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課堂上,紀老師清了清嗓子,捋了捋他前面的兩綹頭髮,很得意地對著他的學員說:「《哪有沒時間這回事》,是你們時間管理出了問題。你看看我,吃喝玩樂、帶娃、教學、寫作、健身、陪伴家人樣樣不誤,關鍵是躺著還能賺錢,江湖人稱」倆娃奶爸「,羨慕不?想知道我是怎麼做到的嗎?」
底下的學員,異口同聲地說:「想。」
紀老師點點頭,咧嘴一笑,露出了他那滿意的笑容。事情完全按照他所預想的方式進行著。
緊接著,紀老師說:「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現在我就把武功心法傳授給你們。聽好了:」時間管理四象限、列計劃、記錄時間、授權他人」。
紀老師一股腦的把所有有關時間管理工具包括各種時間管理APP軟體傳授給了他的學生。
一周後,他的學生小A給紀老師打電話,電話裡,小A抱怨說:「紀老師,我按您說的時間管理方法都做了呀,可是我依然每天忙忙碌碌的,沒有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每次我想讀書,發現忙完工作,已經晚上11點鐘了,沒了精力。」
小A今年大學剛畢業,在一家傳媒公司工作,目前是一個小職員,雖然是一個小職員,但是經常加班,他想自我充電,卻沒有時間。
紀老師說:「你等著,我再給你一套武功秘笈,包你管用。《高效學習方法100篇》」
過了一段時間,小A反饋,「老師,怎麼都不管用呢?」
***
咱們再看另一個學生小B,小B是某企業的高管,平時有很多事物要忙,既要工作,又要平衡家庭,她用了紀老師推薦的時間管理方法,一次只做一件事的方法,也不起什麼效果。
紀老師犯難了,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大家的精力不夠嗎?
上面的紀老師就是《把24小時裝進錢包裡》的作者紀元老師。故事是我虛構的。
通過大量一對一的諮詢,紀老師了解到,大部分人時間管理出問題原因在於:
1、大部分人定位模糊,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
2、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需要用不同的時間管理方法,而不是「一招鮮,吃遍天」
接下來,我們將從三個部分來詳細闡述如何讓你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獲得時間自由,成為自己的主人。
第一部分:三步法找到你的人生定位
第二部分:5個方法教職場小白工作更高效
第三部分:5種清單讓職場老人把一團亂的事情變得井然有序
一、三步法找到你的人生定位
在《把24小時裝進錢包裡》一書中,作者提到「三步制定你的人生」第一步,繪製你的願景第二步,塗上無彩色第三步,落地。
接下來,我將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詳細解讀這三個步驟。
有句話是說」不要用你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在時間管理之前,我們首先要考慮我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也就是人生定位的問題。選好了方向,你再上路。
有很多人,雖然也很努力,也努力了很久,到最後卻發現方向選錯了,導致越努力,離自己的目標越遠。《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的一個小故事,工人們在叢林裡清除矮灌木,他的領導爬上最高的樹,俯視全貌,發現砍錯了,要砍的不是那片叢林。於是向工人們喊:」別砍了,你們砍錯了。「工人們回應:」別嚷啦,我們正幹得起勁呢。「工人們是非常的努力,但是他們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結果是南轅北轍,越努力越沒有結果,瞎努力。
而那些一開始就定好位的人,他可能一開始行走的並不快,但是,他始終在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一步一步向前走。就像澳大利亞的考拉,雖然爬的慢,但是他始終在他要去的樹梢努力,最後總能達到終點。
說到這裡,你肯定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定位的方法了吧,一共三個步驟,具體如下:
第一步:描述你的願景。也就是做白日夢。你可以想像一個當你82歲的時候,自己是什麼樣子的,想像畫面越具體、越清晰、越豐富效果越好,你可以把白日夢的內容寫下來,或者乾脆畫下來,尤其是那些反覆出現在你腦海中的白日夢,那是潛意識在指引你,這就是你想要的。
有的人可能會說,做什麼白日夢,一點都不實際。我想說,你可能說的對,白日夢只是你的一個念頭,但是萬一這個念頭實現了呢?有總比沒有強。周星馳的一句經典臺詞「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我的白日夢畫面是:一個82歲的老太太身體非常健康,紅光滿面、精神矍鑠的出現在小區廣場,她穿著一身紅色色運動服,在廣場上跳廣場舞。她很開心,跟一群人一起跳舞。
她非常睿智,小朋友非常喜歡她,她經常給小朋友們分享她年輕時的英雄故事,小朋友們聽她講故事的時候眼睛都不眨一下,聽得很入迷。
她全網上有很多粉絲,有很多的崇拜者,她寫了很多文章,收穫了很多贊。
第二步:給你的願景塗上顏色。
在描述完你的夢想輪廓後,接下來就要細化你的夢想了,如何細化呢?你可以從這五個層面入手,這五個層面可以幫助你達到各方面的均衡,而不是一端重,一端輕,顧此失彼,顧彼失此。
1、身體:82歲的我身體健康、精神矍鑠,早起早起,睡眠充足,經常跳廣場舞和練瑜伽。
2、心智:我非常的睿智,經常閱讀和寫作,時常看一些文學作品,從文學作品中獲取好的思想。
3、興趣:我喜歡跳廣場舞,經常跟著年輕人一起跳廣場舞。
4、工作:那時候,我會以寫文章為主,分享更多的個人感悟。
5、人際:我有一個和睦的家庭,也有幾個知心的朋友,我們經常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
當你從這五個方面把夢想細化,塗上夢想顏色後,你的夢想會更加真實、豐富和飽滿。
第三步:落地
夢想有了,具體如何規劃,保證夢想落地呢?
