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唱作人2》已經落下了帷幕,這是一個乾乾淨淨的音樂節目,沒有撕扯,沒有炒作。最終在某平臺上,收穫了7.4的評分,而衍生節目《開放啦唱作人2》的評分更是高達8.4,對比《歌手2020》的4.9,口碑可以說是一騎絕塵。
節目一路走來,很難得的是最後依舊是首發的那些人,這讓大家彼此之間更加熟悉和欣賞,最後成了捨不得。這種變化,用張藝興在後採時候時候的話就能夠直觀的體現。
第一期的時候,「感謝節目組,但是你們一些沒必要的,那什麼吃飯,我是真的不理解。」第六期的時候,「明天吃什麼?小龍蝦?」到了第八期,「大家坐在一起,感覺很溫馨。」對於這群音樂人來說,都是這樣真香。
這種美好的氛圍和情緒是穿過屏幕傳遞給很多觀眾的,所以節目也成了很多人的心頭好,白月光。GAI在最後更是希望節目能有三四五六季,一直辦下去,當然觀眾可能更關心《採風吧唱作人》時候安排。
然而就在大家依依不捨,出謀劃策的時候,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這個節目可能連下一季都辦不下去。
首先是客觀存在的原因,「唱作人」不但要能唱,還要能自己作詞作曲,甚至編曲,這個門檻就已經比《歌手》要高。更難的是嘉賓要至少儲備有七首以上的原創,而且要保證質量,不能雷同,這幾乎就是讓你做一張專輯。
這種難度下,在新生挑戰賽中就能看出來,幾首舞臺作品的質量,普遍沒有首發高,而其中表現最好,進入最後環節的艾福傑尼,其實是拿為下一張專輯準備的歌來打,比賽結束後會把歌放在新專輯裡。
可見對於唱作人來說,參與這個節目,是一次巨大消耗。
這樣實力的唱作人人,在如今的華語樂壇中,公眾第一時間能想到的人,兩隻手就能數過來,無非就是華晨宇,鄧紫棋,李榮浩,周杰倫,林俊傑,王力宏。
看起來似乎是足夠辦兩季的主力陣容了。但是這就又出現另一個問題,這些人會為什麼要來參加《我是唱作人》?找個節目當導師,指點江山,難道不香嗎?
頂流本來就稀少,唱作人頂流更少,願意來《我是唱作人》的頂流唱作人絕對是超稀有品種。
其實國內厲害的唱作人並不少,就像節目中被車導,鄭鈞,隔壁老樊都提到過的張尕慫。但是這些人觀眾並不認識,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不紅,甚至很模糊,沒有流量。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真正決定一個節目能不能辦下去的,從來不是口碑評分,而是流量。雖然很多人吐槽,但這就是現實。
世俗意義上商業的成功總是會凌駕於藝術層面的成就之上。
就像《乘風破浪的姐姐》,即便這些姐姐都努力了,但是舞臺真的就很強嗎?如果按照張PD的標準,第一次公演幾乎都只是在律動。但這節目就是流量大,火到一塌糊塗。
車導是個有理想的人,所以做出了《我是唱作人》,但是他也是產品經理,深諳市場的道理,所以第二季有張藝興,兼顧兩者。
節目從開始到結束一共是經歷了十一期,張藝興帶來了九次舞臺,一共只贏了三次,張藝興卻沒有遺憾。
雖然節目組一直在弱化這種勝負概念,鄭鈞也說了音樂沒有打敗,只有打動。但是還是存在著輸贏這回事,甚至還有淘汰。
張藝興玩得很開心,他在這個節目裡收穫了兩隻貓,和一個「Layz」的標籤,尤其是後面一樣東西,代表的是作為音樂人的肯定,最後節目裡,只要有機會,他一定會說出自己是「beat maker」。
這種開心是張藝興自己本身的追求決定的,他就是個「傻瓜」,執著於向別人證明自己,渴望獲得肯定,所以記住了每一個人對他的誇獎。但就像霍尊第一期時候的評價,他什麼都不缺,沒必要。
節目最後,當車導最後問他有沒有遺憾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說沒有。
然而市場上和他同LEVEL的藝人中,有誰能接受「三連敗」之後又是「兩連敗」這種暴擊?在自己的舒適區裡不好嗎?幹嘛要找罪受,又不多掙錢?
前幾季的《歌手》退賽是常見的事情,雖然各種原因都有,但是歸根到底無非就是三個字「輸不起」。因為這決定了咖位,決定了商業價值。願意真誠放低自己,過來享受音樂的人有幾個?估計到時候《開飯啦唱作人》都要開始排座了。
即便真有,例如華晨宇,一樣是真心熱愛音樂的,假設他自自己也願意來玩,但是他的團隊和公司能同意嗎?萬一運氣不好被淘汰了呢?是不是很尷尬,影響人設和商業價值那不是虧大了?
張藝興因為情況特殊,很多事情他只需要自己拍板,所以比較頭鐵,所以就來了。可以說,張藝興幾乎是節目組能找到的最後一個自帶流量的 「傻瓜」了,傻得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