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魚鰭觸覺敏感性堪比人類指尖

2020-11-18 二三裡資訊重慶

英媒稱,很多魚類的魚鰭除了用於遊泳,還可用於感知壓力或辨別質地——事實上,某些魚類的魚鰭對觸碰的敏感程度堪比人類和其他靈長動物的指尖。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3日報導,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亞當·哈迪說:「我們認為靈長動物是特殊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有非常敏銳的觸覺,但實際上觸碰物體是一切動物的日常行為,包括魚類。」

他說:「在水底生活著大量的魚類,它們常常接觸粗糙或者光滑的表面。判斷這些表面觸感如何的能力真的很重要。」

報導稱,哈迪及其同事梅利娜·黑爾分析了圓頭蝦虎魚辨別不同質感的能力。圓頭蝦虎魚是一種身體柔軟的底棲生物。

據報導,研究人員從密西根湖收集了一些圓頭蝦虎魚。他們在把這些魚放入水箱後發現,這些魚會在不同的表面展開魚鰭,比如預先置於水箱底部的一塊板子或者塑料。這表明魚鰭有某種程度的觸覺敏感性。

報導指出,研究人員為判斷這種敏感性的大小設計了一種滾輪,滾輪的外表面有2毫米寬的隆起,就像齒輪一樣。不同滾輪上的隆起之間有3毫米、5毫米或7毫米的空隙,這是為了模仿沙子和卵石等不同的質地。空隙越小,表面越精細,也就需要感覺神經元具有更強的敏感性。