你可以繪製一個屬於你自己的人生跳躍藍圖。
找個安靜不受打擾的地方,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我的10000天的願景是什麼?比如當我82歲的時候,我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我55歲,27歲我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我1000天的展望是什麼?未來三年我想取得怎樣的成就?我100天的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要清晰可衡量。把100天的目標,按照10天一個裡程碑,檢查一下,這10天取得了什麼階段性的成績,哪些需要調整?我每天的任務是什麼?
把漫長的目標旅途,切割成一系列可控的小目標,並且把關注點放在當下的每一個小目標上,用小步子的方式,一步步推進目標的完成。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夢想,也對自己的人生做好了規劃,知道每一個階段的目標是什麼,每天的目標是什麼,接下來就要進入具體的時間管理部分:如何安排你的時間讓自己更高效。
正如剛開始故事中的小A和小B,每個人的角色不同,成長階段不同,他們的時間管理方法也各有側重點。小A是職場新人,更多的是需要解決自己做事過程中的低效問題。小B是已經工作幾年的職場老人,更多的是需要是多任務管理,讓事情更有條理。
二、5個方法教職場小白工作更高效
適用群體:學生、職場新人以及任何想從基礎開始練習時間管理的人
1、專注和聚焦:一次只做一件事
很多時候,我們做事低效的原因是:不夠專注和聚焦。往往做著一件事,做著做著就去幹別的事了,導致本來10分鐘能完成的,40分鐘都搞不定。
比如: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想起一句名人名言覺得放進來,肯定能給文章增添不少色彩,於是上網去查,看到微信一直在閃,又逛了逛微信群,發個言,刷刷公眾號,視頻號,1個小時過去了,我的文章還沒寫幾個字。所以,保持專注,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完這件事再做其他事,會比較出效率。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不是那麼的容易,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喜歡被別的事物吸引。
一個引導大腦聚焦的辦法是把要幹的事情寫下來,貼到牆上,不斷的提醒自己現在該幹什麼了。用這種方式刻意提醒我們的大腦,今天我主要目標是什麼,我現在要做什麼。
貼的位置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來貼,你可以貼在在電腦上,也可以貼在書桌上,或者臨出門的白板上。
2、兩個工具:正計時器和倒計時計時器
1)倒計時器增強緊迫感
有句話是說「截止時間才是生產力」,如果想提高效率,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倒計時鬧鐘,當你看著時間所剩無幾,倒計時鐘接近0,時間的緊迫感會讓你更加專注。那麼倒計時多久比較合適呢?
建議是30分鐘-60分鐘為宜。太長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勞累,太短,頻繁打斷也會影響工作效率。
2)正計時器記錄時間
在開始做事的時候,你可以啟動正計時器,一方面增加儀式感,告訴自己,我要專注做事了,另一方面,記錄每一件事用了多長時間,當完成這件事的時候可以復盤,反思下次再做該如何優化,能讓自己用更短的時間完成。
3、三思而後行:行動前先思考
三思而後行,就是做事之前先整體規劃一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心中有數,做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三思」究竟是哪三思呢?
