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在海底倒立的魚?被叫做清潔魚!科學家受它啟發發明出強力膠

2020-11-22 旅遊與攝影頻道

喉盤魚,英文名為Cleaner Clingfish,是一種體型極為小巧的喉盤魚,為澳洲東部海岸特有種,分布於大部分的新南威爾斯州近海,在維多利亞州東部可能會有分布,一般生活較淺的水域,通常棲息于于海帶,海綿和海鞘附近,其腹鰭演化成一個吸盤,因此在浪較大的淺水區中可以用其吸盤牢牢的吸在礁石上面以免被衝走,此魚會在較大的魚類的身體上清理小型等足類動物和其他碎渣。

喉盤魚遊泳能力較弱,只能在礁石之間移動,一旦有機會接觸到大魚將會毫不猶豫地衝過去吸附到大魚身上,當脫離時此魚也並不是遊走,而是只能垂直的沉下去,此魚主要呈黃綠色至橙色,在和側面有深紅色或棕色是可變斑點和的藍色的線條,顏色非常的漂亮。

喉盤魚是一種專吃魚卵的裸鰓類動物,它們身體兩惻像觸手一樣的東西是它們的鰓,蝦虎魚和喉盤魚等魚類的卵都是它們喜愛的美食。因為每年只有一段時間魚卵資源豐富,它們將攝入的大量卵儲存在胃囊裡。因為肛門退化缺失,消化之後剩的少量殘渣也直接儲存在胃囊裡。而攝入蛋白質消化會產生含氮廢物,為了維持體內的氮平衡,它們仍然具有用來排洩的器官。

自然界已知喉盤魚種類有161種,其中有的喉盤魚具有超強腹部吸盤,吸附力可支撐其自身體重的300多倍。喉盤魚超強吸附能力的關鍵之處,不僅在於其身體與所吸附巖石或其它物體表面的高度適應,還在於這些剛毛所產生的摩擦力。

喉盤魚有吸盤,在海浪衝擊時能夠吸附在海藻或巖石上,這種由腹鰭形成的吸盤除了能固定身體外,還有保持水分的作用。喉盤魚能利用吸盤中的存留水分來溶解氧氣,以維持呼吸,直到下一次潮水的來臨。喉盤魚都長著長長的背鰭和臀鰭,頭部寬闊,光滑無鱗,體表有厚厚的一層黏液。

