋著大雨挖出來的,三天三夜沒有休息。 」童東城說。「二汽這些老人對山裡有感情,為什麼有感情,一草一木都是他自己親手做的。」
儘管艱苦,但是童東城當時熱情滿滿。「我們願意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正處於十年混亂中期,童東城希望逃離這一切。「我們是很純樸的人,想離開這個環境。」而當時實行軍管的二汽,被稱為「聚寶項目」,聚集了各個行業優秀的人才和知識分子。「建設太苦了,但是十堰最終因為東風成功地成為了一個移民城市。」童東城說。
童東城把當時來十堰的人分為5種:一是直接從全國最優秀的工業企業裡抽調的最優秀的專家和老工人、知識分子,支援二汽建設;第二種是被下放到農場改造的教授,知識分子,最典型的是馬躍(原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當時他在江西農場勞動;第三種是從部隊裡直接復員的軍人;第四種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第五種則是童東城這種社會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來的。
因為來自清華的知識分子很多,那個時候二汽人甚至就把自己叫「清華園」,」包括流落在各個五七幹校勞動的人也都過來了,這是很重要的。」童東城說。「清華系」成為了此後二汽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
工廠裡的「清華園」
當時,工人素質的參差不齊,人有了但還沒法造車,工人一方面急需提高文化課,一方面急需提高對機械製造理論和實踐的技術。因此,東風公司辦了技工學校、中專學校以及二汽職工大學,名為「721工人大學」。童東城所在的發動機廠也辦了大學,甚至各個車間也有自己的培訓,各個車間負責中專理論教育,廠裡負責大學理論教育。「我們自己建校,自己壘房子,自己做教室。」童東城說。
童東城所在的車間工藝員也有清華的老師,「他們給我們講課,從來不用課本,拿一支粉筆在上面畫,我們天天學,補習初中、高中、大學,做一些專業研究。「童東城說。這個車間工藝員,有兩個有名的人物,一個是李道榮,是有名的數學老師,另一個工藝員顧永生在改革開放以後成為中國第一個汽車合資公司上汽大眾的第一任發動機工廠廠長。
在工廠裡上學是什麼樣的呢?童東城說,沒有固定時間,基本上是每天晚上吃完飯就開始。比如6點鐘下班,下班吃完飯半個小時就要學,有時候下班後就開始學,一直到7點再去吃飯。「那個時候工人學習熱情高,大家很少是吃完飯再來的。當時食堂都是在車間裡的,車間食堂的師傅看到孩子們都在上課,就會留點飯。」童東城說。後來,他花了6、7個月就學完(現在的)初中數學。
童東城在這裡學習各方面知識,從最簡單的基礎課開始上,中間交叉著學習了機械。然後從機械製圖開始,一直到後來的工裝設計、工藝設計。後來童東城對汽車、發動機的全面構造已經非常了解,還做了未來的發動機研究,這對童東城後來在東風的管理崗位上提供了基礎。
70年代初,東風車的發動機完全是中國人自己設計。這些發動機在此後通過國際公司的校準和升級,成為東風發展初期的法寶。在70年代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東風生產的兩噸半貨車一戰成名,打出了國威、軍威,人們把此車稱之為英雄車、功臣車。」發動機下線那會,我們都還在蘆席棚裡,天天被生產線上的噪音吵著睡不著覺,發動機在旁邊『嗡嗡』的叫。」童東城說。
1975年,童東城開始轉為管理崗位,僅19歲的他進入二汽團委。1978年任五七辦主任,1982年,童東城已經被任命為發動機廠缸蓋車間主任。同年年底,他被時任第二汽車製造廠廠長的馬躍相中,成為廠長助理,這時他才26歲。當時,東風剛剛扭虧,開始在改革開放初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開始並軌的背景下,探索市場化經營。
「這期間我們不斷在學習,有脫產的,也有不脫產的,一直沒有停。」童東城說。90年代初期,童東城被派往日本日產柴,以「勞務工」形式在生產一線邊工作邊學習。回國後,童東城開始在發動機廠擔任要職。
16億是怎麼花的
