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金葉鋪滿大地,白雪尚未駕臨,滿都拉新作《美術編輯學概論》伴隨著2018年尾的腳步聲,閃亮上架。朋友出書,可賀可祝,按蒙古人的習慣,必須要提一杯酒,酒詞是什麼呢?
此前我已經讀過他的《美術編輯工作指南》、《美術編輯創意手冊》、《期刊美術編輯指導教程》、《新聞人物素描》、《用鉛筆畫世界——新聞人物素描基本工》(繁體版)、《美術編輯創意課》、《圖表美術編輯手冊》等著作,關鍵詞是美術、編輯、學科。這一次叫「概論」,直奔教科書而去。滿都拉方及而立即著書立說,以8本專著牢牢地奠定了他在美術編輯學領域的開拓者地位。新書更是名家連序帶跋,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原署長、中國出版協會會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作序,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題寫書名,中國期刊協會原會長張伯海作跋,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與其說是美術編輯類書籍的第一本「概論」,毋寧說是他近年來大量實踐和思考、綜合而成熟的結晶。所以我倒是想說點書外話。
美術史至少得從巖畫算起吧?如果把生產生活中的器物美學也算上,那還得往前推。編輯史呢?廣義的編輯史恐怕跟美術史一樣古老,哪件成功的事情不是策劃、謀篇、統籌、安排、實施的結果呢?即使狹義的「編輯」,十六世紀法國《日報期刊史》(G.weill著)已經記載了編輯與訪員的分工(《新聞學簡明詞典》)。同理,新聞、圖片、文字、色彩、出版、媒體等等各自已有論著浩瀚,卻鮮見「橫向聯繫」。從我們的實踐來看,通常是編輯、設計各幹各的,溝通好了,皆大歡喜;溝通有礙,各自退步,成果平平。通常說好的設計是半個編輯,好的編輯是半個設計,如果一個人同時是好的編輯+設計,那便是渾然一體,思維與執行怦然落地,效果疊加。滿都拉的價值就在於此,把美術與編輯合併需求,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才藝加身,如虎添翼。在新聞出版界乃至文字美術界,一個精通美術和編輯的人誰還擋得住呢?二合一的結果就是一個邊緣、但是絕對新的學科便誕生了。
彌足珍貴並陡如峭壁的是,從工作實踐到理論建樹是一條漫長的走廊。古人講,人生立德、立功、立言為最高境界,如果說前兩項是行動,那後者便是總結梳理。除了傳統的編輯行業,當今更是把影視編劇、各類展覽、科學實驗等等也納入「編輯」範疇,使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地理性,而我們原有的生物性又充滿著激情和自由,偏向哪一方都會出問題,至少也是乏味的。但是一旦結合妥當,頓時上一個檔次,臻於完美。
滿都拉工作和思維同樣勤奮,遼闊草原賦予的豪放沒有被電腦時代的精細要求湮沒,它們相得益彰,如同汽車替換駿馬在草原上奔馳,構成一幅新新畫卷。尤其是,這樣一個開拓性的創舉、一個新型學科的曙光,由一位蒙古族兄弟舉旗吶喊,我感欣慰。對於蒙古人而言,激情與寬廣已經夠了,理性與科學的翅膀一旦插入,奔跑起來就不是馬的速度了。
為我們的自由和激情乾杯!為縝密思維和大膽創新乾杯!(文/《民族畫報》原編委、蒙古文版編輯部原主任巴義爾)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