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玻璃球、跳皮筋老遊戲重返幼兒園

2021-01-17 哈爾濱新聞網

  「走啊,玩去呀!」放下書包,不用招呼,大院裡熱鬧起來,跳皮筋、滾鐵環、彈玻璃球……直到各家廚房飄出飯香,才被家長們喊著回家吃飯。想到小時候的「遊戲時代」,是不是很動心?不經意間,傻玩、瘋跑的遊戲咋沒人玩了?如果說,要把記憶中的遊戲找回來,你覺得咋樣?沒想到的是:這事兒已經列入到「國家計劃」了。

  接遊戲進城

  城裡的孩子現在不會玩了,教育部出招兒,黑龍江嘗鮮兒

  據省學前教育委員會王卓老師說,今年教育部要為孩子們辦一件大事兒——「接遊戲進城」。簡單地說,就是要把民間傳統遊戲重新挖掘,讓現在的孩子們也玩兒起來。這可不是所有省都有的好事兒,我省屬於全國僅有的兩個承接任務的省份之一。

  目前,在省教育廳的指導下,省學前教育研究會已經啟動了「接遊戲進城」活動,第一步當然是挖掘民間的傳統遊戲,目前在各地市已經有動作了,正在進行遊戲申報。

  說到這兒,你現在能回憶起的傳統遊戲都有啥?看看這些你都玩兒過沒:跳皮筋、滾鐵環、跳房子、攻城、欻嘎拉哈、翻繩、丟手絹、打沙包、編花籃、抬花轎、木頭人、紅燈綠燈小白燈、彈玻璃球、翻鍋烙餅、撞拐、摺紙……你還知道哪些?

  傳統遊戲以前的傳承方式是大孩子領著小孩兒玩,大院裡的孩子一撥兒傳一撥兒,不知不覺中就傳了下來。現在很少有孩子能在大院裡瘋跑了,那麼,這些遊戲如果挖掘出來,又怎麼傳承下去呢?

  王卓說,這些遊戲挖掘出來之後,要把其中優秀的遊戲向我省幼兒園推廣,讓孩子們在幼兒園裡學會玩兒這些遊戲。

  遊戲從娃娃抓起

  新修訂的省級示範性幼兒園評審標準,遊戲成「硬體」,「不會玩」的幼兒園將被一票否決

  既然要把民間傳統遊戲在幼兒園推廣,就得有點兒「政策措施」了。今後要評省級示範幼兒園,必須要讓孩子真正會玩兒。

  「幼兒和遊戲的關係,就像魚和水,鳥兒和天空的關係。」黃慧蘭,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研培中心副主任、省教育廳示範園評審專家。據她介紹,今年新修訂的省級示範園評審標準裡,新加了關於遊戲的內容,這也就是說,沒有遊戲的幼兒園,將在示範園的評審中「一票否決」。

  新標準是這樣規定的:遊戲納入幼兒園「教育計劃」,孩子一日的活動要體現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動靜交替。科學組織區域活動,創設自主遊戲空間,尊重幼兒意願。無區域活動,嚴重違背幼教規律,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的,實行一票否決。

  為什麼要特意提到「區域活動」?新標準裡強調的「區域活動」,就是指的孩子的遊戲活動。

  為啥非要孩子玩

  玩兒也是一種鍛鍊方式,大肌肉、小肌肉都能得到鍛鍊,還能鍛鍊孩子適應群體生活

  「傳統民間遊戲,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活動,其中以體育類遊戲、益智類遊戲居多。」黃慧蘭說。

  傳統民間遊戲多屬於規則類遊戲,能夠促進幼兒身體發展、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社會性發展(交往、遵守規則、克服自我中心)、情緒情感發展、主體性發展等,最終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遊戲的類型分為幾種,一類是幼兒自主發生成的遊戲,民間傳統遊戲中的運動性遊戲大多屬於這一種。二類是教師設計的遊戲,如規劃性遊戲、教學遊戲等。

  孩子玩傳統遊戲的好處在哪兒?首先是促進孩子大肌肉的發展,大肌肉指四肢、軀幹的肌肉,走、跑、跳躍、投擲、鑽爬、攀登等都能得到鍛鍊。此類的遊戲包括:單腳跳、跳繩、跳皮筋、老鷹抓小雞、丟手絹、踢毽子、跳房子等。

