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利落的短髮,笑起來如春風拂面,說起話來頭頭是道,行為舉止讓群眾頗為暖心。她叫亢鈴,是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鋼花村街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一名調解員。三十年來,她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目標,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把群眾當親人 親人就得互相幫襯
對於在青山土生土長的亢鈴來說,鋼花村街就是她的另一個家。不管是當事人主動申請,還是社區報來信息,只要是群眾有需求,她都會立馬趕去解難助困,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巧解百難的「鈴鐺姐」。
2020年3月,武漢的新冠疫情剛趨於平穩,居民張某卻突發疾病不幸去世。悲傷之餘,親人間因為遺產分割產生了芥蒂,張某妻子無固定工作,女兒尚小;張某的父母年邁體弱,需要張某的遺產來貼補家用,雙方對張某的安葬及房產繼承、喪葬費等爭議不斷。
接到社區的求助後,亢鈴立即介入調解。她意識到事情的複雜性,而在親人之間發生的矛盾就得巧打「親情牌」,她「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進行了多次勸解。此後,又為雙方講解了我國繼承法對法定繼承的相關規定,以及疫情期間武漢一些感染病毒的家庭成員相互扶持的事例,告訴她們要珍惜身邊的親人,親情比金錢更重要。
終於,親情融解了屏障,婆媳商定,房屋由媳婦和孫女繼承,媳婦每月給兩位老人300元生活費,同時對張某的喪葬費及老人的後事處理也作出了相應安排。為了幫助老人實現送子回歸故裡的心願,亢鈴又協助雙方到街道辦事處辦理了疫情期間的特別通行證。
我為小家築和睦 你與「大家」共和諧
「政府的決策都是為老百姓謀利的,但有時一些細節群眾不理解,就會產生矛盾糾紛。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要當好那個穿針引線人。」亢鈴說。
在武漢市實施市政建設排澇瀉滯的「海綿工程」時,亢鈴費盡心思做工作,將群眾的心與政府的惠民工程連在一起,齊心合力促進工程的順利施工。
一次,施工中需拆除部分居民自己搭建的小花壇,一些居民不願意便產生了糾紛,使工程進度遇阻。細心的亢鈴發現居民中錢師傅的花種得好,在居民中是一個有威望的人,於是便主動上門請教,倆人從種花養草的心得談到建設美麗家園建設的成果,深深觸動了錢師傅的心,他表示要捨棄自己的小花園,服從美化社區大家園的需要,並帶頭拆除了小花壇,居民見狀也紛紛行動起來。
問題隨即得到了解決,工程也順利在小區推開。看到小區一天比一天美起來,亢鈴和居民們都開心地笑了。
牢記使命和責任 創新永遠在路上
亢鈴把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的調解需求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積極創新工作模式,建立疏導民情民意載體,有效消除糾紛隱患。堅持「調防結合、預防為主」的原則,讓人民調解關口前移:即專職律師進駐社區「順順吧」調解室,為居民解疑答惑;將武漢知名黨建品牌之一「天天敲門組」與人民調解相結合,定期排查社區糾紛情況;將法治宣傳教育前置於社區「法律門診」,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為「病者」提供便利服務,成功打造了基層調解諮詢品牌。
這些經驗不但為社區居民排憂解難,還化解了大量糾紛隱患。她充分利用「武漢市人民調解系統」和「武漢青山掌上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為轄區居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務,及時掌握轄區矛盾糾紛動態情況,制定防範措施,起到了防範於未然的作用。
2019年,轄區某社區小廣場旁的一株松樹油脂滴落到廣場的塑膠道上,影響了居民們日常活動,廣場附近的居民頗有怨言,在「武漢市人民調解系統」留言。看到這些信息,亢鈴立即向鋼花村街綜治辦反映了情況,聯繫園林等部門修剪松樹,順利解決了問題,避免了小矛盾發展成信訪糾紛。
近三年來,亢玲主持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909件,其中依法化解重大疑難糾紛92件,調解成功率100%,實現了矛盾不上交。曾經被授予「新時代調解為民好榜樣」「全國模範司法所長「「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湖北省先進工作者」、武漢市「十大基層法治人物」等多項榮譽稱號的亢鈴,在被問及這些榮譽時只有感慨,沒有傲驕,她說:「把人民群眾的事辦好,這就是我的本份。」
