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名片第二炮兵飛彈專家陳禮國,1953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歷任某研究所技術室主任、科技處長,某基地裝備部長、副總工程師等職。是全軍武器裝備科技獎評審委員會評委、總裝備部技術專家組成員、第二炮兵炸藥與火工品技術安全管理專家組組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在共和國燦若星河的科技大軍中,有這樣一位科技將軍——他堅守深山大半生,為國仗劍,勇於擔當;他積年累月守國寶,不辱使命,追求卓越;他嘔心瀝血育英才,虛懷若谷,桃李芬芳;他柔情似水愛病妻,不離不棄,忠貞不渝……
他就是第二炮兵飛彈專家、某基地高級工程師陳禮國。
「八一」前夕,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籤署命令,授予他專業技術少將軍銜。
居深山39年初衷不改,護國寶6次臨危不懼—— 捨生忘死換來重要數據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首次進行某型飛彈裝備整裝空運試驗。陳禮國作為兩名隨機技術保障人員之一,負責監測和記錄裝備在高空狀態下的技術參數。
運輸機在藍天上飛行兩小時,當按計劃下降返航時,天空突然黑雲翻滾,機場上空氣流驟強。
地面指揮塔臺傳來指令:轉向備降機場!然而,空情突變,備降機場上空氣象條件同樣惡劣無常,難以降落。
時間迅速流逝,油料即將耗盡。地面指揮員果斷命令:準備迫降!
「大家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給家人寫幾句話!」
面對機長的提示,陳禮國異常鎮靜。他用安全帶把自己緊緊捆牢,眼睛一直盯著不斷變化的測試數據,把參數變化一項不漏地記錄下來……
飛機迫降成功,陳禮國意外收穫了裝備顛簸頻率、傾斜角度、位移狀態等一系列重要數據。
科研單位和武器生產廠家的專家說:「這些數字價值連城,為飛彈裝備的改進定型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居深山、穿戈壁、走大漠、上高原……陳禮國入伍39年,先後6次面對生死考驗,為大國長劍揚威九天摸索和積累了一系列可靠數據。
那年秋天,為檢驗某型飛彈裝備安全性和有效性,解決部隊訓練實戰化問題,第二炮兵某基地即將執行一項重大科研試驗任務。
這是我軍首次實施此類試驗,成功與否影響巨大。陳禮國再次被任命為現場指揮組成員。
試驗如期舉行。這項試驗的關鍵環節,是往裝備上安裝引爆裝置。這項任務技術要求高、操作難度大,一個靜電火花或動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裝」毀人亡、試驗失敗。
重任當前,異常突現!原定執行安裝引爆裝置的操作號手,由於心理壓力過大,不能正常操作……
臨陣換將,誰來頂替?試驗現場氣氛緊張!這時,陳禮國悄悄地站了出來,他主動請纓接替原操作號手。
在戰友的注視下,只見他穿上防靜電服、手腳帶上防靜電環,鎮靜地走向試驗場。插上一根雷管,做一次仔細檢查,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驚險操作,引爆裝置安裝成功!
「轟——」隨著一聲震天巨響,試驗獲得圓滿成功——陳禮國成為我軍在「真槍實彈」上安裝引爆裝置第一人,第二炮兵給他掛上一枚金燦燦的二等功軍功章!