  然後是小肌肉的發展,讓孩子手部肌肉等得到訓練,精細動作越來越靈活。包括摺紙、捏泥、插塑、穿珠、彈玻璃球、撥浪鼓等。

  還能促進智力的發展,包括注意、觀察、記憶、想像、思維等。最重要的是能促進孩子創造力的發展。有專家做過一組對比實驗,把4歲—6歲的孩子分為三組:遊戲組、模仿組、控制組。遊戲組自由地玩紙巾、塑料杯、紙夾子等。模仿組則模仿成人用物品做一些常規的事。控制組的孩子用蠟筆給素描著色。結果發現,遊戲組的孩子創造力的表現明顯要優於另外兩組。

  扮演類遊戲是民間傳統遊戲中極受歡迎的,如過家家等。可別小看這樣的小遊戲,它能鍛鍊孩子與別人交往的能力。

  專家還做了一個實驗,在100個3歲—5歲兒童對於新玩具所作出的反應中,發現遊戲確實能激發兒童的探究行為。

  還有一個有趣的實驗——「哨兵」站崗實驗:組織者設置了非遊戲場景、遊戲場景,結果,在非遊戲場景組中,孩子站了41秒,在遊戲場景組中,孩子們竟站了4分17秒!這也證明了,在遊戲中,孩子更能克服困難,把事情堅持做到底,培養的是孩子的毅力、耐心,以及對原則性的堅持。

  遊戲也分真假

  你以為給孩子買一大堆高檔玩具,就是玩遊戲了?那可不一定

  「我要玩」、不是「要我玩」——這才是真正的遊戲。黃慧蘭說,現在很多孩子玩的都是「假遊戲」。

  真遊戲、假遊戲咋分?真遊戲有三個特點,包括:自主,即孩子自主決定玩什麼,怎麼玩,和誰玩;自由,即自由選擇遊戲的方法,用什麼材料;自發,即「我要玩」,不是「要我玩」,不是為了獲得老師或家長的表揚而玩。符合這三個特點的才是真遊戲,否則就是假遊戲。

  假如在遊戲時孩子坐著發呆,或是感覺無所事事,就不是遊戲。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老師或者家長把活動都當

  作了遊戲,但其實很多只是在大人指導下的「操作」,一些幼兒園和家裡有很多這樣的假遊戲。

  比如說,幼兒園的數學課上,老師為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個小筐,裡面放著五顏六色的塑料片。老師對小朋友們說:「下面老師請小朋友一起做個遊戲,請小朋友把相同顏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看誰做得又快又好。」隨著老師的一聲令下,小朋友們立即開始動手操作起來。

  民間傳統遊戲就是「純純」的真遊戲,你看誰小時候被強迫去跳皮筋、滾鐵圈了?去院裡玩兒,一般情況下,都得靠家長扯脖子喊好幾遍「小明,快回家吃飯啦!」

  還有,好多家長眼裡最貴的玩具,並不一定是好的玩具。王卓老師說,玩具分為低結構、高結構的。加工成型程度高的玩具,叫高結構玩具,反之,就是低結構玩具。低結構玩具,孩子玩兒起來更有創造的空間,可以有更多的玩法。

  王卓說,民間傳統遊戲利用的幾乎都是低結構的玩具,生活中常見、就地取材、成本低,但卻樂趣無窮。一根皮筋,被創造出多少玩法;幾張煙盒紙,被疊得花樣百出?多少代人小時候怎麼玩兒也玩兒不夠。

  遊戲也是體育

  滾鐵環是清朝從京旗文化傳來的,欻嘎拉哈是從少數民族習俗來的

  民間傳統遊戲到底是誰「發明」的?哈爾濱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副院長關吉臣——我省「休閒娛樂體育」專家,他說,民間傳統遊戲也是「休閒娛樂體育」的一種,來自於民間智慧,也是有故事的傳統文化體育。

  對於東北民間傳統遊戲的由來,關吉臣認為,有一部分是從「京旗文化」傳來的。清朝康熙年間,有一部分旗人回到東北屯墾,他們是京旗移民。京旗移民帶回來一些遊戲,比如說滾鐵環之類,但最初滾的不是鐵環,而是木質的軲轆,玩的時候用手撥拉著走。後來傳到東北,演變成了取材和製作更容易一些的鐵環,傳到了普通人家,玩的孩子就更多了。