1)第一思:確定下一步的行動
也就是在你做這件事的時候,你就要思考下一步我要做什麼,提起做安排。比如,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計劃好我拆解的下一本書是《心智突圍》。
2)第二思:明確行動結果
做事前,要知道自己做完後的結果是什麼樣子的,也要清楚做到什麼程度可以結束任務。預計完成的結果,也就有了衡量的標準,你不會因為過度追求完美而焦慮。以我在拆研班做C1任務為例,我當時預計的結果就是:我順利完成C1任務,並沒有要求必須要有多少人參加,課程設計要多完美,當我知道我要的結果時,我就知道我什麼時候可以結束任務了,而不是過高要求,陷入無限的焦慮中。
3)第三思:列出行動的步驟
有句老話是說「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沒錯,一邊做一邊調整。但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最大弊端是:不知道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沒有行動規劃,很容易掉到河裡去。做事之前,先思考大概的步驟,第一步要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心中有數,你就不會慌。也只有你的行動步驟越具體,越清晰,你對每個步驟的時間把控才越精準。
需要注意的是:三思而後行,適用於挑戰性高、比較複雜的事情,像把大象裝進冰箱裡,需要分幾步,這樣對你來說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不需要提前思考。
4、擺脫幹擾,選一個不受分心的環境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就是當你在專注工作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被人打斷。比如晚上吃完飯我正在寫作,孩子在身邊一會兒給你說件這個事,一會說件那個事,頻繁打斷,我就會心煩,不但寫不下去,還會對孩子大發脾氣。
後來,我把寫作的時間從晚上挪到清晨孩子還沒起床的時間,擺脫環境的幹擾,寫作才更專注、順暢。
曾經看過一個研究是說,減肥最好的方法是把你桌子上的飲料、零食都拿走,不要相信意志力,意志力往往不靠譜。與其忍住不吃,不如家裡根本沒有。前者是努力克制,後者是排除幹擾,讓你想都不用想。
如此說來,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把手機調成飛行模式,或者乾脆把它放在另一間屋子裡,刻意營造一個不受分心的環境,讓自己工作更高效。
5、眾目睽睽,公開承諾
也就是在你開始做,還沒有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當眾承諾」我開始做某某事情了「、」我50分鐘之內把報告發給你「。根據承諾一致效應,當你公開承諾後,你就會想辦法兌現你的承諾,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己在別人眼裡是言行一致、信守承諾的人。
我有個習慣,在還沒做之前,就開始發朋友圈,比如:那次的任務要寫8組便籤,當我左右搖擺,要不要寫的時候,我果斷的發了一個圈,「接下來,三天我要寫8組便籤」等等。發完後,果然行動力加強。
當你靠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完成時,要善於藉助外力,借用他人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目標。
三、5種清單,讓職場老人把一團亂的事情變得井然有序
如果你是一個像小B一樣的職場老人,平時需要管理很多事情,每天的事情都亂糟糟的,在職場新人時間管理方法基礎之上,我再給你推薦5種清單管理法。
清單管理法:適用於有一定工作經驗的職場人以及任何感到事情多、亂、雜,需要梳理的人。
1、待處理清單
也就是把你將要做的事一條一條的記下來,先專注眼下最重要的事情,等你完成最重要的事,再做其他代辦清單上的小事情。比如,你正在寫作,突然發現家裡的垃圾沒有倒,還發現臭襪子也沒洗,難道你要停下來,倒垃圾、洗襪子嗎?
正確的方法是:你先把這些事寫進你的代辦清單裡,形成一個緩存,等你有空的時候,再去處理它們。使用待處理清單的好處是你既避免遺忘,又減少了大腦的負擔,你不用總惦記著它,它就在哪裡。
2、項目清單
項目清單也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清單。當你手裡有很多事情同時展開,又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需要長期跟蹤的時候,就需要項目清單了。比如寫書,短時間內不可能完成,需要長期關注並推進。
建議你每個項目單獨設立項目清單。
3、行動清單
當你開始使用待處理清單和項目清單的時候,會發現有的事情你很容易上手,有的事情無從下手,於是拖延。對於這些事,你需要有意識的提前思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就像上面提到的「三思」,做這件事非常小的一步是什麼?它的最終呈現結果是什麼?它的具體行動步驟是哪些?把這些都寫下來,你會發現,原本一直拖延不想幹的事情,開始有了進展。
4、每日清單
每日清單,也就是你每天要做的事。類似於職場人列的每日計劃。常見的做法是一天列上七八條,下班的時候發現3、4條完不成,不但自信心受打擊,內心也會有深深的挫敗感。
好的做法是:一次只列出一條且有信心完成的事,完成之後再從其他清單裡挑出一件事來做。等過段時間,你可以嘗試列兩件事,並確保完成,再過段時間嘗試列三件事並確保完成,依次類推。好處是,你每天都能完成你的目標,又不至於很累,你對自己很滿意,你的自信心會上來,而且很有成就感。
5、場景清單
這是一種在每日清單基礎之上再細分的一種清單,如果說每日清單回答的是今天做什麼,場景清單回答的是「在這個場景下我最適合做什麼?」。
時間管理小白習慣於按時間段來安排時間,比如 :早晨6點—7點跑步,8點—9點開會,10點辦公,時間安排可丁可卯的按計劃表來,沒到這個點可能不會做這件事,非得等到點再做。
時間管理高手他們則思考的是,在這個場景之下,最適合幹什麼。他們能根據當時的場景安排最適合的事情,他們考慮的是當下的場景和身體、精力最契合的事情。比如,我有個朋友,他在等朋友吃飯的時候,拿出隨身攜帶的一本書去看書,而不是局限於時間管理表格。
結言:
今天我們說的時間管理方法沒有高深的道理,可能一說大家就明白,也比較簡單好上手,但是問題的關鍵是,簡單你一定能做到嗎?
《琅琊榜風起長林》大結局中,蕭平旌與蕭元啟對決,蕭元啟使出他的絕招金烏水月,這招是琅琊榜排名第一的師父傳授給他的,這招一出,立即致命,無一例外,就在平旌抵擋不住的時候,平旌用手一擋,老閣主的鐲子救了他的命,結果是蕭元氣戰敗。元啟臨死時說:」今日失手,還是功夫沒練到家啊。「
簡單的方法,工具、技巧你是否真的在用,真的練到家了嗎?光知道,不做到,是不行的。
唯有行動,真正的用起來,改變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