90年代初,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市場化的衝擊很多國企在經營上陷入困境。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當時兩家央企之一的東風,80年代曾經歷的輝煌開始消失。從1997年開始,東風進入三年困難時期。此時,童東城是東風公司副總經理。當時東風的情況已經十分脆弱。
現在人們可能很難想像,當時東風已經三個月未發工資,職工醫藥費已經一個多季度沒有報銷,應收帳款居高不下,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搞了內部糧票(打白條),這個白條在內部被大量流通倒賣。有人專門去收購白條,收購完了以後再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員工、供應商、經銷商都虧了,錢都流轉到倒賣者手裡,東風產業鏈危急在即。
「小時候爺爺告訴我說自家有一句話要記住:起家如針挑土,敗家如水蕩沙,繡花針把土挑起來,起家多麼難,我們一點一滴攢出來東風的家當,卻在一夜之間像水蕩沙一樣。」童東城說。
怎麼辦?要改革。東風汽車內部在這個時候已經形成共識:改革是找死,現在不改,是慢慢死,但找死可能還有一線生機。危機關頭,東風向中央匯報了企業情況,國家對東風施以援手——以16億收購了東風2萬臺軍車。在價格上,部隊管控很嚴,基本上沒有利潤,「但是我們得到16個億的現金,使我們得以存活下來。」 童東城說。
這16個億的救命錢,對於當時現金流很困難的東風來說非常關鍵。但這16個億怎麼花?東風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選擇,他們把這錢分成三份,首先把老員工的醫療費報銷了,其次支付了員工工資,第三是把供應商三個月以上的欠款給了,把該給供應商的獎勵發了。
與此同時,東風還停止了內部白條的流動,「那是要命的事情,沒少接到電話威脅我。」童東城說。16億花完以後東風又沒有一分錢了,企業要運作,原材料要進來,水電費,買材料的錢,從哪裡來?時任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的苗圩問童東城,你怎麼辦,怎麼運行?「我當時說先不著急,我有想法。」童東城回憶說。儘管沒有錢,但東風收穫了產業鏈上的信任、員工的信任、中央和社會的信任。
這三年,是東風最困難的時候,內部沒有出現大的動蕩,供應商和經銷商對東風更堅定了信心,表示願意在兩個月之內不要東風結算,直接供貨。於是,在這兩個月期間,東風資金只進不出,生產出來的車很快就賣出去了,現金流一下子就轉起來了。到1999年年底,東風就實現了扭虧。
在本世紀初,童東城支持了一次重大決策,其堅定地認為汽車會進入家庭,並因此在銷量還只有幾十萬輛的時候,作出了年產銷200萬輛的整體戰略規劃,對於是否要列入黨代會的報告,東風公司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最後大家統一了意見。作為堅定的放開派,童東城說,「那個時候我們剛剛走出困境,剛剛從吃鹽巴饅頭到馬上吃紅燒肉,但我們預判了整個趨勢,這不可想像。」
中國從90年代開始放開轎車購買,但在2000年初的時候,汽車仍是奢侈品。正是在上述政策和市場的預判下,東風將總部從十堰大山搬遷至武漢,確定了立足中國開拓國際的目標。在戰略上,東風重點拓展商用車,實行「放虎下山,分散經營」的策略,讓商用車進入市場大潮中。此外,東風在乘用車上以合資和自主進行拓展,先後與本田、日產、起亞等展開合資,而後由與民營企業合營,全力拓展自主乘用車事業。
「在當時這個決策下,東風很快實現了200萬輛的目標,並且為突破400萬輛產銷規模奠定了基礎。」童東城說。
2017年,童東城從東風退休。48年前,15歲的童東城從黃岡向北走向十堰,爺爺告訴童東城一句話,「身穩嘴穩,處處好安身」。從到二汽當徒工再到成為帶領著企業前進的關鍵人物之一,童東城沒有想到第一次離開家,走出來就是一生。「東風精神是在一種特定環境下產生的,這種精神支撐著我們這一生。」童東城說。「我希望這種精神一代代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