近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究學者表示,科學家受到世界上最粘的魚的啟發,發明出了一種超強黏合劑, 可應用在醫藥、工業、家庭等領域的粘合劑裝置研發中。這種黏合劑粘合力非常迅速,牢固、具有雙向性,而且還可防水。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深入8千米的海底,發現一種奇怪的魚
    而且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我們的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所以在海邊也能看到很多的人類在海裡遊泳,但是我們的人類只能在海洋表面上下200米最左右活動,因為再往下走,海水的壓強會讓我們受不了,需要藉助外力。所以我們人類對深海,是有著特別好奇的心理的。我們在想,那些深海生物是怎麼活下來的?最近科學家有了重大的發現。最深的海溝有多深?
  • 科學家深入8152米海底,發現了一種神秘的魚!
    各國的科學家曾統計出,深海蘊藏的能源足夠人類再生存幾億年,不得不說深海的密碼過於龐大,人類還需一點一點的發現,顯然神秘的海底世界不斷地吸引著人類的好奇心,現階段人類已知的海底最深處是深達11034米的馬裡亞納海溝,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出許多,令人們不禁感嘆,如此遙遠的海底世界究竟是怎樣的?那裡會有生物嗎?大海究竟有多深,人類在深海中都發現了什麼?
  • 清潔魚:別瞧不起我,給大魚「搓澡」也是需要智慧的!
    事實並非如此,在相關研究中,有人將切碎的清潔魚和清潔蝦來投餵客戶魚,客戶魚還是非常喜歡的。那麼兩者之間和平的服務關係又是如何維持的呢?這就要歸功於它們用於預防衝突的交流策略了。科學家們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發現,清潔魚在見到「客戶」時會展開尾鰭並上下擺動震顫,以這種特定的泳姿來靠近並接觸客戶魚的身體,而且清潔魚非常謹慎,這種舞蹈一般只針對客戶魚的身體,避開它們的嘴和鰓。
  • 這種行走海底的魚已滅絕
    生活在塔斯馬尼亞霍巴特附近的德文特河河口裡的粗體臂鉤躄魚已極度瀕危,而且受到海水變暖和汙染的威脅。5月,科學家宣布,它們的近親單翼合鰭躄魚已滅絕。  臂鉤躄魚生活在海底,魚鰭形似小手,動起來像腳。另外13種臂鉤躄魚可能還存在,雖然自2000年以來,有7種已經不見蹤跡。除了一種以外,其他的都屬於瀕危物種、極危物種,或者「數據不足」,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的信息確定它們的狀態。
  • 一種行走海底的魚已滅絕
    5月,科學家宣布,它們的近親單翼合鰭躄魚已滅絕。圖源:ALEX MUSTARD, MINDEN PICTURES撰文:DOUGLAS MAIN  現代歷史上第一次,一種海洋魚類被宣布滅絕:單翼合鰭躄魚(學名Sympterichthys unipennis,另有譯名「光滑手魚」)它們生活在淺水區的海底,長有刺鰭,前額上的突起宛若倒鉤。
  • 2020年,「行走海底的魚」滅絕!長相:類似半魚半獸生物
    2020年5月被宣布滅絕的,名叫「sympterichthys unipennis」,中文譯名為「光滑手魚」,所以也被大家時常說成「行走海底的魚」。其實簡單的來說,這種魚類與其他魚類不一樣就是可以「行走」,當然或許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走」,可能是用手鰭感觸海底的沙層。但無可置疑的是,它們長著像手一般的前鰭,所以長相看起來類似於「半魚半獸」的生物,也就是依靠海底沙石來提升自己前行的動力,所以就類似於在海底行走之中。
  • 2020年,「行走海底的魚」滅絕!長相:類似半魚半獸生物
    所以生物的滅絕再次給人類提醒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該魚是在2020年5月被宣布滅絕的,名叫「sympterichthys unipennis」,中文譯名為「光滑手魚」,所以也被大家時常說成「行走海底的魚」。這種魚有什麼特點?其實簡單的來說,這種魚類與其他魚類不一樣就是可以「行走」,當然或許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走」,可能是用手鰭感觸海底的沙層。
  • 被上帝偏愛的魚,敢把鯊魚當成它的坐騎!網友:這也太醜了吧
    很多人都喜歡出去旅遊,哪個季節哪裡好玩,心裡都是安排的滿滿當當。但是一出門難免要遭受路途上的勞累,但是有一種魚就不同了,它們既可以週遊世界各個海域,還不需要自己出力趕路。那就是鮣魚,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懶的魚。鮣魚又被稱為吸盤魚、懶漢魚、粘船魚,印頭魚。
  • 【科普】奇妙的深海生物~三腳架魚可海底行走
    一群科學家們沿著澳大利亞海岸線向珊瑚海行進,他們從4000米深的海底收集到1000多種海洋生物。紅色科芬魚頭上有個「釣竿」,能勾引獵物上鉤,這是此次在澳大利亞海域最深處找到的魚。三腳架魚:深海魚的代表三腳架魚用長長的魚鰭像踩高蹺似的在海底行走,屬於燈眼蜥魚科,它們的視力不好,這是家族的特徵。覓食的時候,它們會逆流而立,將長長的胸鰭向前延伸,以「感覺」前面漂流的獵物。科學家還在在保護區發現了一群海豬,這些小海豬在海底都是粉紅色的,用吸管一樣的腳在深海的泥裡移動,吸收裡面的微生物。
