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侵佔西伯利亞之前,當地都有哪些民族?

2020-12-04 鳶飛九天

西起烏拉爾山,東至白令海峽,北到北冰洋,南接中蒙邊境,面積高達1300多萬平方公裡的西伯利亞地區,寒冷、富饒、遼闊、神秘,同時,這塊土地也成為沙俄、蘇聯和俄羅斯最重要的資源寶庫。尤其是當今社會人口越來越多,資源愈發減少的情況下,西伯利亞近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資源,更成為俄羅斯大國地位的重要保證。

俄羅斯

不過我們都知道,西伯利亞並非俄羅斯自古以來的領土,而是沙俄一步步侵略擴張而來。在俄羅斯人進入西伯利亞之前,這片廣袤的地域上是沒有斯拉夫人的,當然,當地也並非沒有人煙,而是有幾十個原住民族在那裡繁衍生息。

由於西伯利亞地區環境極為嚴酷,因此當地的居民總數十分稀少,居住也很分散,大部分仍處于氏族制,信奉著原始的薩滿教。據18世紀沙俄統計,西伯利亞地區的原住民約有20餘萬,但由於統計的疏漏,實際人數應該遠多於此。按照生產活動的方式,西伯利亞的土著民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西伯利亞

第一種,居住在江河湖畔的漁民,以捕獵淡水魚為生。西伯利亞地區有著極為豐富的淡水資源,境內河流湖泊密布,例如在中國被稱為北海的貝加爾湖,其蘊含的淡水資源就佔據了地球上液態淡水資源的1/5之多。

貝加爾湖

西伯利亞豐富的淡水資源也為這些漁民的生存提供了可能。這些定居的漁民主要聚集在阿穆爾河和鄂畢河流域。他們以捕魚為生,並且就地取材,甚至可以用魚皮做成衣服。這些民族分為很多種,如尼夫赫人、伊傑裡門人、漢特人、那乃人(赫哲人)等等。

漁獵民族

第二種,在西伯利亞原始森林和森林凍土帶的獵人和漁民。他們可以與草原的遊牧民族行為方式差不多,不會定居一地,而是隨著食物遷徙。不過不同的是,在這些森林中,他們是沒有馬匹的,交通方式也主要為步行,當然,除了步行之外,有時候他們遷徙也會用狗拉雪橇。

如通古斯人、尤卡吉爾人、開特人、謝爾庫普人等等,都屬於這類民族。他們主要靠打獵捕獲動物的肉食為生,當然在夏秋兩季河流解凍之後,也會捕魚,以彌補食物的不足。

第三種,則是名副其實的遊牧民族了,不過他們放牧的不是羊群和馬群,而是鹿群。在原始森林和凍土帶,森林凍土帶裡,他們以養鹿和打獵為生。這部分民族已不分通古斯人、埃文人、涅涅茨人、養鹿楚科奇人,養鹿科裡亞克人為主,他們擅長馴養鹿群,鹿群也成為他們最主要的財產。

他們馴養的鹿群,平常的時候可以用於拉雪橇運輸之用,鹿肉也是主要的食物來源。當然,限於當地惡劣的環境,他們也會狩獵和捕魚,作為輔助。

馴鹿群

第四種,與草原的遊牧民族的完全一樣。西伯利亞地區雖然地處嚴寒的北方,但並非所有的地方都是凍土帶,西伯利亞地區依然存在著遼闊的草原,而在這些草原上,則生活著大量的遊牧民族。

他們和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別無二致,都是繁衍牛馬羊,過著遊牧或半遊牧的生活。這部分民族,如蒙古布裡亞特人、韃靼人、哈卡斯人、阿爾泰人、雅庫特人等等,都以遊牧為生。

布裡亞特人

第五種,則是其他漁獵民族。如定居在北極海沿岸,以捕獵海獸為生的愛斯基摩人、楚科奇人,科裡亞克人等等,他們以狩獵海象、海豹等海中動物為生,狗拉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相關焦點

