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甄嬛傳》、《羋月傳》之後,孫儷的新作《那年花開月正圓》今晚在東方衛視、江蘇衛視和騰訊視頻開播,孫儷搭檔陳曉、何潤東,上演清末女富商周瑩的跌宕一生。對於成功塑造過多位古裝人物形象的孫儷來說,《那年花開月正圓》是她時隔兩年的復出之作,劇中執拗堅強又古靈精怪的周瑩是她的全新挑戰,也是一個更接近她性格本色的人物。以往孫儷的角色,觀眾聽慣了季冠霖的「御用」配音,這次,觀眾將聽到孫儷的「原音重現」。
現在是女演員的「最好時代」
《那年花開月正圓》以陝西省涇陽縣安吳堡吳氏家族的真實歷史為背景,講述了清末出身民間的陝西女首富周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劇中孫儷飾演的周瑩從一個江湖賣藝少女意外成為豪門商賈吳家的少奶奶,隨後家業傾覆,她一人獨撐,以其聰慧與毅力解決重重難題,成為清末傳奇的「女商聖」。周瑩一生在商海浮沉,在當地留下許多佳話。與此前作品對比,孫儷認為周瑩和甄嬛有部分相似之處,「都是從不諳世事的少女成長為一代傳奇女性,都是無端陷入各種利益博弈當中,都有著女人的情感之路和成長的大義擔當。不同的是,甄嬛、羋月成為了後宮的霸主,而周瑩則成為清末的商業翹楚。」
恰因相似,孫儷起初興趣不大。孫儷說:「我拿到劇本後一看關鍵詞,女主又是古裝,各種鬥,我就放一邊了。後來丁黑導演給我打電話,礙於面子我就看了一下,一下子就看進去了。看了三遍之後,確認自己很喜歡這部戲,才接了。」
孫儷近年出演的都是講述傳奇女性成長的大女主古裝劇,作品類型雷同,也引出是否過於重複的話題。對於能出演這些以女性為主的影視劇,孫儷認為自己很幸運,她覺得現在是女演員「最好的時代」。孫儷說,現在很多戲都是以女性為主,講述女性的成長過程,這讓女性擺脫了以往的花瓶角色,「過去的戲都是男人視角,而現在那麼多戲願意以女人為主,有那麼多人喜歡看女人演戲,這在以前的電視劇或電影是不可能的,多好的事情。我覺得現在可能是最好的時代,作為女演員應該很享受這個時代。」
《羋月傳》中,孫儷飾演的羋月先後與三個男人發生情感糾葛,在他們的幫助下「一路開掛」,走上權力巔峰。在這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又是與三個男人的感情糾葛,讓女主角周瑩很容易被扣上「瑪麗蘇」的帽子。孫儷認為優秀的人就是「招人喜歡」,「怎麼會沒有人喜歡呢,我們生活中也會有很多人喜歡優秀的人對不對?不要說男人,我是一個女性,如果碰到一個非常棒的女性,我都覺得很喜歡,都很想向她學習。」
為人物的孤獨感落淚
劇中的周瑩是一個關中女子,有很多很誇張的形體和表情,有人形容她為「民國小燕子」,這讓孫儷表演起來必須拿捏火候:如果演過了就會覺得很誇張,如果有欠缺人物又不到位。但孫儷認為,因為時代的原因和特殊的身份,周瑩遠沒有還珠格格那麼好的命,能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對於周瑩,最打動孫儷的就是人物的孤獨感。演到後期,孫儷都會為周瑩掉眼淚,「她是一個沒有人寵愛的人,在野地裡成長的一個人。」
孫儷說,周瑩每次在人前都會侃侃而談,好像特別開心,特別爽朗,但一旦走進自己小屋的時候就特別孤獨,沒有人可以說話,沒有人可以交流,是孤獨一輩子的人,「有一場戲我很感動,她生意很成功,賺了很多很多錢,但是回到房間,自己摸著枕頭,床上只有她一個人,她只能起來再看她的帳本,好像帳本是她生活的唯一支撐,如果連生意都不做,她這一輩子可能就完了。」
