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夜,藺醫生收到一條求助信息。
北京,南竹園,發現一隻野貓。
貓的脖子下方有處傷口,已潰爛化膿。
天氣炎熱,若傷口繼續發炎,怕是要危及生命。
藺醫生和同事麥子當即驅車前往南竹園。
沒有誘捕籠,只有普通貓籠。
貓十分戒備,看見人便跑,「抓捕」困難。
遇到一次,跑了,繼續搜尋大半夜,也沒找著。
兩人只能先回流浪動物救助站。
第二天,求助人用籠子送流浪貓到救助站。
原來是只懷孕母貓,一周內就要生產。
沒打疫苗沒檢查,為防止寄生蟲爆發,只能暫時隔離。
麥子給母貓取名為「十五」,音同「拾吾」,即「你撿到我」。
幾天後,凌晨四點二十,十五生下第一隻小貓。
但,直到清晨仍沒有生下其他小貓。
緊急送到醫院,打催產素,沒效果,只能剖腹產。
剖出兩隻幼貓,沒有呼吸,用手捋,不停吸氧。
終於!有了哭聲。
但十五流浪過久,體質差沒有奶,幼貓極難存活。
只能為其找奶媽試試。
幸虧流浪站有一隻哺乳期的母貓妙妙。
讓三隻幼貓沾上妙妙的氣味,妙妙便將其當作親子餵養。
一波多折,費心盡力。
照顧貓比照顧人精細,這麼做矯情嗎?值得嗎?
別急,這裡有答案。
《百分之二的愛》
2020.09.03
B站自製綜藝,拍攝地點就在流浪動物救助站。
剪輯不作妖。
嘉賓不撕逼:
有流浪站工作人員,麥子;有獸醫,藺醫生;有動物行為矯正師,二浩......
但重點全在貓貓狗狗,記錄的全是它們的日常。
別懷疑,這才是猛男該看的片。
>>>>貓貓狗狗不一般
在救助站,貓狗之間不分品種、不論品相,每隻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
有的皮。
比如牛奶,狗如其名,通體雪白。
智商超群,不幹狗事,專幹人事。
能嘴動開鎖越獄
給夥伴開鎖越獄
夥伴掉隊了,還回頭營救
有的靜。
比如笨笨,曾經受過人為傷害。
食欲不振,身型消瘦,自閉怕人,最愛躲在角落。
圓溜溜的眼睛看著你,心都要給你看碎了。
有的躁。
比如仟仟,被棄養的實驗犬。
性格焦躁,極度缺乏安全感。
對廚房、垃圾桶等一切家居布置都十分陌生;
且無法像正常的犬類出門,害怕汽車人群。
曾被領養,又被退回。
不幸的是,仟仟與笨笨的心理創傷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去治癒。
幸運的是,他們身體上沒有明顯外傷。
在救助站,更多的動物都有嚴重的疾病與殘疾。
比如超超,媽媽就在清華大學流浪,名門之後,高知「流」二代。
但,超超生來殘疾。
先天脊椎畸形,後兩腿完全無知覺,大小便失禁。
同時出生的兄弟已經被領養。
超超因殘疾一直生活在救助站。
醫生講,超超手術後恢復站立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它天性樂觀,有了輪椅後更是健步如飛。
還有橘子,可愛活潑的橘貓。
看著與普通貓別無二致。
再看,才發現蹊蹺。
原來橘子出過車禍,後雙腿截肢,左前腿骨折。
救助站發現它的時候,它已受傷十多天,骨頭外露。
幸虧,撿回來一條命。
比起性命無虞的橘子,3歲的橘座整日活在生死邊緣。
初次出現在鏡頭前,嘴周是黑色的血,牙齒全部拔除,嘴張開裡面全是爛肉。
口炎加膽管性肝炎。
醫生判斷其存活期不超過十八個月。
餘下的日子是按天活。
每天吃三種藥,口腔狀況導致吃藥特別痛苦。
即使十分痛苦,橘座也從不傷人撓人。
看著這樣的橘座,工作人員曉瑞曾流著淚說:
「有時候我甚至希望它死了。」
但曉瑞不能也不忍心這樣做,因為橘座還有求生意志。
生物的最大的本能就是活著。
但「活著」並不是件易事。
>>>>領養代替購買
救助站人手有限,空間有限,隨著救助動物增多,救助站負荷加重。
要想良性循環下去,就得有人領養流浪動物。
但願意領養的人還是太少。
就像片名《百分之二的愛》。
何來百分之二?