  • 《海底總動員》的明星魚——小丑魚,它們身上有哪些奧秘?
    自從動畫片《海底總動員》以來,每個小孩都認識小丑魚(海葵魚)。但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海水魚玩家,也常不知道這些小型珊瑚礁魚類的種類有多豐富!1960年,世界上最著名的魚類科學家之一J. L. B. Smith將小丑魚評為家族最難分類的珊瑚魚類之一。
  • 科學家揭開海底人魚之迷
    老普利尼是一位記述過「人魚」生物的自然科學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歷史》中寫到:「至于美人魚,也叫做尼厄麗德,這並非難以置信……她們是真實的,只不過身體粗糙,遍體有鱗,甚至像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鱗片。」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魚的1991年8月,美國兩名漁民發現人魚事件,報導如下:最近美國兩名職業捕鯊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十一條鯊魚,其中有一條虎鯊長18.3米,當漁民解剖這條虎鯊時,在它的腹內胃裡發現了一副異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像成年人的骨骼,但從骨盆開始卻是一條大魚的骨骼。當時漁民將之轉交警方,警方立即通知驗屍官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證實是一種半人半魚的生物。
  • 世界八大海底恐怖怪魚!膽小慎入!
    第一背鰭與一般魚不同,由5~6根獨立分離的鰭棘組成( 6根是黃鮟鱇,5 根是黑鮟鱇)。 鮟鱇魚為中型底棲魚類,平時潛伏海底,不善遊泳。這種鮟鱇全長只有10釐米。在深海中不大能遇到獵物,所以較自己大的食物都儘量吞下。銳利的牙齒是向內邊的,一旦捕到獵物,就不會讓它逃脫。
  • 海底10000米究竟有多「恐怖」?在8200米深海,魚還是魚嗎?
    海底10000米究竟有多「恐怖」?在8200米深海,魚還是魚嗎?大家還沒有見過,就連核潛艇能夠下潛的深度也只有600米,那麼在海底1萬米的世界,究竟有多麼恐怖?事實上,海洋越深,那麼它的壓強也就越大,如果人類處在幾千米的海底,瞬間就會將人類變成一張薄薄的紙片,因此海底1萬米根本就不能夠到達。
  • 漁民捕獲巨型狼魚 揭秘神奇物種狼魚(圖)
    正常情況下,狼魚可長到1.2米,但是白坂浩捕捉到的狼魚體長接近2米。這條狼魚加劇了日本漁民的擔憂,他們擔心福島核事故對當地魚類產生不良影響。  專家指出,它長相醜陋,又是肉食性動物,而且還有個暱稱叫做「大海怪」,它的體長可達2-2.5公尺,嘴裡有著尖利的獠牙和一雙有力的雙顎。  連結  狼魚是什麼?
  • 《海底總動員2》魚還是那些魚,海底世界畫面更美!
    《海底總動員2》6月17日超萌的小魚們回來啦,準備好一起探險了麼?▼▼《海底總動員2》的故事發生在第一部電影結束一年後,藍藻魚多莉(Dory)的回家本性促使她去尋找自己的父母查理(Charlie)和珍妮(Jenny),而小丑魚尼莫(Nemo)和他的父親馬林(Marlin)在發現她走了以後也追了去,由此展開了一場全新的海底冒險。
  • 為什麼倒立水母能「隔空蜇人」?
    倒立水母因棲息於海底時腹部朝上而得名,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生物一直是研究的主題。不過,直到現在,還沒有人弄清楚倒立水母的粘液是如何起作用的。進行這類研究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這些水母經常傷害遊泳者,哪怕隔得很遠。 「我們認為肯定與黏液中的某種物質有關,」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海洋生物學者Cheryl Ames說。
  • 廈門科技館海底樂園盛大開園 帶你探尋神秘海底世界
    5月25日,廈門科技館《魚樂圈》海底樂園盛大開園,展出超過150種、數量上萬隻國內罕見的珍稀海洋生物,他們來自釣魚島、夏威夷、西太平洋等世界各地海域。廈門市民有幸一睹五彩繽紛的海洋生物世界。如果說美人魚區是美出了新高度
  • 見過整天哭喪著臉的魚嗎?來見識全世界最傷心的魚
    水滴魚,又叫憂傷魚或軟隱棘杜父魚、波波魚。而且,它們還被稱為「全世界最傷心的魚」。它們被叫做全世界最傷心的魚,可不是因為它們是愛哭鬼哦,和它們的長相有關。因為它們總是扁著嘴,一副悶悶不樂的表情。它們有30多釐米長吶,而出生10天左右的小蝌蚪才1釐米長。
  • 廈門海底世界海底大閱兵 炮彈魚列陣(圖)
    閩南網9月29日訊 炮彈魚,顧名思義,因為長得像炮彈而得名。今年國慶期間,廈門海底世界特別策劃了一場海底生物趣味大閱兵,亮出了8種身懷絕技的炮彈魚:玻璃炮彈、黑肚炮彈、黃紋炮彈、龍鬚炮彈、魔鬼炮彈、泰坦炮彈、小丑炮彈和鴛鴦炮彈。
  • 人類受到動物啟發,發明了這麼多實在的東西
    科學家從大自然中獲取了許多靈感,成功產生了很多重要的發明創造。下面這些重要的發明創造,就是科學家通過研究動物的特性而受到啟發,發明出來的!科學家根據這個原理,就想到在人從空中落下時,只要增加一個向上的阻力,使人在落地時向上的阻力約等於人的重力,人就不會受傷了,,因此發明了降落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