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2歲拼多多員工和25歲《巴拉巴拉小魔仙》女演員等年輕人猝死的新聞引發熱議。有大學教授表示,自己身邊的同事不乏猝死案例,在旁人眼裡輕鬆的大學老師工作同樣不輕鬆,因為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你不拼命自然有別人拼命,除了找到一個相對平衡點似乎別無他法。
但站在科學的角度上,猝死並非單純的意外,往往與各種基礎慢性病相關。
2019年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已達23%,慢性病患者已超過3億人。面對艱巨的慢病防治任務,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中醫藥,堅持「中西醫並重」,將中醫藥納入「大健康」戰略之中,使其成為慢病時代的「中國方案」。
近年來,中醫治慢病備受關注,但也頗受爭議,口碑兩極分化嚴重,支持者往往以身說法、推崇備至,反對者則認為中醫沒有標準化,但凡西醫治不了的,人們才會病急亂投醫,求諸中醫進行治療。
的確也有一些沒有能力或者德行的個人和機構做壞了中醫的口碑,但中醫的真實情況究竟是怎樣的?中醫治療慢病究竟是真優勢,還是假概念?近日,知頓專訪了北京恩平中醫研究院院長吳用,嘗試探討中醫治慢病的「表」與「裡」。
吳用
北京恩平中醫研究院院長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客座教授
高級中醫師、中醫手面診培訓師
中國中醫科學院養生機構體質養生專家
國家級首屆高級養生保健師師資
《大國中醫》副主編「大國好中醫」稱號
中國古籍出版社編委
西醫VS中醫,見效快or注重整體?
不妨先來看看中醫和西醫的區別?
中醫與西醫是以不同的方法來研究人體的,理論體系不同,要求的標準也不同。
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而西醫通常指西方國家的醫學,是近代西方國家的學者們在摒棄古代西醫之後,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基礎上發展出來了一門全新的醫學體系。
在醫療實踐中,中醫與西醫各有所長,中醫注重整體治療,西醫短期內見效快,二者應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絕不應該相互否定。
在中醫看來,所有的疾病只有一種,那就是機體陰陽失衡,出現陰陽失衡有兩大原因,即內因(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和外因(風、寒、暑、溼、燥、火——六淫),恢復陰陽平衡有基本六大途徑——認知、情志、藥膳、經絡、導引、功法。通過這些手段「扶正祛邪」,即調整內外因,使人體恢復平和體質。
「扶正」即激發或增強「陰陽自和」(機體自身的調節修復功能)的能力;「祛邪」則是祛除作用於機體的外邪,並清除由於外邪作用而導致機體陰陽失衡所產生的內邪,從而糾正陰陽的偏勝偏衰,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
這次新冠疫情,中醫取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被國家衛建委重點提到的 " 清肺排毒湯 " 就包含「扶正祛邪」的思路,在具體的診療過程中,對很多輕症患者效果顯著。中醫講求"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 ",患病是因為「正氣被邪氣鬱遏」,因此,中醫治病就是恢復正氣的過程,或者說恢復病人免疫力的過程,在被感染後的治療時,採用「扶正」的同時,幫助身體提高清除病毒的能力,將病毒「趕出」體外(祛邪),從而獲得健康。
按照中醫邏輯,自然是個大宇宙,我們人體是個小宇宙,人得病多半是違反了自然規律和自身規律,所以,解決人體病疾的著眼點,就是調解人體身心的和諧,將人導入到遵循自然規律的正道,身體就能恢復健康。
在對待慢病上,以糖尿病為例,西醫以通過藥物控制血糖為主要治療手段。而中醫從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角度來調理,從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和調整思想情志方面來消除病因。
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教授樸春麗曾表示:目前僅有20%的糖尿病人是由於遺傳導致,絕大部分糖尿病人都是由於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比如吃的過好,攝入過多熱量高的食物導致肥胖,運動不足,壓力過大等。西藥講究的是對症治療,在降糖方面效果很好,但是很多5年、10年以上的糖尿病人去檢查發現,體內糖是被控制住了,然而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等血管類疾病。
吳用也表示:2000年以後,中國人的體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因為營養不良,吃的不好那種疾病都不見了,現在的疾病多半是由於吃得太好,給身體塞得太滿造成的。加之現在生活節奏很快,工作壓力很大,很多病都是由於過快的節奏和壓力形成的。因此,很多慢病就出現了,最典型的就是糖尿病。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糖尿病的成因,主要源於脾胃的運化能力不夠,所以要從脾胃上給病人進行調理。當脾胃功能不夠、能量不足時,多餘的糖不能轉化為能量,從身體裡直接排出去,還有一部分變成了垃圾,對經絡造成了淤堵。西醫的治療方法是控糖,這一做法治標不治本。中醫注重整體,通過調整病人的心性習性,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濡養病人的脾胃,輔以經絡疏通,使病人的脾胃功能恢復,進而實現自愈。
不論西醫、中醫,對身體造成二次傷害都是不對的
事實上,糖尿病只是吳用通過中醫治慢病的一個代表案例。針對如三高、帕金森、腫瘤未手術患者、皮膚類、婦科類疾病患者,吳用採用中醫古法進行調理,均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這也不斷證實了中醫古法調理科學、安全的魅力與行之有效。
吳用師承四代中醫世家,自幼受家族傳統文化薰陶。11歲始修習武學,19歲得到72歲道家高人指引。28歲正式研習和踐行中醫古法,33歲開始尋訪老中醫並運行中醫古法調理各種慢性病。多年來,吳用一直從事系統中醫養生,堅持將藥膳食療、經絡調理、養生運動以及情志調節有機結合為一體。在疾病預防、亞健康、慢性病的整體調理和個性化健康管理方面均有獨到見解。
吳用認為,無論西醫還是中醫,好的醫生治病肯定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身體情況不一樣。即使是治療同一個病人,隨著身體恢復情況,治療方案都應該是動態變化的,比如藥方和劑量。一些人認為中醫最大的弊端是沒有標準化,太依賴大夫的能力,其實是對中醫最大的誤解。