一頭利落的短髮,笑起來如春風拂面,說起話來頭頭是道,行為舉止讓群眾頗為暖心。她叫亢鈴,是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鋼花村街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一名調解員。三十年來,她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目標,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把群眾當親人 親人就得互相幫襯
對於在青山土生土長的亢鈴來說,鋼花村街就是她的另一個家。不管是當事人主動申請,還是社區報來信息,只要是群眾有需求,她都會立馬趕去解難助困,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巧解百難的「鈴鐺姐」。
2020年3月,武漢的新冠疫情剛趨於平穩,居民張某卻突發疾病不幸去世。悲傷之餘,親人間因為遺產分割產生了芥蒂,張某妻子無固定工作,女兒尚小;張某的父母年邁體弱,需要張某的遺產來貼補家用,雙方對張某的安葬及房產繼承、喪葬費等爭議不斷。
接到社區的求助後,亢鈴立即介入調解。她意識到事情的複雜性,而在親人之間發生的矛盾就得巧打「親情牌」,她「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進行了多次勸解。此後,又為雙方講解了我國繼承法對法定繼承的相關規定,以及疫情期間武漢一些感染病毒的家庭成員相互扶持的事例,告訴她們要珍惜身邊的親人,親情比金錢更重要。
終於,親情融解了屏障,婆媳商定,房屋由媳婦和孫女繼承,媳婦每月給兩位老人300元生活費,同時對張某的喪葬費及老人的後事處理也作出了相應安排。為了幫助老人實現送子回歸故裡的心願,亢鈴又協助雙方到街道辦事處辦理了疫情期間的特別通行證。
我為小家築和睦 你與「大家」共和諧
「政府的決策都是為老百姓謀利的,但有時一些細節群眾不理解,就會產生矛盾糾紛。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要當好那個穿針引線人。」亢鈴說。
在武漢市實施市政建設排澇瀉滯的「海綿工程」時,亢鈴費盡心思做工作,將群眾的心與政府的惠民工程連在一起,齊心合力促進工程的順利施工。
一次,施工中需拆除部分居民自己搭建的小花壇,一些居民不願意便產生了糾紛,使工程進度遇阻。細心的亢鈴發現居民中錢師傅的花種得好,在居民中是一個有威望的人,於是便主動上門請教,倆人從種花養草的心得談到建設美麗家園建設的成果,深深觸動了錢師傅的心,他表示要捨棄自己的小花園,服從美化社區大家園的需要,並帶頭拆除了小花壇,居民見狀也紛紛行動起來。
問題隨即得到了解決,工程也順利在小區推開。看到小區一天比一天美起來,亢鈴和居民們都開心地笑了。
牢記使命和責任 創新永遠在路上
亢鈴把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的調解需求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積極創新工作模式,建立疏導民情民意載體,有效消除糾紛隱患。堅持「調防結合、預防為主」的原則,讓人民調解關口前移:即專職律師進駐社區「順順吧」調解室,為居民解疑答惑;將武漢知名黨建品牌之一「天天敲門組」與人民調解相結合,定期排查社區糾紛情況;將法治宣傳教育前置於社區「法律門診」,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為「病者」提供便利服務,成功打造了基層調解諮詢品牌。
這些經驗不但為社區居民排憂解難,還化解了大量糾紛隱患。她充分利用「武漢市人民調解系統」和「武漢青山掌上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為轄區居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務,及時掌握轄區矛盾糾紛動態情況,制定防範措施,起到了防範於未然的作用。
2019年,轄區某社區小廣場旁的一株松樹油脂滴落到廣場的塑膠道上,影響了居民們日常活動,廣場附近的居民頗有怨言,在「武漢市人民調解系統」留言。看到這些信息,亢鈴立即向鋼花村街綜治辦反映了情況,聯繫園林等部門修剪松樹,順利解決了問題,避免了小矛盾發展成信訪糾紛。
近三年來,亢玲主持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909件,其中依法化解重大疑難糾紛92件,調解成功率100%,實現了矛盾不上交。曾經被授予「新時代調解為民好榜樣」「全國模範司法所長「「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湖北省先進工作者」、武漢市「十大基層法治人物」等多項榮譽稱號的亢鈴,在被問及這些榮譽時只有感慨,沒有傲驕,她說:「把人民群眾的事辦好,這就是我的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