全球數以億計的流浪動物中,僅有不到百分之二有幸被領養。
就連這百分之二的動物,也會面臨再次被遺棄的風險。
其實流浪動物不比普通動物差,它們都是潛力股。
比如外號「四大難民」的四兄弟,被長毛封印的顏值。
修修毛,露出眼,絕對的帥哥。
比如一對年輕情侶領養了十分不親人的小黃。
女生領養時說:
「我希望我和它的緣分是遇到的,而不是買到的。」
日復一日,朝夕相處,小黃也漸漸活潑起來。
甚至成了撒嬌鬼。
再比如盆骨被完全踢碎的天天。
左後肢一碰便疼痛難忍,若要治療需切除股骨頭。
一家三口過來領養,聽聞要做手術,第一反應是心疼甜甜再受次罪。
如今甜甜已做完手術,恢復良好。
我為這些被領養的毛孩子感到開心。
但我又無比清晰地意識到,這是綜藝而非紀錄片。
綜藝裡的救助站被打扮過、被美化過。
動物們居住環境好、溫飽無憂,生病能及時治療,錢不是問題。
現實中,我國沒有公立救助站,而是由民間自發組織成立。
這些救助站早就舉步維艱。
>>>>真實的救助站
2015年,讀大學期間,我去過一家流浪動物救助站。
郊外的一處廢棄廠房,2300隻流浪狗生活在一起。
一對夫妻辭職後照管,幾名年輕志願者幫忙。
狗糧、疫苗費、房租,都是要填錢的窟窿。
四處籌錢、組織二手商品義賣、貸款,救助站才得以艱難維持。
在救助站,失明殘疾的狗狗隨處可見;被人為虐待毒打的狗狗比比皆是。
很多疾病沒有條件治療,只能等待時間去治癒或者惡化。
那次去是為了幫動物們拍照片,希望有人能去領養。
當時拍攝的照片
在B站,有一位up主Woistdeinhaar拍攝了北京一家流浪動物救助站的現狀。
磚牆、水泥地、鐵欄,新出生的幼崽窩在舊衣服上。
破嗎?破。
但這裡能保證動物們的三餐溫飽。
另一位up主@石田徹也拍攝了通化流浪動物救助站的現狀。
幾年間,隨著動物增多,救助站搬了幾次地址。
從最初鐵欄蓋著塑料布換到如今在山邊的一排平房。
雖然動物密度大,環境潮溼。
但起碼是能遮風避雨的地方。
常年生活在通化救助站的許姨,臥室裡有近20隻狗。
站裡殘疾生病、需要一直有人照看的狗都在這屋裡。
小小一張炕,一個小老太太,20多隻狗。
有時,許姨睡覺都伸不開腿。
沒有供氣供暖,就用小廚房裡的蜂窩煤爐燒水做飯。
空氣不流通,其實不安全,卻也是不得已為之。
狗狗常年吃狗糧,逢年過節還會給他們買點雞架、雞肝。
他們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提供最好的條件。
在通化救助站,他們曾經救助過四十隻運往屠宰場的狗狗。
怎麼救助?花錢買。
這些被當作肉食的狗,沒有檢疫,很多都已生病。
其中有隻名為皮皮的狗得了腫瘤,全身擴散,不多久便去世了。
聖母嗎?
若他們不「聖母」,這些狗就要流向市場,進到老百姓的嘴裡。
說起令人氣憤的事,有位志願者說:
「有次一個男的,牽著條拉布拉多直接給我們,態度特別差。」
養一段時間,覺得麻煩不想養,有人棄養到野外,有人就這樣理智氣壯塞到救助站。
「你們不是救助站嗎,狗不給你們給誰。」
救助站是出於自願,但絕不是活該。
但現狀就是這樣,被遺棄的動物太多。
這兩年,情況愈演愈烈。
一時興起,玩兩天,跟跟風。
生病了不想治了,便扔了。
被遺棄的寵物不僅難以適應野外環境,同時也是在增加周遭環境負荷。
以愛心為由養寵物,再因私心私利棄養,這樣真的不噁心嗎?
養寵物前請務必要三思而後行。
若不能負責到底,就不要選擇開始。
若真有緣由無法再養,就給它另選一個好的養家,妥善安置。
百度搜索狗狗,就會出現的提示
>>>>最後的葬禮
最後談一件最觸動我的事。
在通化流浪動物救助站,每年四月,都有一項固定工作。
就是開春化凍之際,把冬天死去尚無法入土的毛孩子們統一埋葬。
挖掘機在前面刨坑,眾人抱著動物的屍體。
許姨在去的路上,眼淚直流。
這是比許多電影都能擊中人心的一幕鏡頭。
他們會為毛孩子們帶束菊花,白色黃色各幾朵。
周遭樹木枯黃,尚未長出新枝。
大家低頭,想起彼此間度過的最後時光。
不知大家讀沒讀過艾略特寫的《荒原》,他說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
荒地上長著丁香
把回憶和欲望摻合在一起
又讓春雨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但這也是最好的月份,有死亡,有新生。
這種跨越物種間的守望,有人感動,有人不解。
那些支撐流浪動物救助站的人。
稱讚他們無私大愛也好,諷刺他們矯情聖母也好,其實在歲月呼嘯間都算不得什麼。
你不能日復一日的感動於此,也不能年復一年追著他們嘲諷。
但他們卻用一輩子來做這件事,以追尋人性善的本能,保留為世界取暖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