研究人員讓這些滾輪沿著蝦虎魚魚鰭滾動,速度從每秒20毫米至每秒80毫米不等。他們記錄了滾輪是否觸發每個鰭條的神經信號。鰭條是魚鰭內部的骨質棘狀突起。

報導還稱,無論哪種滾動速度和隆起間距,神經信號都與觸碰的模式保持同步。這說明神經對觸碰的敏感性在空間尺度上堪比此前靈長動物研究中記錄的結果。

哈迪說,魚類感知細密質地的能力可能在低能見度環境中發揮作用,例如渾濁的水域。

來源:上遊新聞

來源:重慶二三裡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魚鰭觸覺敏感性堪比人類指尖
    英媒稱,很多魚類的魚鰭除了用於遊泳,還可用於感知壓力或辨別質地——事實上,某些魚類的魚鰭對觸碰的敏感程度堪比人類和其他靈長動物的指尖。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3日報導,芝加哥大學的亞當·哈迪說:「我們認為靈長動物是特殊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有非常敏銳的觸覺,但實際上觸碰物體是一切動物的日常行為,包括魚類。」他說:「在水底生活著大量的魚類,它們常常接觸堅硬或者光滑的表面。
  • 設計師的職業敏感性
    平面設計師的職業敏感性是設計師業務成熟的標誌。在平面設計領域,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是設計師職業敏感性的基礎和保障,多元豐富的知識決定設計作品的思想內涵是否具有深度和廣度,精湛的軟體技術運用決定設計師的靈感和創意如何得以快速實現。
  • 研究顯示:與鳥類相比,「人類簡直是色盲」
    美媒稱,研究顯示,蜂鳥能看見人類只能想像的顏色。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15日報導,普林斯頓大學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系助理教授瑪麗·卡斯韋爾·斯託達德說:「與鳥類和其他許多動物相比,人類簡直是色盲。」報導稱,人類眼睛裡面有三種對顏色敏感的錐形細胞,分別與紅色、綠色和藍色光的波長相適應,但鳥類還有對紫外線敏感的第四種錐形細胞。
  • 研究支持魚鰭由鰓弓進化而來的理論
    雖然這一理論後來被否定了,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它可能是對的。首先,「成對」只是指有一組匹配的鰭,比如位於魚體前部的胸鰭。早在19世紀末,德國解剖學家Karl Gegenbaur就推測,成對的魚鰭是由鰓弓演變而來,因為在化石記錄中,鰓弓出現的時間比魚鰭更早。在隨後的幾年裡,這一理論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科學家指出,在魚類胚胎內,這兩個身體部位是由兩組不同的細胞發育而成--魚鰭來自中胚層細胞,而鰓弓則來自神經嵴細胞。然而,一項新研究表明,Gegenbaur可能一直都是對的。
  • 中山大學藥學院揭示,食物如何影響甜味敏感性的機制
    人的甜味敏感性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環境和機體生理狀態而改變。研究顯示食物可改變人的甜味敏感性,但其機制尚不清楚。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王巧平課題組長期從事甜味及甜味劑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研究,2016和2017年王巧平揭示了甜味劑導致能量代謝異常的新機制,並提出了甜味與能量偶聯的新觀點,確定了甜味味覺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1,2】。
  • 馴犬員可通過全新觸覺背心遙控指導狗狗完成任務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狗狗對這些振動觸覺提示的反應甚至比聲音命令更好,」該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Amir Shapiro說道。「我們目前的概念驗證研究顯示出有希望的結果,為用於人類與狗狗交流的觸覺設備的使用開闢了一條通道。」科學家們現在計劃調查該技術如何與不同品種、年齡或接受不同水平訓練的狗狗一起工作。
  • 日本利用納米網狀壓力傳感器研發人體皮膚觸覺的貼片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款人造皮膚貼片,該貼片不會影響其接觸的人體皮膚的觸覺靈敏度。但同時也需避免人類自然觸覺的幹擾,而事實證明,這實現起來非常困難。例如,人類指尖非常敏感,一小片僅幾微米厚的塑料薄膜就足以削弱人的觸摸感覺。「用於手指的可穿戴傳感器必須非常薄。」日本東京大學Takao Someya研究團隊成員、該論文第一作者Sunghoon Lee解釋道,「但這顯然會讓傳感器變得非常脆弱,容易因摩擦或反覆物理作用而受到損壞。」
  • 關於這個問題,科學研究能給你答案
    在熱像儀中,溫度越高,圖像中的顏色就越亮,而較冷的區域則顯示得比較暗。如所下面的圖片一樣,這隻狗狗的舌頭非常溫暖,在圖像中幾乎是白色的,而最冷的區域(近15攝氏度的涼爽)是鼻子,顯示為幾乎黑色。一項研究表明,也許狗狗和蛇一樣,有能力用鼻子探測到相對溫暖的物體。
  • 假手機、指尖陀螺,為了治手機毒癮我們操碎了心
    「矽谷鋼鐵俠」伊隆·馬斯克曾經說過,人類抵抗人工智慧的方法,就是與機器結合變成增強人類。馬斯克的想法是有理論根據的,看看現在人們對手機的不離不棄的態度,儼然已經將後者變成了人類身體的一個延伸器官。據研究顯示,現代人每天會在手機上進行滑動和點擊超過 2600 次,而重度用戶的次數甚至超過 5000 次。
  • 希望螈:一種古老「過渡動物」,你的手可能是由它的魚鰭進化來的
    最近,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來自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和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的一個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古老的希望螈(Elpistostege)化石,揭示了人類的手部是如何由遠古魚類的魚鰭一步步進化而來的新見解。
  • 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
    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時間:2019-08-15 19: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 科學家在紐西蘭南島北坎特伯雷(Canterbury)地區,發現了巨型企鵝的化石,身高達1.6公尺,體重重達80公斤
  • 研究顯示山羊可以像狗一樣用眼神尋求人類幫助
    (原標題:研究顯示山羊會用眼神尋求人類幫助)
  • 通過皮膚生物力學來執行有效的觸覺計算
    儘管科學家們對觸摸或觸覺的研究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但其工作方式的許多方面仍然是個謎。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觸覺研究員Yon Visell表示:「觸摸感尚未得到充分理解,即使它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能力的核心。」「我們用手做的任何事情-拿起杯子,在名字上簽名或在包裡尋找鑰匙-如果沒有觸覺,這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還沒有完全理解被捕捉到的感覺的本質。皮膚或其處理方式,以實現感知和行動。」
  • 章魚的觸覺和味覺在哪裡?全在它觸鬚裡
    幾個世紀以來,章魚這種奇怪的動物一直吸引著人類的想像力研究表明,這些被稱為「化學觸覺感受器」的傳感器,利用這些分子來幫助章魚判斷它觸摸的是什麼,以及那個物體是否是獵物。科學家們相信,這項研究可以幫助發現其他頭足類動物的類似受體系統,無脊椎動物家族也包括魷魚和墨魚。希望在分子水平上確定這些系統是如何工作的,並回答一些相對未被探索的問題,即這些生物的能力是如何進化出來的,以適應它們的環境。科學家表示,人們對海洋化學觸覺的行為知之甚少,有了這個受體家族作為模型系統,我們現在可以研究哪些信號對動物來說是重要的,以及它們是如何編碼的。
  • 黑猩猩機智偷記密碼成功越獄 智慧堪比人類了
    黑猩猩機智偷記密碼成功越獄 智慧堪比人類了時間:2015-09-17 12:53   來源:中青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黑猩猩機智偷記密碼成功越獄 智慧堪比人類了 近年好幾部和猩猩相關的電影非常火爆,在《猩球崛起》系列電影中,猩猩之間會使用手語交流、通過智謀從籠舍越獄、為爭奪領導權力玩政治暗殺雖然黑猩猩是動物
  • 常見的魚鰭充血
    金魚的魚鰭充血,是以下幾種原因所導致的:(1)水質惡化。水質惡化的定義很廣,如果你的愛魚是在長期沒有換水的情況下出現魚鰭充血的現象,那基本可以確定為水質惡化所引起的。極端的酸鹼值環境同樣可以引起魚鰭充血症狀的出現。
  • 黑猩猩的智商堪比人類,看看它們與人類有哪些區別
    在動物世界中,可以與我們人類智商進行比較的也就數黑猩猩了,黑猩猩是猩猩中最小的一種。經過化石發現,黑猩猩與我們的人類祖先生活了很長時間,在五百萬年前,由於黑猩猩的祖先與我們的人類祖先分道揚鑣,他們變成了兩種不同的類型,它們選擇與同伴住在森林,黑猩猩也算是最接近人類智商與我們最親密的動物了,有些人甚至認為人就是第三種黑猩猩。
  • 觀賞魚魚鰭充血怎麼辦?觀賞魚魚鰭充血病因及處理
    魚鰭充血是觀賞魚的一種比較常見的問題,雖然外表看起來,魚鰭充血是比較嚇人的,但是在觀賞魚那麼多的疾病中,魚鰭充血其實算是小病了。治療魚鰭充血其實並不難,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去除病因或對症下藥魚兒就能自行恢復了。小病就為你詳細介紹一下觀賞魚魚鰭充血的病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 研究顯示,從未被馴養的袋鼠也會有意識地和人類交流
    ,從未被馴養過的動物,如袋鼠,可以有意識地與人類交流,這一發現顛覆了通常只有狗、馬或山羊等馴養動物才會有這種行為的觀念。  這項研究在澳大利亞三個地方對袋鼠進行了研究,袋鼠是一種從未被馴化過的有袋類動物。研究顯示,當袋鼠試圖接近放在封閉盒子裡的食物時,它會盯著人類。袋鼠用目光與人類交流,而不是試圖自己打開盒子,這通常是馴養動物的行為。  在11隻接受測試的袋鼠中,有10隻會積極地看著把食物放進盒子裡去取食物的人(這種實驗被稱為「無法解決的問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