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公文選萃,ID:liyongxin201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焦慮肯定是你的老朋友了。
它總是像背景噪音一樣存在著,雖極為熟悉,卻從來不知道:它是誰,它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很多人和我一樣,默默地忍受了多年。
直到某一天,在被它反覆折騰之後,我實在忍無可忍,鼓足了氣力和它對視了一番。
終於,它慫了!
從此一點一點離我遠去……
雖然,偶爾還會反撲過來,但再也無法近身,因為我徹底看透了它!
今天我把這個認知大殺器送給你,願你此生不再受「焦慮」的煎熬。
「焦慮」之戰
35歲是我的覺醒元年。
在此之前,我過得很混沌。
那時的我,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就是到處和朋友們聚會,時常喝到爛醉。從不主動看書、主動運動,打發時間就是看搞笑的電視、刷有趣的新聞,實在沒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覺……
回頭望去,業餘時間幾乎都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佔據。
沒有生活目標,也少有壓力,過得倒是「無憂無慮」,下意識中,我覺得生活會永遠這樣繼續下去。
直到一天,身邊兩位關係極好的朋友因為各自的意外,生活軌跡發生了劇變。我猛然意識到,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我身上,現有的一切被「剝奪」之後,我還有什麼,會什麼,能做什麼?
這個問題讓我倒吸一口涼氣,我居然發現自己幾乎「什麼也不會」!
從那時起,一股從來沒有過的焦慮油然而生,我強烈地感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亟需改變。
我想要自己讓腦子變得清晰,不再稀裡糊塗。我想要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不再一招至死。我想要主動創造成就,不再被動承受。我希望自己馬上能變好,立即見成效……
但是,一陣忙碌之後卻發現根本無處下手,也沒有看到任何的變化與轉機。
「極其要想卻不能」的心情,你知道嗎?就像一個餓鬼面對食物、一個孩子面對最喜歡的玩具而不能得的心情一樣。
好在網絡學習時代來臨,抬頭發現各路牛人現身網絡,也有很多和我一樣希望變好的人出現在各個社群裡。我看到了一些希望,跟著報了很多課,買了很多書,希望能夠改變自己。
每次收到書的那一瞬間,就會產生一種好像已經擁有了這些知識的錯覺,事後才發現讀書的「艱難」和買書的「愜意」相差十萬八千裡。
為了緩解焦慮,就不自覺地讓自已學更多、學更快,結果又陷入了刷閱讀量的低水平勤奮陷阱。
讀了很多書,每本書都讀得很快,回頭發現什麼都沒記住,跟沒讀差不多。
再抬頭看,那些年紀和自己相仿的人已經早已高不可攀,甚至那些比自己年輕的人也已經成就滿滿,而自己還得從零開始。
面對這種局面,我陷入了無比的煩躁和焦慮,情緒極度低落。那段時間,心裏面不斷地迴旋著一句話:
來不及了,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
「焦慮」的面孔
我就像一個落水者,被焦慮徹底包裹,慢慢沉入河底,看著河面上的波光逐漸消失。
在百無可戀的時候,我終於想通了一件事:做總比不做強!
褚時健八十歲還在種橙子創業,王德順大爺八十歲還在走T臺!這都是現實中活生生的例子。而我現在才三十幾歲,人生之路還很長,跟他們比,根本談不上晚。
我不應該跟那些「成功」人士的現在比,如果非要比,也應該跟他們剛起步的時候比。
事實上,我更應該跟自己的過去比。
面對現實,從零開始,就算不能功成名就,也肯定比自暴自棄強啊!只要能改變,哪怕比現在好那麼一點點,也值得去做啊!
大概是觸底反彈,焦慮慢慢消失了。
這時我才回過神來,自己面對焦慮從來都是「被動承受-下沉見底-反彈清醒」的模式,主動權從來不在自己手中,我既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出現,也不知道出現了之後應該怎麼請它走。
為了不讓自己今後再經歷這種情緒起伏,我必須正視焦慮,徹底解決它對我的困擾。
一天下午,我拿起筆紙,把心中所有的煩惱、擔憂、顧慮和欲望全部羅列了出來,大到自己的終生願景,小到十分鐘後要做的事,全盤倒出。
慢慢地,我勾勒出了焦慮的幾個面孔:
1、完成焦慮
總是給自己安排得太滿,每天都活在Deadline前面,比如:
同時想學很多東西,但時間根本不夠;每天例行性完成的事情太多,耽誤一天就喘不過氣;隨意承諾他人,時間總被並不真正重要的事情打亂……
但凡是內在欲望涉面太廣,或是外在日程安排過緊,就很難做到深入和從容。
2、定位焦慮
就像我自己的經歷一樣,若是在零基礎就直視牛人們現在的所做所為,不焦慮都不行啊!
