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世界上有兩種錢最好賺,一種是「女人的錢」,一種是「孩子的錢」。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健康、智力、學習方方面面落後他人。
但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更優秀」、「給孩子最好的」,交了不少的「智商稅」。損失錢財不說,有的還可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
微量元素檢測,國家已經禁止
微量元素檢測曾經一度非常火,聲稱只要抽點指尖血,就可以測出孩子體內是否缺乏營養素,甚至一度在一些母嬰用品店都可以測。
但事實上,這樣的檢測並沒有必要。北京某三甲醫院兒科主任醫師2015年12月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臨床上抽血測微量元素只用於診斷某種疾病,一般是針對重度營養不良、過度偏食等症狀的孩子才需要,目的是發現微量元素的吸收代謝發生異常或蓄積中毒症,真正需要做這項檢查的孩子其實很少。而且檢測結果並不能作為臨床診斷的確切依據,只能是一個參考。如果家長盲目檢測,給孩子胡亂補充微量元素,很可能加重孩子身體負擔。
其實早在2013年10月,原國家衛計委網站就發布了《關於規範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的通知》,明確指出「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等。
關於孩子微量元素是否缺乏,不能簡單地憑檢測結果,更重要的是看孩子的臨床症狀、飲食情況以及病史等綜合考慮。
學步車,導致「O」型腿、「尖足」
學步車可謂是許多有寶寶的家庭必備品,很多人認為學步車可以幫助孩子更快的學會走路,但實際上,看似方便的學步車,不僅不能讓孩子儘快的學會走路,還會導致下肢畸形、足外翻等問題。
廈門市兒童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梁樹藝2018年5月在健康時報刊文中提醒,學步車會減少爬行時間,導致寶寶深度觸覺,本體感覺等缺失,可致感覺統合失調,多動等。而且發育過程中重心拉高太快,從坐位直接到站立位,對幼兒的膝踝挑戰很大,常常導致「O」型腿,足內翻或外翻。幼兒使用學步車時,常用「足蹬」這種反射動作,是不經大腦支配的隨意運動,不但對更快走路沒有任何提高作用,反而可能導致「尖足」。
歐洲曾調查了190名嬰兒,發現102名使用學步車的嬰兒爬行、直立行走的時間普遍比未使用學步車的嬰兒晚3~4周。因為學步車使嬰兒保持直立姿勢,使嬰兒難以把握走路的平衡和距離。
而且使用學步車的孩子,無法進行平衡訓練,平衡掌握得不好,只要離開學步車,很容易站不穩。
兒童醬油,含鈉量並不低
「兒童醬油」「寶寶醬油」,宣稱專為兒童研製,是健康低鹽調味品,從而倍受家長青睞。但實際上,很多兒童醬油產品鈉含量並不低。
江西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鄒時樸2020年8月14日在健康時報刊文中指出,有些兒童醬油乍一看,鈉數值比成人的低,但仔細看單位,按照同等醬油量算,兒童醬油的鈉含量可能比成人的還高。寶寶吃了這樣的醬油容易變成重口味,還會加重腎臟負擔。
世衛組織2012年的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一旦兒童過早過量攝入鹽分,可能會使他們一輩子擁有對鹽的偏好。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六個月大的嬰兒若頻繁食用添加鹽分的食品,他們會比不常攝入含鹽食物的同齡人更喜歡鹹味,在喜好測試中傾向於選擇含鹽量比一般食品多出55%的食物。
此外,有些醬油稱其富含胺基酸和微量元素,但與推薦量相比只是九牛一毛,遠不如給孩子吃些貝殼類海產品、蛋黃、堅果等富含鋅的天然食品。而且寶寶的食物完全不用醬油來調味,正常飲食中含有的鈉已經足夠滿足兒童的生理需求。
「睡訓」課程,即無用又危險
現在有一些打著讓孩子獨立和成長旗號的產品,深受父母喜愛。「睡訓」就是其中之一,所謂「睡訓」就是孩子的睡眠訓練,但是它本身沒什麼用,還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
2020年4月,有個新聞讓人非常痛心。
一位媽媽在某機構育兒群學習「寶寶睡眠訓練」,主要就是讓寶寶獨自趴睡,哭鬧也無需進行調整,美其名曰培養其「獨立能力」。這位媽媽按照「老師」的要求,開始讓3個月大的寶寶獨自趴睡。然而剛開始訓練時,寶寶就又哭又鬧。她將視頻發到學習群裡焦急地詢問要不要幫孩子翻身?群裡的媽媽們都「鼓勵」她,不用理會。
最終這位媽媽沒有理會原本大哭大鬧的寶寶,等她一小時後,準備給孩子餵奶時,才發現孩子臉色青紫,最終孩子不幸死亡。
隨後,該育兒機構在其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稱孩子直接死因並非趴睡。但是無論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的死亡,悲劇已經發生,而且趴睡對於寶寶來說確實存在風險。
趴睡早就被認定為嬰兒死亡的重要誘因,早在1994年,由於趴睡容易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美國兒科學會就發起了仰睡運動。
北京某三甲醫院兒科醫生2020年4月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嬰兒趴著睡可能增加窒息風險,不管是食道嘔吐物、哭鬧時的分泌物或者不太合適的枕頭,都有可能在寶寶趴睡的時候出現氣道梗阻甚至窒息。
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沒有錯
但稍不注意就交了「智商稅」
父母一定要擦亮眼睛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