  • 沙俄侵佔海參崴後,當地的中國人去哪兒了?
    一、海參崴為沙俄侵佔海參崴這個名字或許對於許多人而言都是似曾相識卻又較為陌生,不少人下意識以為名字的由來在於當地盛產海參,但實質上它的字面意思在於「海邊的漁村」。不過一如人民對於海參崴的陌生熟悉,中國亦是如此。因為它曾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今時今日卻並不屬於中國。海參崴自古以來便多是屬於中國政府所管轄的,即便清朝時期依舊如此。
  • 西伯利亞共和國聲稱:擁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雖然歷史上的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伊犁條約》等條約侵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些土地都不夠現在俄羅斯的一個零頭。真正奠基俄羅斯領土大國的是——西伯利亞。
  • 1868年沙俄佔領的海參崴,人們仍扎著辮子,用生命維護最後的尊嚴
    在這裡有些豐富的自然資源,時常又有各種鳥兒在這裡聚集,因此也有了「鳥市」之稱。這座城市就是海參崴,如今海參崴隸屬俄羅斯的管轄範圍,從清朝末期開始,這座城市就脫離了清朝的版圖,回去到了俄羅斯的領域中,作為俄羅斯重要的交通要塞。現在,在那裡居住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六十萬,不過在這六十萬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是俄羅斯人。然而,在1860年之前,留著長辮子的清朝人才是這裡的主角。
  • 打了勝仗,卻失了土地:清朝為何承認西伯利亞歸沙俄?
    加之當時的亞洲北部地廣人稀,當地居民處於原始狀態,非常容易對付,因而其擴張過程所受到的抵抗甚微。 初次東進:1581年,秉承沙皇東進旨意的烏拉爾地區領主斯特羅甘諾夫,鼓動和資助因打家劫舍而被沙皇下令「追捕、格殺勿論」的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等人,前去徵討西伯利亞汗國。
  • 歷史上西伯利亞是無主荒地嗎?有什麼根據嗎?
    控制了西伯利亞了嗎?即使在我國現在的東北地區冬天最冷也在零下四五十度,更別說緯度更靠北的西伯利亞了。根據俄羅斯氣象資料西伯利亞最冷奧伊米亞康地區達到零下79度,甚至全年四季平均氣溫也到了零下35度。所以在古代沒有現代採暖設備的情況下,除了習慣了當地惡劣環境的少數土著以外基本上就沒有什麼人了。
  • 1200萬k㎡的西伯利亞是如何成為俄國領土的?
    所以在靜夜史看來,俄羅斯之所以能「捷足先登」地徵服西伯利亞並使其納入俄羅斯領土,除了有特別的緣分,更有非同一般的手段和內外環境。在靜夜史看來,這些因素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點:1、對手太弱除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這樣的對手,沙俄在向東方擴張的過程中,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具體來說就就是清朝。
  • 侵佔中國最多的國家,中國為何不收回被侵佔的領土,實情令人唏噓
    中國,在我心中是一個「完美」的國家,這個國家很堅強,很有毅力,它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能從一個籤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的屈辱歷史中重新浴火而生,變成現在的國家的實力雄厚、人們的生活幸福,這樣的國家怎麼能不厲害,怎麼能不讚嘆!
  • 清朝和西伯利亞什麼關係,為何要放棄尼布楚等大片土地
    文/寂寞的紅酒 西伯利亞位於中國北部,是一片物產富饒、地域廣袤的土地。西伯利亞的總面積近1300萬平方公裡,佔俄羅斯總面積70%以上,比加拿大的面積還要大不少。西伯利亞不僅面積大,而且資源豐富,絕對是一塊風水寶地。世界許多國家都非常豔羨,中國人更是如此,甚至可以說是耿耿於懷。
  • 旅俄遊記之二:特別的西伯利亞
    最早我古代蒙古先民分布在這塊廣闊的大地上,中國古地圖上曾標註為「羅荒野」,蒙古語稱為「西波爾」,即「泥濘的地方」,鮮卑烏桓突厥匈奴等蒙古各部落在此建立成一個汗國,稱這裡為「鮮卑利亞」,突厥語是指「寧靜的土地」(可俄國人來了後這裡就不寧靜了),根據當地音繹由中文標誌則為「西伯利亞」。
  • 沙皇俄國為什麼熱衷擴張,甚至連變天雪地的西伯利亞也不放過?
    沙俄對於西伯利亞的擴張的動力來源於三個:沙俄農奴制、西伯利亞豐富珍貴的動物毛皮以及歷代沙皇的嗜土情結。至於說對於太平洋出海口的尋找小編認為並不可靠,因為當時地理大發現雖然已經完成但是根本沒有精確的地圖可以參照。沙俄只有擴張到太平洋沿岸進而越過白令海峽侵佔阿拉斯加,這才發現太平洋的港口。所以沙俄對於西伯利亞的擴張的重要原因依然是以上三個理由,下面我們來做詳細的闡述。