某某某這麼年輕就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了啊?!他們已經抓住風口、佔據先機,我們何年何月才能做到這樣?!原以為這個絕妙的點子只有自己想到,人家居然已經把產品都做出來了!!!
錯誤的定位只能讓人覺得一切都來不及了,事實上這根本就是錯誤的對標。
3、選擇焦慮
有時選擇太多也會讓人陷入焦慮。
突然有一個大塊的自由時間,卻因為想做的事情太多,把時間都浪費在了猶豫和搖擺上,靜不下心做最重要的事;A說讀書要隻字不差地閱讀,B說按主題閱讀,不用讀完,兩個人講得都對,卻又是完全相反的,到底用哪個方法啊?
人天生喜歡唯一性和確定性,面對多元和不確定,用天生習慣恐怕是很難克服的。
4、環境焦慮
因為外在條件的限制,不得不面對一些現實環境。
比如因家庭、工作的影響,有些事情想做卻做不了,還有些事情不想做,卻又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在上面。
這種低效或無力狀態,有時也會讓人抓狂!
5、難度焦慮
有些文章就是很難寫,有些書就是很難讀,有些知識就是很難懂,有些技能就是很學……
真正能讓你變強的東西,核心困難是無法迴避的,不下決心死磕,始終在周圍打轉,時間越長越焦慮!
「焦慮」的根源
歸結起來,焦慮的原因就兩條:
同時想做很多事,想立即看到效果。
幾乎所有的焦慮都可以歸因到這兩點上。
但是,這還不夠根本,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力不足。
王小波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痛恨。
焦慮的本質深深地符合這一點:欲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
再往深了說,焦慮並不完全源於我們的主觀,而是來自我們大腦的生理結構。
在《重新認知你自己》一文中(點擊藍字可查看原文),我詳細闡述了強大的「情緒腦」和弱小的「理智腦」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情緒腦」的特性決定了我們的天生屬性:急於求成,避難趨易。
也就是說,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早早就埋下了這樣的種子:急於求成,同時想做很多事;避難趨易,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這是天性,是人類的默認設置,所有人都一樣。
面對這樣的自己,其實並不需要感到愧疚。要不然,為什麼幾乎所有人都是這種狀態,為什麼成事的人總是少數?
保持耐心
在我看來,所謂的成長,就是不斷克服天性的過程。
那些能夠成事的人,本質上就是比其他人克服了更多的天性。
所以,克服焦慮的方法並不難找到,反著來就行了:
克制欲望,不要讓自己同時做很多事;面對現實,看清自己真實的能力階段;要事優先,想辦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接受環境,在受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直面核心,狠狠地逼自己一把突破它。
當然,這些方法也只是表面上的,改變的根本是要讓自己保持耐心。
「耐心」這個品質可以說是人類最珍貴的品質之一了,它直指人類急於求成,避難趨易的自然天性。
從孩童時代開始,人們的競爭力實際上都集中在這個品質的較量上,只是很多人到了成年之後依舊沒有意識到這個品質有多重要,依舊沒有長性、沒有遠見,不能主動地進行刻意練習。
在對待焦慮這個問題上,你看它是如何應對的:
有了耐心,我們就知道自己的能力實際上並不大,就像每頓只能吃一碗飯,幾天才能讀透一本書,幾年才能精通一個技能。知道了積累的重要性和不可跨越性,才能收縮和節制自己的欲望。
有了耐心,就不怕學得慢、學得少了,也不怕暫時看不到成果,沒有即時反饋了,畢竟只有深入下去,才能把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東西,就會知道即便是持續做到一個小點也比知道無數道理要強太多。
有了耐心,就會把視線放長、放遠,看到成長的全貌,懂得真正的收穫是在數年之後。他人的成功是他人的積累和努力,自己的成功是自己的積累和努力,只要馬上開始就是最好的時機。
有了耐心,就知道積累遵循冪律法則,前期會有個極漫長的過程,漫長到似乎看不到任何變化,甚至在某些階段還會回退,那個時候你依舊不會放棄,知道這是必經之路。等你真正做到時,就會明白為什麼想成事的人那麼多,但真正成事的人那麼少。
有了耐心,就會明白原來根本不需要「堅持」這個概念,所有的行動並不需要多少意志力來支撐,僅僅是因為看清了、看透了,就能通過認知產生比別人大得多的持續動力。
越有耐心越不焦慮,越不焦慮越有耐心。
現在的我,已經走出知識焦慮和成長焦慮,甚至在《當下的力量》(點擊藍字可查看原文)中找到了保持平靜的力量。
願你也擁有比常人更強大的耐心,通過認知驅動自己,從此不僅遠離焦慮,同時轉變為一個真正的持續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