  還有一些遊戲來自少數民族文化,如欻嘎拉哈等。更多的遊戲來源目前沒有準確的考證,是孩子們「自主」玩出來的,隨著多次人口遷移,玩遍大江南北。玩法上各地不同,只要約定好就行。

  按玩兒法,民間傳統遊戲可以分為多種類別,比如:投擲遊戲,如打跑球;跑跳遊戲,如滾鐵環;對抗遊戲,如撞拐等;扮演遊戲,如過家家等;負重遊戲,如抬轎子等。

  正因為民間遊戲有很好的鍛鍊作用,有的傳統遊戲也被挖掘出來,制定了嚴格的規則,成為趣味運動會上的一種體育比賽項目。比如說撞拐,南方叫鬥雞,可以鍛鍊力量、反應、耐力、技巧等。

  失去遊戲的代價

  過於「精養」,青少年活動量少,肺活量不達標,長跑終點要放「防吐桶」

  肺活量,是評價人體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測定中,也納入機能指標。我省近年對多地市青少年素質測定結果顯示,孩子們的肺活量在明顯下降。下面的大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這個問題,調查對象為19至22歲學生。

  城市男生平均肺活量為4216.9ml,鄉村男生平均肺活量為4134.5 ml;城市女生平均肺活量為2839.5 ml,農村女生平均肺活量為2864.4 ml。

  「國標」是多少呢?肺活量的評分,分為優秀(90-100分)、良好(80-85分)、及格(60-78分)、不及格(10-50分)四個段。我省男生的平均肺活量只能得76-78分,女生的平均肺活量只能得76分,都屬於及格而已。

  學校的運動會是檢驗學生身體鍛鍊的一個方式,但如今學校運動會已經取消一萬米跑了,有些學校還要取消5000米跑,為啥?學生跑不下來,以至於有的學校開運動會時,不得不在長跑的終點放個垃圾桶,因為總有跑吐的!

  關吉臣說,現在營養肯定跟得上,為什麼青少年身體素質反而下降?就是缺乏運動,家長過於「精養」,一活動就怕磕怕碰,活動量明顯少了。要有足夠的運動刺激毛細血管的擴張,供血好了,心臟才能跳動有力。

  孩子從小運動,不一定非得是正規體育項目,只要有一定的運動量,就是鍛鍊。以前的民間遊戲大多都是需要體力的,這也是一種運動。

  對於目前青少年身體素質差的原因,關吉臣認為,還有一個「精養」的誤區:過於「講究」衛生。除了心肺功能下降之外,目前青少年的免疫力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民間傳統遊戲中,捏泥巴、彈玻璃球等,孩子們玩得興致高昂,渾身髒得跟泥猴似的,現在的孩子恐怕很難了。

  對於傳承民間傳統遊戲,有家長提出建議:個別遊戲動作有一定危險,應改編一下再推廣。

  有了這些,才叫傳統遊戲

  民間傳統遊戲來源於日常生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為民間體育遊戲、民間益智遊戲、民間娛樂遊戲、童謠說唱遊戲等。

  一是趣味性。這些遊戲都生動具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情節有趣 ,符合孩子喜歡模仿和喜歡遊戲的心理特點,喜歡參與。

  二是自由性。傳統遊戲可以讓孩子自主地選擇遊戲方式和遊戲材料,自由結伴,在自發、自願情況下進行自主遊戲,玩出新花樣,體驗到自主遊戲的快樂。

  三是靈活性。不受場地、時間、人數等限制,可以隨機進行。

  四是簡便性。取材方便,簡便易行,易學、易會、易傳。遊戲可以不用材料,徒手進行;需要材料的,一般來源於日常生活和自然材料,隨處可見,便於開展。

  五是地方性和民族性。即使是同一種,民間傳統遊戲在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名稱、玩法,甚至在同一省內也有區別。