「中醫是系統化、個性化調養,不可能千篇一律。中醫看病講求望、聞、問、切,在確定主證的基礎上,辨證施治,還可以根據次要症狀靈活加減,因此,需要因人而異,甚至因時因地而異的給出治療方案。」
以牛皮癬為例,西醫醫療牛皮癬主要從用藥和生物製劑方面對病情進行控制。但中醫則將人看成一個整體,不從表象,而是從患病的根本來治療。
「皮膚本無病,是由於血熱、血燥、血淤才導致皮膚出現了病症。」,所以吳用通過中醫古法疏通病人的經絡,特別是疏通任脈和衝脈,從根本上解決血燥、血熱、血瘀的問題來進行調理。並從思想情志、起居飲食等生活習性上去調理病人。按照這種方法,即使是患了30餘年牛皮癬的老病號都讓他給治好了。
吳用對用藥、手術這些治療方法都持謹慎態度。他常說:「無論西醫還是中醫,但凡給患者身體造成二次傷害,都是不對的。」
以癌症為例,目前常見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和化療,吳用認為中醫在治療癌症方面其實可以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手術確實可以割除腫瘤,但卻沒有消除患病的原因,而且還會造成患者元氣大傷,免疫力大幅下降。如果患者的認知沒有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沒有改變,會再次得病。」
在吳用看來,有些患者術後癌細胞轉移,其實並非轉移,而是手術沒有解決病因,加之身體元氣大傷,壓制不了病邪,所以腫瘤就在其他部位再次長出來。
吳用認為,中醫解決腫瘤問題需回歸到能量、載體、通道三個關鍵點。他解釋稱:人們的飲食會轉化為能量,人的身體就是載體,人體的經絡相當於通道,而身體長腫瘤的原因就是經和絡之間的通道受阻。
「經是主幹道,相當於高速公路,絡是輔道、匝道,穴位就相當於驛站或者說加油站。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十二正經就是主幹道,而連通經與身體各個部位的就是絡。所以中醫治腫瘤的主要方法就是排淤、通絡、化心,進而實現改命。」
在吳用看來,醫療手段應該以激發人體自愈能力,讓身體達到和諧狀態為前提。具體而言,吳用的治療方法首先要針對人個性化的體質,設計一套完整的體質調養方案。督促實證實修,內求內觀,從而對生命有正確的認知。調理過程中不使用藥物,不會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
「腫瘤都不是一天長的,都是久積成疾。一般腫瘤的形成要7-14年時間,在腫瘤形成前,如果對中醫養生有一定的了解,其實能發現很多徵兆,及時調理,就不至於演化到無可挽救的地步。」吳用指出,預防其實是中醫最大的價值,即「治未病」。
中醫治慢病,大有可為
「上醫治未病」最早源自於《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其在中醫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即中醫講究的是「防患於未然」,現在的症狀解決不了,未來必然會發展出新的病症。
吳用認為,中醫並非一個簡單的學科,而是一種文化和哲學。中醫的哲學體系和養生理念在治療慢病方面是非常有優勢的。
此外,慢性病病情複雜,往往需要綜合多種治療措施。中醫藥治療手段靈活多樣,除了中藥還有五大技法:砭,針,灸,按蹺,導引等方式。相比西藥,通過中醫的這些方法對身體進行調理傷害可以更小,經濟花費也更低。
從歷史層面看,中醫是傳統醫藥學的價值代表。每年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自從我國中醫藥管理局和世界衛生組織於1991年在北京共同倡議設立這個日子,已經邁向30年。
從政策層面看,中醫慢性病防治以及健康促進的戰略性主導地位價值也逐步顯現。2008年,衛生部《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首次提出了「健康中國」這一重大戰略思想;2016年,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計劃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並依據該綱要制定了《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2020年上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第五批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評估結果。其中,北京現轄16區內,已有11個轄區被認定為國家級慢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醫也存在一些困境,例如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充分,一是「治未病」理念在廣大城鄉居民中還不夠普及,有待進一步加強宣傳中醫養生保健知識;二是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早期幹預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中醫藥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擴大。中醫人員只佔全國衛生人員總數的15.9%,中醫類醫療機構只佔全國醫療機構總數的6.09%,以至於很多中醫學生畢業後還得去西醫院。兩者比例過低限制了中醫藥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四是中醫的藥材困境,諸如中藥種植環節不達標,藥效差異大,以及使用化肥、農藥無法保證藥材安全性等問題亟待解決;五是創收能力弱,讓中醫在體制內不受重視。
「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在吳用看來,寶物再多,沒有中醫這把鑰匙,也打不開中華文明的寶庫。中醫綿延五千年,陷入如今窘境,核心原因是「中醫的傳承出了問題,我們丟失了最寶貴的文明」。
《禮記-大學》中有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是: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吳用坦言,成立恩平中醫研究院,並在全國講授中醫文化和專業知識,就是希望能身體力行,推動中醫的傳承和發揚,希望有生之年,能打造幾艘「中醫航母」。
他甚至和一位好友討論過,希望將中醫文化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讓每個中國人從小就懂得如何修身養性,「那未來的中國人該有多健康,我們的國家該有多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