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央視《春晚》賈玲、張小菲小品《婆婆媽媽》演繹了一段婆媳之間的情感糾紛,
引發了網友的大討論:為什麼自古婆媳之間關係難處?婆媳之間該如何相處?
賈玲和張小菲的婆媳關係因為一些細碎的家庭事務而變得劍拔弩張,
但在兒子面前,兩個人卻要表現出和睦相處的樣子。
其實在這個小品中婆媳的關係比起現實中很多婆媳的關係要簡單,
最起碼還維護表面的和睦,兩個人的矛盾,也能放在桌面上說。
而現實中的婆媳的矛盾大都暗藏在心裡,暗裡較著勁,表面上一團和氣,
實際上心裡各有各的理,根本沒有開誠布公的相互溝通的可能。
賈玲飾演的婆婆保持著老一輩的生活習慣,
婆媳二人因生活習慣的不同而產生了矛盾,
好在最後通過換位思考矛盾得到了化解。
相比小品中的婆媳矛盾,現實生活中的婆媳矛盾要複雜得多得多。
今天我在知乎看到一個關於婆媳矛盾的帖子,給我以非常大的觸動。
今天的文章有點長,大概有四千多字,家長理短,一般總是很難用三言兩語說完。
我曾經為人兒媳,現在兒子也已經上大學,用不了幾年,我也將成為婆婆。
在這條帖子的答案裡,最觸動我的是現在的媳婦們,
她們的思想與我初為人媳時的思想,已有太多的不同。
在回答婆媳為什麼不好相處這個問題時,有一個高贊的回答說,
其一,在婆婆心裡,媳婦永遠都是外人;
其二,在婆婆心裡,媳婦不好可以隨時換掉;
其三,親媽在自己生孩子時,聽到女兒疼痛的叫聲會心疼會著急,
會抓心撓肝,會坐立不安,會掉眼淚。但婆婆著急的卻是啥時候能抱上孫子?
兒子要不你先回去睡一會兒吧,這麼多人都在這兒耗著沒用。
其四,親媽是生你養你的人,打一下罵一下都無所謂,但婆婆是帶著惡意審視你的人,
比陌生人還可怕,要你伺候她伺候她兒子,要求你孩子,哪兒涼快哪呆著去!
婆婆是因為老公這根線連著,否則的話就是街邊的一個老婦女!
其五,關於帶孩子的問題,孩子不姓我的姓,姓你兒子的姓,是你兒子的兒子,
也是你的孫子,你帶是理所應當的事。
以上的回答都出自於年輕一輩的兒媳之口。
那麼,作為一個曾經為人兒媳也即將成為婆婆的我,來解讀一下這四個答案。
第一,在婆婆心裡,媳婦是外人,這話不假,但反過來講,作為兒媳,
你又拿婆婆當過親媽嗎?所以說,這個說法本身就沒有跳出自己身份去看待事情;
第二,在婆婆心裡,兒媳不好,可以隨時換掉。產生這樣想法的兒媳,
不是攀了高門,就是自己在婆家的言行有明顯的不妥之處,
要麼,就是她很不幸遇到了惡婆婆。
幾乎沒有幾個婆婆會產生兒媳不好就換掉的想法,能不能一起生活,取決於兒子,
並不取決於婆婆,而且,娶回來的兒媳一旦生了孩子,除非做了出格的事情,
否則婆婆就是看在孫子的份上,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當然,如果婆婆夠強勢,媳婦做的事夠出格,不排除婆婆有這樣的想法,
但這種情況,應該佔比很小,而且離婚的成本很大,
有三分奈何,沒有哪個婆婆會主張自己的兒子離婚。
第三,生孩子時親媽和婆婆的反應不同是一定的,但是如果婆婆和親媽同時生病,
媳婦和女兒的反應也一定是不同的,所以對於這一點,換位思考即好。
第四,重點來說說第四點。
親媽是生你養你的人,婆婆是充滿惡意審視你的人——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這要看你遇到的是什麼樣的親媽,什麼樣的婆婆。
如果你的親媽對你百般呵護,生怕你受一點委屈,
到了婆婆家,你會感覺婆婆根本與親媽無法相比。
而且,如果你成了家,當你遇到婆媳矛盾時,跟你丈夫的態度,
和你親媽對此事的態度都有關係,他們的態度,會影響你的認知。
如果你丈夫是一位既會當兒子又會當丈夫的男人,
他會憑藉一幾之力將此事處理妥當,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笨男人,
他可能不會調和你和他媽之間的矛盾,甚至於會激化婆媳之間的矛盾,
那麼,你們婆媳之間的矛盾就需要自己去化解。
很多做兒媳的在婆家受了氣,會回娘家訴苦,
喬治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我剛結婚時,我公公有一天晚上喝醉酒回家了,走進院子就開始破口大罵,
罵完兒子罵婆婆(婆婆常年臥病在床,得的是肺心病),
罵完其他人把我也一併捎上了:老子辛辛苦苦賺錢,全花在了讓你進家門上,
你們娘家還居然要彩禮(六千六百塊),而且拿我的彩禮買了冰箱當賠嫁,
就這還號稱條件比我兒子好?什麼狗屁娘家!
