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符號是書面上用於標明句讀和語氣的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也是書面語的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
在古代,古人的書寫方法和我們今天人大相逕庭,我們是從左往右,古人是從右往左,我們是一排排書寫,而他們是一行行刻字。但是,最讓我們頭疼的還不是這些,而是文言文中沒有標點符號,所以,經常會因為斷句問題出現一些理解歧義,甚至,鬧出大笑話。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說一句話的時候,前後之間都會有意識地停頓一下,並且,會按照一定的調子說話。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表達出我們想要說的意思,同時也讓別人更好的理解我們的想法。不然的話,就很容易產生誤會。
比如說:「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句話。
這樣的句子,讓不同的人來讀會有不同的理解,斷句起來可以有好幾種解釋。而這時候,聽的一方就很容易聽不懂句子的主人想要表達些什麼,從而,造成溝通的障礙。所以,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在近代的時候,就有人提出用一些標記,作為句與句之間的間隔,從而,把長長的句子分割開來。
而到了現代,標點符號早已被人們熟知,並且,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和書面表達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如果在古代沒有標點符號的時候,古人又是怎樣去理解文章和溝通的呢?還是說,古人會用一些特殊的標記方法呢?
考察一些文物、研究和文獻等,我們可以發現,標點符號早在先秦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只是,這時候的標點符號還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就連完整的定義也沒有。比如說,在現存的甲骨文裡,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是一串長長的文字,但是,每個字之間會用一些線條來區分、斷句,把不同的段落區別開來,從而,使得文字更容易被人們所理解。
除此之外,在青銅器上刻著一些祭祀、歌頌等用途的銘文。而這些銘文之間會用一些特殊的符號來區分段落,使得它們讀起來的時候順暢許多。從挖掘出來的戰國時期的竹簡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用「└」這樣的符號來表示文章的結束,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用「_」來斷開句子。根據清朝史學家的說法:「斷句用特殊的符號來標註這種方法,早在漢朝建立以前就已經存在了。」
在一部研究中國字形和考究中國文字起源的書裡,也說道:世界上最早的字詞書裡,就已經有標點符號的記錄了,其中,包括很多現在我們仍然在使用的標點符號。舉例來說,頓號在這本書裡被解釋為「讀到這裡就是一個句子」的意思。所以,這樣看來,中國古代是有標點符號的,只是古人對於標點符號的使用,並未有太過深入的鑽研,對標點符號的定義,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到了近代的時候,中國雖然對標點符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仍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標點符號系統。甚至,就連標點符號也是從外國引進國內,而第一個引進的人,就是清朝末期的張德彝。
在洋務運動中,有一項重要的措施,就是:興建同文館,為大清培養一批外交人才。而張德彝,就是同文館裡第一批正式學習英語的外語系學生。1868年,前任駐華大使浦安臣作為團長,率領一個名為「中國使團」的團體一起到了歐美,而張德彝恰好就是這個團體中的一員。
張德彝是一個很喜歡把沿途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的人,他去到歐美的時候,把當地的江河山水、人文風情和文學歷史等,都在日記裡記錄了下來。而張德彝,在接觸西洋標點符號的時候,覺得很是稀奇,於是,便把這些標點符號也記錄了下來。他覺得歐美的書籍讀起來,不僅太長,還很煩人。因為,外國的書籍每說完一句話就用「。」來表示結束,用「,」表示待續未完,用「;」區分句式相同的句子。
由此,中國系統的標點符號雛形開始顯現。
儘管,張德彝並不是想要介紹和引進外國的標記符號,甚至,可以說他本人更是很厭煩外國人的這些標點符號。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他對於標點符號的介紹,恰恰開闊了國人的眼界,也為之後標點符號的系統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新文化運動的時候,雖然,李大釗、胡適和魯迅等人,極力推進漢字白話式。但是,人們在品讀經典、報刊和各類文章的時候,總會遇到斷句不清晰、讀起來有障礙等問題。所以,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便提出了使用標點符號的想法。
後來,胡適出版了一本書,加了標點符號的《水滸傳》,這也是中國第一次使用標點符號出版古典書籍。可以說,他這樣的做法,強力推動了中國標點符號的使用。再後來,北京政府教育部予以批准,於1920年2月2日頒行了《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規定了12種標點符號及其用法,表示支持使用新的標點符號。
由此,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標點符號誕生,而標點符號的系統框架,也初步形成。
參考資料:
【《標點符號的起源及其演變》、《中國古代標點符號》、《標點符號使用規範(新)》、《張德彝:向西方文化學習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