「她過得很苦,演到後期的時候,有時候她的苦走到我心裡,我自己都為她掉眼淚。」孫儷說,開機前自己跟導演聊這個角色的時候,就希望導演一定要花更多精力表達周瑩內心的苦。
以往孫儷的古裝角色都是由季冠霖配音,這次《那年花開月正圓》全劇使用了同期錄音。所以此次為女主角周瑩獻聲,孫儷做足了準備,「我有兩個專門給影視劇配音的臺詞老師,他們從頭到尾帶我讀一遍。」通過這一遍通讀,孫儷對角色的理解與臺詞老師對角色的理解就有了思想的碰撞,「跟老師讀劇本的時候,也是我更深一步了解劇本的過程。因為我看劇本只是我對周瑩的理解,老師陪我讀劇本,他會告訴我他對周瑩的理解,也是幫助我演角色。」
然而在片場同期錄音並不容易,剛剛調整好的情緒可能瞬間就被周圍的幹擾打亂,「我們有一場戲,是拍我爹死,我在那兒很傷感,但片場邊上就在放《小蘋果》的音樂,我很崩潰。太難了,你調整的情緒再好,《小蘋果》一放,不可能再有情緒的。」所以雖然是同期錄音,但是後期發現有雜音還要補錄。為了做到完美,補錄時孫儷也要和兩位臺詞老師從頭到尾挑毛病、錄音師再挑毛病,最後再補錄聲音。
片場被戲稱「孫大爺」
《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周瑩較之孫儷此前角色,更接近她的性格本色,是一個肆無忌憚、敢作敢為的江湖女子,小蠻拳、窩心腳不在話下,拍戲時劇中的幾位男主演都挨過孫儷拳腳,記憶猶新。與孫儷在《玉觀音》中合作過的何潤東就說,周瑩非常適合孫儷,「她演了一些嚴肅的角色,比如《甄嬛傳》,但是如果只側重嚴肅的話,那就可惜了孫儷的靈性。她其實很活,有很多單純的表情和眼神。這部戲展現了她古靈精怪的一面。」另一位男主演陳曉則乾脆戲稱孫儷為「孫大爺」,而孫儷調侃他是「曉公主」。這兩個戲稱來源於片場一個花絮事件:一場孫儷和陳曉都參與的打戲,導演一個長鏡頭拍到第三遍,陳曉突然坐在地上喘氣,劇組工作人員立時圍聚過來噓寒問暖,問他要不要補充點糖水。看到陳曉無大礙後,大家才想起問同場的孫儷是不是也需要補充體力,孫儷則一臉輕鬆地笑言:「這不才開始熱身嗎?」由此,孫儷給陳曉在片場起了一個「曉公主」的外號,陳曉給孫儷起了一個「孫大爺」的暱稱。孫儷打遍全組無敵手也是事實,全組上下她是戲份最多、臺詞最多的演員,漫漫9個月的拍攝周期,自始至終保持狀態全不懈怠,的確讓人尊敬又佩服。
十四年前,孫儷從舞蹈演員轉行做演員,拍攝第一部戲《玉觀音》成名,此後從未演過女配角,導演丁黑功不可沒,以至於當年丁黑對孫儷的嚴格要求至今對她依然有心理陰影。孫儷說在拍《玉觀音》時,丁黑導演對她是「軍事化管理」,每天拍完戲不許出去吃飯或玩,只能回房間揣摩劇本,結果接下《那年花開月正圓》後孫儷一直做噩夢,「不是夢到被追殺就是考試考不出來,後來看醫生說是壓力太大了。我拍《玉觀音》時連鏡頭在哪兒都不知道,而丁黑導演絲毫不因為我是新人就放鬆要求,當時急得我滿臉青春痘。」《那年花開月正圓》再合作,孫儷「耿耿於懷」的是丁黑吝於表揚,而她則是抱著考試的心態期待被認可,「有一次在片場我很動情地演完一場戲,沒人喊過、也沒人喊停,我不知道怎麼回事,慌了。後來悄悄問導演身邊的人,導演在幹什麼呢?他們說導演悄悄抹眼淚,所以他還是動情了,但不告訴我。」丁黑在發布會現場委屈地解釋說:「我不太會表達,孫儷總讓我誇她,後來我想了好久後誇獎她『與你比肩的人沒有了』,她開心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