相關焦點

  • 跳皮筋、丟沙包、翻繩……童年遊戲你還記得多少?
    時光倒退二十年,在那個物質條件不如現在豐富的年代,佔據很多人童年記憶的不是時下風行的一款又一款電子遊戲,而是「找朋友」、跳皮筋、投沙包等一系列簡單卻令人回味無窮的娛樂活動。  比如「翻繩」,一般是兩個人合作:一段細繩系成一個繩圈,套在兩隻手腕或者「架」在手掌上,再以手指編成一種花樣;另一個人用雙手手指靈巧地挑起細繩,將繩圈接過去,又將它翻成另一種花樣。
  • 80後的十大童年記憶,摔方寶,彈玻璃球,拍畫片,令人其樂無窮
    當時很多小孩子為了玩這遊戲,把家裡的很多書紙,報紙,草紙都給撕了,用來疊方包用。二,彈玻璃球彈玻璃球類似於打高爾夫,先在地上挖一個小坑,幾個小夥伴輪流彈玻璃球,誰的玻璃球最先進坑,就算贏了。而沒進球的人,就得把玻璃球交給贏的那個人。當時很多人的零花錢都買這玩意用了。三,拍畫片拍畫片,就是看誰拍的多。一般是把四張畫片,呈田字形排好。
  • 如果這些老遊戲您都玩過,起碼也是「奔40」的人了
    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方面面的便利,但也讓現在的孩子沉迷於電腦遊戲、手機遊戲。孩子們的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小時候玩的遊戲,他們不會玩,甚至都沒有見過。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來看看「老頑童」歡快的玩著9個兒時遊戲,如果您都會玩,起碼也是「奔40」的人了。
  • 青島鄭州路幼兒園開發傳統體育遊戲豐富幼兒校園生活
    青島鄭州路幼兒園嘗試將古樸有趣的傳統民間體育遊戲有機地滲透到幼兒的戶外體育活動中去,讓傳統體育遊戲走進幼兒園,利用幼兒園寬敞的運動場地,進行豐富多樣的民間體育遊戲活動,讓孩子們在充滿樂趣的民間體育遊戲活動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 跳皮筋、拍卡片、彈玻璃珠...童年遊戲你還記得多少?
    03跳橡皮筋跳橡皮筋是女學生們的最愛,每次一到下課或者體育課自由活動時間,女生們就會三三兩兩集合在一起,開始分組跳皮筋。你一定還會記得那首郎朗上口的兒歌,「小皮球,圓又圓,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跳橡皮筋還有許多等級,遊戲升級則是將皮筋的高度隨著玩家的完成度逐漸向上提升。
  • 翻繩、挑棍、跳皮筋……這個「六一」不一樣!
    童年,是「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稚趣;、遊戲,是「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的珍趣;快樂,是「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的拾趣。您是否懷念那些年沒有wifi、空調的日子,一個彈弓、一個沙包、一個紙飛機、幾顆彈珠也能快樂很久很久的童年?
  • 綿竹市第二示範幼兒園:憶兒時遊戲 揚傳統文化
    民間民俗遊戲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代代相傳、廣為流傳又具有鮮明地方特點、娛樂性極強的活動,其開展不受時間、空間、地點、材料、人數等的限制,易於繼承和發展。2020年12月21日,綿竹市第二示範幼兒園舉行了「憶兒時遊戲 揚傳統文化」主題升旗儀式,中、大班全體老師和小朋友參加了活動。
  • 小時候的記憶之玩具和遊戲
    彈玻璃球又稱打彈珠,玩法通常是「出界」或「打老虎洞」:在地上畫線為界,誰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算輸;或在地上挖5個泥坑,誰先打進這5個泥坑,就變老虎,然後打著誰,就把誰的玻璃珠拿走,這叫「打老虎洞」。大多男生都熱衷這類遊戲,有時還彼此之間互相攀比誰的彈珠較多,對他們來說,那可是一筆值得炫耀的財富。
  • 80,90後的童年遊戲,玩過5種以上的我認輸!
