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會用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與同類和人類交流。
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根據共同馴化假說,這一過程使人類和狗進化出了有利於相互理解的特殊情感信號和認知技能。例如,在過去的幾千年裡,狗已經進化出了理解人類語言、標誌性符號和其他手勢的能力。而且研究表明,狗甚至可以根據音調和面部表情來識別人類的情緒。然而,除了愛狗人士的個人證詞外,很少有人注意到人類對狗的了解有多深。
最近,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Federica Amici和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Juliane Bruer共同研究了人類對狗的情緒表現的理解程度,以及這種理解能力的來源,結果發現這種能力主要通過年齡和經驗獲得,而不是一種經由進化選擇的特徵。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
為了測試人類理解狗面部表情背後情緒的能力,研究人員收集了狗、黑猩猩和人類的照片,這些照片顯示了快樂、悲傷、憤怒、中立或恐懼的情緒。然後,他們招募了89名成年參與者和77名兒童參與者,並根據他們的年齡、文化背景中對狗的態度以及參與者的個人養狗史對他們進行了分類。
每個參與者都被要求觀察狗、黑猩猩和人類的照片,並評價照片中的對象在多大程度上表現出了快樂、悲傷、憤怒或恐懼。成年人還被要求確定照片拍攝的背景(例如,與一個可信任的夥伴玩耍或者正準備攻擊另一個同類)。研究結果表明,雖然人們小時候就可以識別出狗的某些情緒,但可靠地識別狗情緒的能力主要是通過年齡和經驗獲得的。在對狗有積極態度的文化環境中長大的成年參與者們,不管自己是否養狗,都能夠更加準確地識別狗的情緒。
在對狗有積極態度的文化背景下,狗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連並被認為非常重要,這可能會導致人類與狗被動接觸的程度增加,對狗的興趣增加,從而使人們即使沒有個人養狗的歷史,也能更好地識別狗的情緒。
「這些結果是值得注意的,因為這表明,影響人類識別狗情緒的能力的因素不一定是與狗直接接觸的經歷,而可能是人類所處的文化環境。」 Amici說。
研究人員還發現,無論年齡或與狗相處的經歷如何,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可靠地識別憤怒和快樂這兩種情緒。雖然這些結果可能暗示了共同馴化假說所支持的識別狗情緒的能力屬於天生的這種說法,但人類也有可能在有限的接觸中學會快速識別這些情緒。除了憤怒和快樂,研究中的孩子們並不擅長識別狗狗的其他情緒。雖然他們對狗狗憤怒和快樂情緒的識別比對黑猩猩更可靠,但在其他方面,孩子們對狗的情感識別與對黑猩猩的一樣差,這表明理解狗情緒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
Brauer說:「將來我們會繼續研究到底是哪些文化因素影響了人們解讀狗情緒的能力,而且除了指示性刺激和面部表情,我們還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的刺激和肢體語言,這是很有價值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情感識別中的文化差異。希望這些信息可以用來減少由於人類無法解讀狗的情緒信號而導致的人和狗之間負面事件的發生。」
科界原創
編譯:花花
審稿:阿淼
責編:張夢
期刊來源:《科學報告》
期刊編號:2045-2322
原文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11/mpif-hat111119.php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