智闖153道科技險阻,填補20項科研空白—— 攻堅克難磨礪和平盾牌那年嚴冬,部隊執行特種裝備遠程運輸任務。長劍戰車猶如一條「綠色長龍」,在群山間緩緩遊弋。
車隊行至「半山腰」,險情不期而至。由於裝備運輸車超長超寬超高,在冰滑彎曲的盤山路上,難施本領。
運輸任務雖然完成了,但運載工具車體龐大、功能落後的弊端,卻讓陳禮國憂心如焚:「現代戰爭快如閃電,慢半拍往往就會貽誤戰機,依靠"僥倖"完成任務,這是飛彈專家的恥辱。」
幾天之後,研製一種「體積得當、功能齊備、機動性和越野性齊全」的新型特種裝備運載工具的方案,在陳禮國大腦中形成。10個月之後,一輛匯集20多項創新技術的新型特裝運輸車問世,滿足了部隊「多方向、多型號、全天候」運輸需求,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陳禮國任某基地裝備部長到副總工程師的8年間,他帶領科技人員先後攻克153項科研課題,有20項重大科研成果填補國家和軍隊空白。
他指導科研人員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研製的「某型裝備環境快速保障系統」,使裝備作戰流程功效提高40倍,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百次重任「零差錯」,萬次裝檢「零失誤」—— 為國仗劍確保絕對可靠某基地進行飛彈陣地「操作間」技術改造,陳禮國負責技術指導和質量督導。
有一天,他帶領檢查組驗收完當天工程後,按慣例一間一間地親自「複查」。這一查,竟然查出「一身火氣」。
在一個「操作間」防靜電膠板下,靠近門邊的一截1釐米左右銅線頭引起他的注意。他貓下腰使勁兒揭開膠板,頓時拉下了臉:「這個線路有問題,銅箔為什麼變成了銅線?」
犀利的目光掃過,周圍的技術人員個個頭皮發麻。
「這個型號的銅箔屬於稀有材料,供應量極小,一時買不到,用銅線代替效果差不多……」現場負責的一位工程師出來「打圓場」。
「裝備安全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差錯,99.99%也不行,必須做到100%。」話音過後,他拿起現場工具,三下五除二撬開膠板,拽出了所有銅線,氣衝衝地扔到眾人面前……
陳禮國的老部下、基地戰技處處長劉銳說:「業餘時間和陳總在一起很輕鬆,工作時間和陳總在一起很緊張,他最不愛聽的就是"大概"、"八成"、"差不多"!」
陳禮國走上科技領導崗位之後,直接參與組織了上百次重大任務和科研試驗,次次都是「零差錯」;一個工作周期要完成上千個裝備部件檢測,總檢測量不計其數,全部實現「零失誤」!
基地司令員李宗德與陳禮國共事20多年,他深有感觸地說:「陳禮國做事不但精益求精,嚴謹縝密,更重要的是,他求實求真,不爭彩頭,不圖名利,帶出了良好的科研作風!」
陳禮國常說,作為一名科技領導,光一個人技術過硬,就是一種失職;作為一名飛彈專家,光自己演"光杆司令",就是一種失敗!
陳禮國愛才如命,惜才如金,不斷為人才「升級」。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團、國防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家等10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漸成為陳禮國的「人才基地」;聘請7名院士和9名專家常年擔任基地科技顧問。先後選送260名優秀科技幹部入學攻讀博士、碩士學位,100多名技術骨幹進入武器裝備生產廠家,全程參與新裝備論證、設計與生產,超前打造一支專業技術過硬的飛彈技術尖兵,使基地裝備人才隊伍常用常新。
愛病妻相依13載,大丈夫鐵肩挑雙擔—— 柔情似水創造醫學奇蹟作為飛彈專家,陳禮國的肩上還比他人多了一副重擔——1996年7月27日,妻子黃曉琳突發腦溢血導致偏癱。醫生告訴他:能活著已是奇蹟,如果悉心照料,最多再活3至5年。陳禮國百般精心照料,使妻子的健康狀況奇蹟般地好轉,慢慢地,竟然站立起來!
但沒想到的是,2006年3月,陳禮國正在外出執行任務,剛剛能夠自理的妻子舊病復發,兩次顱內出血,最終變成「植物人」!
「妻子最美麗的青春大都是一個人孤守的,我欠她的太多太多!」面對「一睡不醒」的妻子,飛彈專家陳禮國像接受一項重要科研任務一樣,走上了一條充滿柔情而又異常艱辛的生活道路。
妻子愛乾淨,陳禮國在她的病床前,整整齊齊掛了8條五顏六色的毛巾,而且都編了號:一號白毛巾用來擦左眼,二號白毛巾用來擦右眼,三號粉毛巾用來擦嘴巴……
隔三岔五,陳禮國還要給妻子做一次面膜。一次,這個舉動被前來探視的小姨妹看到了,非常不解。陳禮國笑著說:「你姐姐愛美啊,我是怕她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老了!」
作為一名專家,陳禮國經常外出執行任務。每次出發前,他都要到病房與妻子道別,反覆交待護工「注意事項」;外出歸來,無論白天還是深夜,他下了車就往醫院趕,拉著妻子的手左瞧右看,看看髒了沒有,摸摸瘦了沒有……
在這位飛彈專家的心裡,一直有一種期待——他期待著有一天,妻子做好一桌香噴噴的飯菜,斟滿一杯老酒,笑盈盈地站在家門口等他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