說完把我偏房生的火爐給一腳蹬倒了。
我沒有誇張,這就是我公公當時的說的原話。
當時我氣極了,我要回我媽家,被病在床上的婆婆哭著叫住了,
她說:媳婦兒啊,你不能回去,你回去了我咋跟你爸媽說這事?
他喝醉了嘴上沒把門的,你就當他放了個屁,我給你道個歉,你不能回去啊!
看著婆婆喘口氣都廢勁的樣子,又想想公公也是因為她常年吃藥經濟負擔重,
思想壓力也大,我忍住晚上沒回去。
第二天我就回家跟我媽說這件事,我媽把我公婆一頓罵,然後教我如何懟他們。
正好我爸聽到了,把我媽一頓批評:你不要教她跟公公婆婆做對,
她現在是人家的媳婦兒,你這樣教她,她回去了只能是激化矛盾。
覺得人家老人對你好,你就離他們近點,覺得不好,就避免跟他們過多交集,
畢竟那是你的公婆,你跟他針鋒相對的話,你讓你的丈夫夾在中間該咋辦?
以後見了他給他個冷臉就行,不要聽你媽瞎說跟人家爭吵,無不是的老人,
他老了,你還年輕。過好自己的日子,他再這樣說話,你丈夫會給你出頭,
不用你跟他吵,你吵,首先得自己的男人向著你。
我父親的話,影響了我的後半生。
當公公第二次喝醉又發酒瘋時,他兒子不讓他了,出去把老爺子罵了一頓,
老頭從此消停了。
我沒有經歷和婆婆的矛盾,卻經歷了和公公的矛盾。
婆婆身體不好,常年有病,自己不能做飯,我每天按時上下班做飯,給她端過去,
老太太在我流產坐月子時天天出去給我打牛奶(身體不好扶著牆),
我是很感動的,她沒有經濟能力,也不能幹活,她能做的就是給我打牛奶,
但我依然是很感動的,因為我媽媽是一個相對比較寡情的人,
她對我和我姐都不怎麼關心,她只關心她兒子。
可能是缺愛的人,但煩一有點點溫暖就能填滿整個心靈吧,我感覺婆婆雖然得我伺候,
但依然比我媽跟我要近,這種感覺大概很多人不會有。
但對公公,我是無論如何無法敬重的。
他偏大兒子,他會不經過我們同意,把我們的東西偷偷拿給他大兒子。
我同學在我結婚時送給我的茶具,突然就不見了,
結果我去老大家時,發現明晃晃的擺在桌子上。
我問我妯娌,我說你買的這套茶具跟我同學結婚時送我的一模一樣。
她說是公公拿給她的,會不會這個就是你的?
老大知道這件事後把他老爹狠批了一頓,但老頭總也改不了這毛病。
後來,我婆婆去世了,而且是死在我的懷裡。
當時聽她微弱的呼吸聲一點點消失時,我失聲痛哭,
那時剛剛25歲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失去親人的痛苦。
我沒吃過她做的一頓飯,她也沒給過我任何禮物,
但是就因為她每天都扶著牆給我打牛奶,這點好,我記了一生。
至今,我都囑咐兒子(婆婆去世後他才出生)每年要去祭奠婆婆,
我也總會給孩子講他奶奶的事情。
對於公公,我內心很討厭,他生性自私,但我也從來都是一是一,二是二,
我們搬到另外一座城市生活,公公過來看孫子,進門的時候,手裡拿著一包山楂片(五塊錢),
然後什麼都沒給孩子買,我兒子是他的第一個孫子。
住了兩天,他要回家,我給了他一百塊錢,當時我一個月才掙六百多,還要還房貸。
那年大概是2004年,他拿著錢就走了,他兒子那時在外地,回來我跟他說這事,
他也只能嘆氣。過了幾年,大兒子賭輸了房產,他又過來借走五千塊。
那時我們還沒有房子,他把我們原來的房子分了一半給了他大兒子。
我沒有多麼聖母的思想,只是感覺,每個人都會老,可能我們老了的時候,
做事說話會有不妥之處,儘量互相理解吧。
也許是因為我媽從小就偏親我哥,我沒有別人那種跟親媽特別親近的感覺,
我養成了一種跟任何人都保持適當的距離的習慣,反而使我在公婆關係的處理中,
不會受到原生家庭情感的過多幹擾。
至於說婆婆對兒媳是惡意審視的,可能她遇到的婆婆是有與兒媳爭寵思想的婆婆。
我閏蜜的婆婆就是這樣,她總希望自己兒子對她比對媳婦好,有了這樣的心態,
婆媳關係一般都不會好。
而且在婆媳關係中,做兒子和丈夫的男人在這層關係中的作用很重要。
我曾經遇到一位顧客,他就是既會當丈夫又會當兒子的男人。
