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對烹飪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高要求。歷代文人在筆記中不經意地談到美食,其實大都是文化意義上的闡述,畢竟他們不是廚師,但是卻給後世留下了想像和創造的巨大空間。在文化的引導下,中國的食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豐富,在豐富中發展。產業發展豐富了美食文化,美食文化促進了產業發展,相輔相成。回溯中國的食品歷史,就是在這樣的螺旋中走到了現在。
很多人已經忘卻我們是從何而來,我們本屬於那動人心魄而又遵循萬千規律的天地,初始從自然界中汲取本屬於大自然的恩惠,而現實中夢幻的伊甸園也不復存在,當工業化佔領了從科技直至人心的時候,我們卻啟動了「自毀」的程序。
自律鑄就誠信
一切食物看似美麗,卻有不少的「陷阱」,回顧從農藥與化肥構成的蔬菜到被激素危害的牛奶,以及這普世的生活方式,也許只有尊崇於自然的偉大,膜拜曾經綠色的田間小徑,我們眼前的繽紛世界才會因我們的反省而留存。
我們都不曾親眼見證,一盤青菜是怎樣從農田走到餐桌。法規與監管,不可能如天網般網住食品安全的所有漏洞,只有良心才能照亮食品生產的整個過程。
筆者有幸拜訪到了紫燕食品公司的負責人:
他說:「廚房就像一個黑箱,廚房以外的人,永遠不知道廚師往菜裡放了什麼。這一點,過去的帝王最明白。所以外國帝王使用銀質餐具,用以檢測毒物,中國皇上有專門的試吃員,直接用人體試驗檢驗食品安全」。
「廚房裡的事,天知地知良心知,如果起碼的道德底線崩塌,再多的監管也難守住食品安全。現代食品行業,食物的生產加工被分層層分解,餐桌上的任何食物,都經過了無數人的手,食品安全考驗著整個社會的誠信和良知,食品企業唯有嚴格執行程序管理、強化責任意識、對每道食材必須從源頭抓起,才能確保食品安全。」
現代社會,廚房延伸成為一個行業,對於今天的消費者來說,食品行業就是我們共有的「廚房」,但食品行業漫長而複雜的生產鏈,讓我們更加難以看到「廚房」裡的真相。食品行業就是這樣的一個特殊的行業,如果不講良心,任何環節都可能出問題。是的,良心——聽起來不靠譜,卻是直接入口食品安全最後的盾牌。
網際網路科技的出現,加速了各個行業管理效率的提升,食品行業受益其中。但企業要持續經菅,關鍵的根本還是產品品質、經營環境和優質服務,這種由人和工匠精神帶動的精益求精的操作行為,才是企業核心的關鍵。2020年7月份,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喜獲「315誠信體系優秀單位」,並獲得主辦方頒發的證書和牌匾。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也是一份認可、一份鼓勵,讓「紫燕食品」走得更穩、更遠、飛得更高。
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國性的熟食連鎖企業。發源於四川,發展與江蘇,壯大於全國。現總部位於上海閔行區莘莊工業區區,是中國熟食行業的佼佼者。經紫燕人不斷的努力,專賣店已經覆蓋了北上廣深以及全國多個大中型城市。全國已建多個高標準區域中心工廠,實現了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網絡。
紫燕企業憑藉強大的實力配置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從原料採購溯源、生產工藝控制、危害關鍵點控制、產品檢驗放行、全程冷鏈配送等方面建立了規範的管理體系,堅持嚴格的質量標準,並投入大量資金打造ERP系統,以軟硬體實力保障食品安全和產品品質。
紫燕在全國發展過程中,一路吸取各地經典菜餚之精華。揉合川、粵、魯、湘眾味之長,以優選的原料、特製的配方、嚴謹的工藝,創出以「百味雞、夫妻肺片、紫燕鴨/鵝」等百餘種精品菜餚,因此,所到之處很快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佐餐食品。
民以食為天,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理解和內涵。在短缺經濟時期,民以食為天體現的是溫飽要求,先吃飽肚皮再說。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後,民以食為天體現的是「吃好」要求,滿足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食品行業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前進而大發展大繁榮,佐餐的食品就是一個縮影。環保、衛生、健康的產品也是社會進步的要素。沒有這些要素的支撐,企業不可能持續發展。社會已提升到高速發展階段,企業的品牌和品牌文化體系的建設是企業能否長青的支撐動力。
未來20年,中國食品行業將如何發展?當然,跟著需求走這個趨勢是不會變得,但是,今後民以食為天的內涵還是會發生變化的,因為人們的觀念在變,注重科學、理性消費、張揚個性價值觀將越來越對消費起主導作用。現在,民以食為天更多體現的是「吃得放心」的要求,講求膳食科學,追求健康。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固本的同時,對本民族的餐飲產品類型、品種、營養等方面不斷地進行創新。讓「民以食為天」更多體現在消費者需求的多樣性、個性化上。
民以食為天,食為安為先。一個人在面對很多危險的時候都可以選擇避開,但是人要生存卻迴避不了食物。所以我們別無選擇,無權逃避未來我們能吃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上取決於我們今天做些什麼,所以食品安全就是考量所有從業者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