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菲是個威爾斯人,塔菲是個小偷,塔菲闖進我家偷走一塊乾酪。我找到塔菲的家,塔菲他不在屋。塔菲溜進我的家,又偷走一塊排骨。」這是在英格蘭曾經十分流行的一首兒歌。「塔菲」是個虛擬的人物,其實就是英格蘭人給威爾斯人起的一個綽號。顯然,這首兒歌表現了英格蘭人對威爾斯人一種不太友好的情緒。雖然這首兒歌早已從英國絕大多數兒童讀物中刪除,然而積澱在兩個民族之間多年的歷史怨恨卻很難徹底清除。
有位體育記者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個情節:1996年歐洲足球錦標賽期間,英格蘭隊和德國隊之間的半決賽正在進行中。有一個在船上度假的威爾斯人想要了解比賽的情況,便將遊艇駛入威爾上的海港。他走進一家酒吧觀看比賽的實況轉播。加時賽後雙方為一比一平,在點球決定勝負時刻,英格蘭中衛發出的點球被德國門將撲出,結束了英格蘭隊奪取冠軍的夢想。
剎那間,酒吧裡變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角落裡坐著一個老頭兒,度假的威爾斯人與他索昧平生,他們卻歡悅地相互緊緊擁抱、親吻。因為在威爾斯人看來,誰贏都沒有關係,只要英格蘭隊輸了就行。遊歷北威爾斯除了其不受汙染的原生態自然美景和千變萬化的地理景觀,另一個最突出的觀感就是境內擁有「密密麻麻」的古老城堡。
的確,在北威爾斯這個「彈丸之地」裡,現今留存的中世紀古堡遺址就達40多座。其中,保存最完好名聲最顯赫的古堡都是愛德華一世時期修築的古堡。13世紀下半葉,愛德華一世在徵服了威爾斯以後,為了鞏固其對威爾斯人的統治和向西阻止愛爾蘭人跨海進攻英格蘭,歷經數十年苦心經營,在北威爾土構築了大量城堡要塞。這些城堡要塞據險守要,城池堅固,同時又相互策應,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防護體系。因此,愛德華一世將這個由城堡群落構成的堅固防護體系稱之為「北威爾斯鐵箍」。
從北威爾斯的地理形勢看,其西北角上的安格爾西島與愛爾蘭首都都柏林隔海相望,安格爾西島西側的海港小鎮霍利赫德被稱為「通往愛爾蘭的門戶」。而東北角則與英格蘭西北部地區接壤,進而向北可就近與蘇格蘭地區達成聯絡。與英格蘭人長期敵對的愛爾蘭人、威爾斯人和蘇格蘭人,往往就通過北威爾斯相互溝通聯絡,攜手騷擾和進攻英格蘭。因此,北威爾斯自古以來就成為英格蘭防務的重點。在很久以前,古羅馬人就在英格蘭一側構築了什魯斯伯裡和切斯特兩處要塞,同時,又修築了華特林直道和奧法大堤進行聯絡和相互支持。
在北威爾土古堡群中,卡那封城堡、哈勒赫城堡和博馬裡斯城堡被共同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四座城堡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均為愛德華一世時期修建;二是均毗鄰愛爾蘭海;三是均扼制重要地域一或據守河口要點,或控制重要道路,或策應關鍵防區。這四座城堡各具特色,且都保存相當完好,或許這正是它們得以同時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