    記得那個時候比較流行這個遊戲,學校的空地上都被這樣的方格子給畫滿了。用膠布或者粉筆在地上畫出格子,參與遊戲的人手裡拿一塊小石子,將石子扔入寫有「天堂」的格子裡,然後跳格子,接近寫有「天堂」的格子後,蹲下將石子撿起來,按原路返回,每個格子只能進一隻腳,按照是否完成和完成時間評判名次,男女均可參加,人數視現場情況而定,分為兩組。
  • 跳皮筋的花樣玩法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繩、跳猴皮筋,是一種適宜於兒童的民間遊戲,約流行在20世紀50至80年代。皮筋是用橡膠製成的有彈性的細繩,長3米左右,皮筋被牽直固定之後,即可來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兩組比賽,邊跳邊唱非常有趣。
  • 打尖、撞拐、跳房子來看看你是哪代遊戲人?
    除了這些遊戲,劉時鋼說,他小時候還經常玩打瓦叉、踢小筒、沙包、搗木頭等遊戲,「不過,至於打瓦叉、踢小筒等遊戲具體怎麼玩,我都已經忘了,希望還會玩的人能站出來再介紹下。這些,都是非常好玩的遊戲。」  60後 男孩玩彈弓,女孩跳皮筋   在跟本報打來電話的眾多市民當中,王美娟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女性之一,她是個60後。
  • 六七十年代都玩啥遊戲?滾鐵環打彈珠、跳皮筋丟沙包鬥雞,還有嗎
    鐵環轉起來如車輪,跑得快鐵環就不會倒,可以比速度賽跑,也可以玩花樣,是城裡的孩子們經常玩的遊戲。二、打彈珠。可能各地的說叫法不同。但是這個遊戲也是流傳的很廣。因為用的道具很簡單,就是玻璃球。價格便宜,體積小,放在書包或口袋裡都可以。所以就算是很多農村長大的孩子,也玩過這個遊戲。玻璃球有透明的,也有五顏六色的。
  • 小學男老師大秀跳皮筋技術 女孩子們都看呆了
    跳皮筋這個遊戲,陪伴了很多人的童年。不過,等到長大以後還能撿起童心、再跳皮筋兒的人,並不多見。所以,當一個「小學男老師跳皮筋,把鞋都跳掉」的視頻,出現在網絡上時,人們心中的懷舊情緒一下子被點燃。這位和學生們一起跳皮筋的男老師叫周洋冊,是重慶九龍坡區一所學校的老師。周老師告訴記者,視頻是學校在舉行運動會時,學生給他拍攝的。周老師解釋:「我看到其他班的小朋友拿了那個跳繩來玩,我就想去嘗試一下,因為我們小的時候也是玩跳繩長大的。本來以為自己已經跳不動了,沒想到一旦到了那個跳繩旁邊之後,自己的肌肉記憶就被跳繩給喚醒了。」
  • 舞龍舞獅踩高蹺 這個幼兒園的親子運動會有點意思
    11月24日,一場「運動促文明,玩轉傳統遊戲」的運動會在長沙湘一田徑場舉行。跳皮筋、踢毽子、滾鐵環、騎大馬、踩高蹺,來自青竹湖幼兒園的家長和幼兒玩得不亦樂乎。運動會還巧妙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寓教於樂。
  • 跳皮筋的花樣玩法-百家號 - 百度經驗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繩、跳猴皮筋,是一種適宜於兒童的民間遊戲,約流行在20世紀50至80年代。皮筋是用橡膠製成的有彈性的細繩,長3米左右,皮筋被牽直固定之後,即可來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兩組比賽,邊跳邊唱非常有趣。
  • 跳皮筋 翻花繩 打陀螺 烏魯木齊市第8小學舉辦傳統遊戲節慶六一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王磊 蔣曉 於卓 宮婉婷)跳皮筋、翻花繩、打陀螺、滾鐵環……這些深藏在記憶中的童年遊戲,再一次回到校園。5月30日,烏魯木齊市第8小學舉辦首屆六一傳統遊戲節,包括上述遊戲在內的27個傳統遊戲讓孩子們樂翻了天。
  • 下棋、翻花繩、跳皮筋……「遊戲大王」田老師每天課間帶著學生玩
    漸漸地,她發現在「陪玩」中,師生關係變得很親密,於是她就主動去搜尋各種遊戲,琢磨著改良、簡化,讓遊戲更適合小朋友,然後帶到班裡教孩子們玩。田芯教的遊戲,有花樣跳繩、跳皮筋、踢毽子等,讓孩子們在課間裡「動起來」。課間裡,她一問「誰想跟我一起跳繩」,孩子們都爭著要和田老師挑戰「雙人跳繩」。
  • 男老師和小學生一起跳皮筋
    一小學運動會上周老師看有學生跳皮筋就想嘗試一下。他說原以為跳不好,結果因小時候常玩,肌肉記憶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