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我一個朋友昨天剛滿月,原本是一件喜慶的事,她終於「重見天日」,寶寶也「脫胎成人」,一家人高高興興辦滿月禮。但是,禮罷婆婆卻說她:趕緊帶寶寶「挪尿窩」,到姥姥家住幾天。
一聽這話,我朋友就不高興,感覺婆婆是嫌棄他們母子倆了,還說她的屋裡是「尿窩」。後來,身邊的老人忙解釋說,「挪尿窩」是一種傳統習慣,各地的叫法不同,有的叫「挪窩」、「出窩」等,意思就是寶寶滿月了,娘家人要來接女兒和外孫,讓寶寶到姥姥家住幾天。我們老家的風俗是女寶寶住6天,寓意長大做什麼事都很麻利、順利;男寶寶住5天,寓意長大後身材魁梧,健健康康。
所以,老人說寶寶滿月要「挪窩」到姥姥家,真不是迷信,也不是嫌棄小寶寶,寶媽別多想,科學解釋是為娃好。
「挪窩」對產婦和寶寶健康更有利
坐月子時產婦和寶寶都要待在屋子裡,而且還要捂得嚴嚴實實。有些家裡老人講究的,連窗戶都不讓開,說是怕產婦和寶寶吹風受涼。這樣一來,屋裡空氣流通就不太好。而產婦要排惡露,寶寶又是拉了尿了,屋裡的味道可想而知。而悶了一個月的床褥子、寶寶小包被等也容易滋生細菌,對產婦和寶寶健康不太好。
而滿月「挪窩」後,家人會把產婦房間清掃一下,床單、被褥、寶寶小包被等拆洗一下。室內也開窗通風,換換氣。這其實也與現在科學坐月子和產後護理理念契合。科學坐月子要求,產後室內要勤通風,床褥、被套要勤洗,這樣對產婦和寶寶的健康更有利。
「挪窩」後寶寶可以見很多人,以後不怕生
另外,寶寶「挪窩」後,意味著離開家,除了熟悉的家人又要見其他一些親友。如果被家人抱出去,還會見一些陌生人。或許,一開始寶寶會因為怕生而哭鬧,但見的人多了慢慢膽子就大起來了。而「挪窩」到姥姥家(各地風俗不同,也有到其他親友家的),周圍人就會逗「外孫兒」,就會有很多人跟小寶寶互動,對寶寶大腦發育也是有好處的。
從科學育兒來看,是鼓勵寶媽和家人經常與寶寶互動的,而「挪窩」剛好符合這一要求。有人給寶寶互動,逗寶寶笑、抱抱寶寶、拉拉寶寶的小手,這些都能引起寶寶的注意,喚起寶寶做出反應,不管是肢體活動,還是大腦發育都有好處,而且以後慢慢還能不怕生了。當然,也要注意衛生。
「挪窩」後夫妻短暫分離,對寶媽身體恢復和寶寶獨得專寵更有利
我們知道,女性產後身體需要一個恢復期,即便是出了月子也不能立馬與老公有親密行為。所以,滿月「挪窩」帶寶寶到姥姥家住,寶媽可以短暫與老公分離,這樣避免因為情不自禁影響寶媽身體恢復,也能避免造成感染。
而另一方,寶媽與寶寶有了排除寶爸在外的獨處時間,可以讓寶寶獨得媽媽專寵,不會出現寶爸覺得老婆只在乎小寶寶冷落自己而生悶氣、衝寶媽發火。畢竟,有時候男人也是很幼稚的。這樣暫時「挪挪窩」,寶寶也不會因為「第三者」身份,被寶爸敵視,這也是一種好處。
寶媽們,你家寶寶滿月後「挪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