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石家莊9月22日電(陳國林 高紅超 俱凝搏)9月18日,中新網曾發表《石家莊解碼:發生在老影院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前奏」》一文,報導了1948年8月至9月,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前奏」和「雛形」的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全過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新中國成立65周年、「開國之城」石家莊解放67周年,中新網記者在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會址石家莊「人民影院」進一步了解到,1949年3月到8月,石家莊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也在這裡召開,新中國第一個由人民選舉的市政府在這裡誕生。
專家:石家莊首屆人代會提供了全國實行人民民主的範例
石家莊民間工藝博物館坐落在該市中山路與中華大街交叉口,是當地的繁華地帶。
據石家莊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安勝霞介紹,博物館的前身是建於1940年的石家莊「人民影院」,而這個當地老字號影院是侵華日軍修建的,曾名為「石門劇場」,一度是市內唯一的電影放映場所。日本投降以後,劇場曾由國民黨第三軍政治部接管,改名為「建國堂」。1947年11月,石門解放後,劇場被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人民禮堂」。
安勝霞說,由於該建築的密封性能好、容量大而堅固,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石家莊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先後在這裡召開。為紀念在此召開的兩次人民代表大會,有關部門近年在此修建了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館內展陳的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合影等老照片、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布告,石家莊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老照片、彙刊等原件或複印件,都是新中國人民民主進程的見證。
「石家莊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新民主主義城市政權——石家莊市的誕生。」石家莊市委黨校副教授、社科專家孔令春認為,這次會議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乃至第一次全國政協的召開,都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其中有些做法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難以達到的高度,在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65年前的「現場直播」:百姓街頭熱議,農民代表赤膊發言
65年過去,石家莊「人民影院」已舊貌換新顏,但這座看上去並不起眼的建築,依然在訴說新中國成立前夕掀起的巨大民主熱潮。
據介紹,石家莊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是新中國誕生前各大城市同類會議中最早的一次。1947年11月,石家莊(石門)解放,成為中共解放的第一座較大城市,石家莊因而被譽為「開國之城」。同年12月16日,石家莊剛剛解放一個月,劉少奇在對石家莊工作的指示中就明確提出:要在一年內選出人民代表,召開市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正式的民主政府。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石家莊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從1949年3月開始籌備到1949年8月9日閉幕,歷時幾乎半年。
1949年7月21日,149名人民代表(當時大會正式代表共有160名,實際出席149人,列席23人)肩負著石家莊市20萬市民的重託,興高採烈地走進人民影院,參加石家莊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
時任石家莊市委副書記吳立人在大會開幕詞中說,「我們這個大會是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了除反動派以外的各階級、各階層、各人民團體,在性別上說有男的有女的,年齡上有老的有少的,在職業上有工農兵學商和自由職業者,階級上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工商業資本家,還有少數民族(回族)的代表。大家共同到這裡來開會,人民的民主權利是已經實現了。」
與此前在這裡召開的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有所區別的是,石家莊首屆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是通過選舉和團體推舉相結合的方式,經全體選民「海選」出來的,即在選民登記的基礎上,根據各區人口比例分配代表名額,然後劃分選民小組,由選民小組直接推薦代表候選人。選民小組提名後,經閭、街候選之後,集中到區,通過競選,再由選民無記名投票,正式選舉本區域人民代表。
石家莊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慄永,著有多部有關石家莊歷史文化的研究著作。他認為,石家莊首開「普選制」的先河,為全國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積累了經驗。
「喚醒群眾的民主意識是最大的亮點,同時也是最大的難點。」慄永認為,由於幾千年的封建意識積澱成的精神重負,當時的石家莊民眾還沒有樹立起當家做主人的意識。因而,當召開人民代表會議,由選民普遍選舉人民代表的方法公布後,人們還將信將疑:老百姓哪能選代表管政府?