  • 誰是西伯利亞第一大城市?|地球知識局
    >儘管蒙古人和其他原住民族已經在這裡生活了數百年,但是西伯利亞惡劣的環境限制了當地的人口和生產力的發展。公元1582年,西伯利亞汗國與800名哥薩克士兵展開決戰,隨後戰敗而國滅,沙俄順勢將版圖擴展到這一地區。
  • 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有把遼闊的西伯利亞納入版圖
    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冬天氣溫普遍在零下二三十度,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區能達到零下六七十度,暖氣管道都能凍裂了。我們都知道東北冷,但西伯利亞比東北還要冷,而且冷得多。可以想像一下西伯利亞有多冷,環境有多惡劣。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以當時的生產和禦寒能力,普通人到西伯利亞根本生活不下去,僅僅當地零下幾十度的氣溫你就扛不住。即使已經適應當地環境的土著部落也只能在西伯利亞南部活動,過著非常艱苦單一的生活。
  • 西伯利亞本是中國的後花園,為何近代卻成了俄國的自留地
    那麼西伯利亞就在中國的眼皮底下,為何卻拱手讓給了俄國人?第一,古代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中國人只對溫暖能長莊稼的土地感興趣。西伯利亞雖然幅員遼闊,但氣候寒冷、土地貧瘠,在中國人眼裡就是不毛之地,和沙漠沒有區別,別說中原王朝就是遊牧民族都不願意要,所以遼闊的西伯利亞成了無主之地。也只有飢不擇食的俄國人會當寶貝。
  • 從西伯利亞艦隊到太平洋艦隊,俄羅斯的遠東海洋夢
    儘管裝備差勁,但有總比沒有好。當時沙俄在太平洋地區還是以探險為主,比如探險家白令奉沙皇之命,越過海峽到達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進行殖民活動,這才有了白令海峽之名。沙俄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個類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俄美公司,便於推進美洲地區的殖民事業。
  • 中俄備受爭議領土,西伯利亞歸中國引世界熱議,韓國學者舉出證據
    其實對元朝歷史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我國現在的國土面積並不是最大的。在元朝時期,我國的疆土面積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水平,約是1300萬平方公裡。當時是少數民族執政,成吉思汗好戰,所以憑藉武力徵服了不少小國家,也以此擴展了元朝的疆土。甚至有歷史記載稱,元朝是當時世界上實力最強、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可惜的是,到了末期,元朝政府開始腐敗,最終被明朝取而代之。
  • 曾經被沙俄血洗的海蘭泡,現在在哪裡?
    1856年(清鹹豐六年)沙俄武裝入侵強行在此設立哨所,1858年,沙俄與黑龍江將軍奕山籤訂《璦琿條約》,沙俄割佔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海蘭泡就在此區域內。這個地方就像一個半島,位於黑龍江左岸、精奇裡江右岸兩江匯合處,河運事業發達,逐漸成為了大清東北地區一個重要的工商貿易城鎮。
  • 長尾小鸚鵡在以色列侵佔當地鳥巢—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on Meir/PhotoStock-Israel/Alamy 由於棕櫚樹家園過少,入侵性環頸長尾小鸚鵡已經導致以色列本地戴勝鳥數量銳減,這可能是因為它們侵佔了戴勝鳥的棕櫚樹巢穴。 班古裡昂大學的Reuven Yosef和同事連續10年跟蹤了鄉村地區四個棕櫚園戴勝鳥的數量。
  • 在137年前的今天,沙俄強迫中國清政府籤訂了《中俄伊犁條約》
    1871年7月,沙俄利用由於阿古柏侵略所造成的新疆的混亂狀態,藉口「安定邊境秩序」,悍然派兵侵佔伊犁地區,屠殺中國人民,實行殖民統治。沙俄侵佔了伊犁,對清政府說是「代收」。清政府多次向沙俄交涉歸還伊犁,均無結果。
  • 中國歷代王朝為何都不往西伯利亞拓展空間?
    不過很多人都會發現,那就是西伯利亞並不在內。問題在於,大多數王朝,為何對西伯利亞都沒啥興趣。甚而至於蒙古帝國及後來的元朝,我們看到的地圖似乎是包含著西伯利亞,但實際上他們對這裡的統治,也只是口惠而實不至。這也就說,中國歷代王朝基本就沒有向西伯利亞努力去拓展空間。這究竟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