不但是他,就連他哥哥也是。
兄弟倆商量好每年都要給自己媽幾千塊錢,然後告訴自己媽媽,要經常打電話給兒媳,
叫兒媳回家吃飯,叫得多了兩個兒媳就一起回去了,
然後兩兒子讓自己媽拿出三五百塊錢再給媳婦,這樣婆婆媳婦都高興。
當婆媳之間不小心有矛盾時,兒子當和事佬,不該說的話絕不出口,
他會在老婆面前不經意間透露出婆婆對兒媳的誇讚之詞,
同樣也會在自己媽面前讓婆婆感受到兒媳對自己的誇讚。
自古婆媳之間關係難相處,主要的根源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往往母親不願意放手兒子獨立出去成為另外一個年輕女人的丈夫,
她們在這段關係中總覺得自己生的兒子就應該離自己近,
突然多出一個人來跟自己分享這份愛,有的婆婆接受不了。
然而對於兒媳來講,從夫居的家庭模式,使兒媳不自覺的進入了婆婆的家庭,
無法獨立出來,把自己的人生和婆家形成一種無法彼此獨立的關係,
加之有的婆婆愛管事,同樣也沒有獨立生活的意識。
這才是婆媳矛盾的根本。
兒媳要有自己過自己的,不依靠於婆婆的思想,反之婆婆過好自己的餘生,
不要去幹涉兒媳如何生活,如何帶娃,出力不如出錢,讓兒媳自己的親媽去帶娃。
雙方都沒有獨立生活的思想和行為,最後交集多了,一旦發生矛盾,
相互無法理解對方,開始站在自己的視角上各說各的理,於是,清官難斷家務事。
第五,關於帶娃的問題。
我的娃,我自己帶大的,他出生時,婆婆已經不在了,即便在,也帶不成。
我媽不給我帶,於是只能自己帶。我沒有感覺有什麼委屈的,因為生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
很多兒媳的說法都是給婆家生孩子,姓婆家的姓,所以婆婆帶娃天經地儀。
其實此言差矣。人類之所以生孩子,是為了使婚姻穩定,家庭生活豐富,
使自己的生命更完整,現在沒有哪個女人生孩子是為了讓婆婆高興生的,
如果是因為這個原因,那她的婚姻一定是取悅於男方的,是被動的。
生下來之後,將孩子撫養成人,將來孩子伺候的是媳婦,而不是婆婆。
婆婆親孫子是人類的天性,是無所圖的行為,親兒子是為了養兒防老多少有私心,
但親孫子,更多的是本能。但很多兒媳以婆婆的這種天性來要挾婆婆,
只要婆婆對自己稍有慢待,就不讓婆婆見孫子,想想也是可笑。
見不見,對婆婆來說本沒什麼,只不過是一種情感依託罷了。
《婆婆媽媽》這個小品的主題是婆媳之間要互相理解,換位思考,
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和睦的關係。
我對我兒子說:等你將來結婚生子,媽媽不幹涉你們的生活,
你們需要時,我會盡力幫助你們,我不會管你們太多,我們彼此獨立生活,
有一天,我行動不方便需要靠你的時候,你能把我安排到醫院最後把我安葬了就行了。
彼此獨立,放手讓孩子獨立的去經營他的家庭,
讓他去盡情的享受愛情,去愛另一個女人,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再出現,
不要去幹涉兒子的生活,更不能與兒媳爭奪兒子的愛,這是為母親必須要有的心態。
而作為兒媳,自己的日子自己過,生孩子,是為自己而生,不是為任何人,
經營好自己的家庭,不要去依靠任何人,可能會辛苦一點,但你會省去很多麻煩。
也不要將婆婆當成是敵人,要學會換位思考,否則你幹嘛結婚呢?
因為,我也曾為人媳,而且我也將為人婆婆,
我就是這樣一直獨立過來的,也將會一直獨立下去。
當人人都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不依靠於別人時,對別人沒有過多希望,
也就無所謂失望,更無所謂矛盾了。
我更贊成婆媳之間保持一些距離,好過總想著親密無間,結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