為讓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覺醒,石家莊各級政府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宣傳現階段政權的性質、普選的意義、選舉的方法,並收到了極大效果。當選舉開始時,群眾真正行使了民主權力,全市各區選民119279人,有88320人參選,各個階層都選出了代表。
當時的會議,可以說是「現場直播」。據介紹,許多高音大喇叭安放在了大街小巷,實時播放人民代表大會會場情況。據1949年9月5日《人民日報》文章《從一個會議看一個人民城市的成長——記石家莊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記載:大會進行期間,會場動態和代表發言都通過廣播傳達全市,在街頭放送器下面,時常擁著一群群聽眾,邊聽著,邊談論著。
石家莊日報記者王律是位紅色收藏家,在他珍藏的1949年由石家莊市人民政府秘書處編印的《石家莊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彙刊》中,有一篇《人代會在街頭》的文章,記錄了65年前那段鮮活的歷史。
文中寫道:記者騎車行至中山路太和藥莊門前,又是一番盛況,這個擴音器特別響亮,人群團團包圍了喇叭筒。「這位女代表講話真脆巴。」一位軍人說。「這位女代表演講,一點都不怯場。」久興商行、慎昌表行、西隆飯莊等許多店員也跑去聽,他們說:「人家說得很對,婦女解放了,參加生產,不在男人以下。」……
為還原這段歷史,十多年前,王律曾專程到北京西便門國務院宿舍找到中央統戰部幹部局原局長郭彤老人。郭彤曾是大會主席團成員,主持過大會。
王律說,當時年事已高的郭彤仍清楚地記得大會召開時的很多細節。她記得一位農民代表發言時,因天熱光著膀子,揮動一把芭蕉扇,她在主席臺上主持會議還和這位「翻身」後的農友打招呼。
各階層提案五花八門,有的寫在香菸盒上
吳立人在開幕詞中要求中共黨員「必須虛心聽取代表先生們意見;我們要聯繫群眾,不要脫離群眾。」同時會議歡迎代表「本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精神,充分運用自己的民主權利,詳盡地提出自己的意見;不要怕說錯了,錯了可聲明另說。」
隨著人民代表的發言從大街小巷的喇叭中傳出,人們對選舉變得極為關注和熱情。從當時的報導來看,「有些代表們還在每天的會後或是休會期間向群眾傳達,同時徵詢群眾意見,石家莊市的人民都捲入了這個巨大的民主浪潮裡。」
從7月29日開始,大會轉入提案審查階段。人們的提案五花八門,但全部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從一個會議看一個人民城市的成長》中提到,「大會收到各階層人民的提案四百八十多件,在大會進行期間到閉幕前又陸續收到了一百多件。提案很多是寫在一個小紙條條上,也有的寫在香菸盒上,有的直接對代表說:『咱提個議,給咱帶到大會上去。』這些提案反映市民切身利益的要求,像在某處要添設路燈,某處要安裝自來水管子,工人要求設立俱樂部,店員要求辦職業夜校、農民要求多貸肥,婦女要求組織家庭婦女生產。還有很多具體的意見,這些意見都沒有什麼『案由』,但每一條都受到大會的重視,或是列入提案討論,或是由政府給予解答。」
當時的石家莊市長劉秀峰對提案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作出了逐一回答。例如:在工商業方面,「新開街集市移到平安路或新華路,與攤販集中管理問題,劉市長說:現在新市場還未建立起來以前,除中山路、新華路不能擺設攤販外,其他攤販集市仍不變更,等將來市場建立好後,再統一調整」。在市政建設方面,「有人提出將中山路改『毛澤東路』,新華路改『朱德路』,道岔街改『工人路』問題,劉市長認為現在街名,群眾已經習慣和熟悉了,儘量少改;如有必要,再由市府酌情辦理。」
經過7天時間的審查、討論,大會做出了《關於文化教育工作的決議》、《關於稅收的決議》、《關於婦女問題的決議》、《關於房產房租問題的決議》、《關於戰勤費的決議》等13項決議,大部分決議都事關群眾的利益。
孔令春認為,這些決議的形成與通過,是大會充分發動群眾的結果,是群眾智慧的結晶,是充分發揚民主的偉大創舉,更是群眾觀的體現。
25位當選的市政府委員中只有6名黨政幹部
大會的最高潮是競選和選舉市政府委員會。《從一個會議看一個人民城市的成長》中描寫道:這個競選的過程經過了一整天,到傍晚才開始投票。結果選出的政府委員,有工人,有農民,有工程師,有工商業家,有知識分子,有中西醫,有婦女,有回民,從老解放區來的黨政幹部只有六個;其餘都是土生土長經群眾選拔出來的群眾領袖;黨的幹部也等於受了一次群眾的鑑定而得到人民的擁護和信任。
郭彤回憶,當時政府組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體現統一戰線政策,重視民主人士參政。不僅石家莊市政府委員中有黨外人士,而且各局也安排了一批黨外人士任副局長,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從一個會議看一個人民城市的成長》還描寫了人們為新政府的誕生而歡欣鼓舞的場面,市長劉秀峰、副市長臧伯平以他們一年多的政績,為市政府委員會一致擁戴為新政府的正、副市長。一個代表說:「劉市長還是劉市長,但他現在是我們二十萬人民自己選出來的。」
新選出的政府委員陸春長曾當過長工、窯工,還要過飯。他說,「過去的時候,不要說市政府的事了,就是村上的事也夠不著咱管!」
孔令春認為,這次會議的基本經驗就是放手實行民主,在共產黨和政府領導下團結了各階層人民,進一步建設了地方性人民民主專政政權。
「現在,召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已經成為全國和地方政治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了。但在當時,在新中國建立前,特別是在城市,由普通老百姓行使民主權力,直接選舉人民代表,產生民主聯合政府,在中國歷史上是開天闢地頭一回。」慄永說,正如當時的《人民日報》所指出的:石家莊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提供了全國實行人民民主的範例」。
「此次選舉影響是十分巨大和深遠的,它不僅喚醒了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第一次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而且,使人民政權在群眾中深深紮下了根。」孔令春認為,從某種角度來說,石家莊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的許多做法及成功經驗,到現在仍有諸多借鑑意義,有的甚至是未來政治體制改革所要實現的目標。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實施60年來,在中國人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88歲的白石先生曾是河北省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說:「人大代表是人民選出來的,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應最接近人民,代表人民說話。」
白石認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已經走過了60年曆程。在不斷取得進步的過程中,還應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力度,人民代表應更加密切地接近人民,反映人民的呼聲、利益和訴求。(完)(石家莊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高亮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