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金晶通訊員王蕊黃淑娟趙瑞紅
28歲的小王(化名)16年前開始出現癲癇、頭暈等症狀,多年來就診,一直以「癲癇」治療,抗癲癇效果均不理想。最近,實在扛不住反覆頭痛及癲癇發作的他,找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教授。
盛教授詳細追問病史後了解到,小王的父親是常山當地有名的獵戶,常年捕蛇,為了讓小王強身健體,專門抓捕毒性較強的蘄蛇(五步蛇),當即就剖出蛇膽給兒子生吃。
「蛇膽是名貴藥材,營養價值很高。」小王說,當地有生吃蛇膽或是配白酒衝服的習慣,認為可以清熱解毒、明目、止咳化痰。在父親的「關愛」下,小王從7歲開始生吃了5年蛇膽。
憑藉多年的行醫經驗,盛吉芳教授腦中已形成初步診斷——極有可能是寄生蟲感染。隨後通過寄生蟲抗體檢測也證實了她的判斷:裂頭蚴抗體陽性,小王是「曼氏裂頭蚴感染」。
什麼是曼氏裂頭蚴?我們先來了解下它的成長史。
裂頭蚴的蟲卵期一般在水體中,到了嬰幼兒期(原尾蚴)主要居住於劍水蚤內,等到了青少年期(裂頭蚴),則主要居住於蛇、蛙體內,還可在鳥、豬等的體內,最後的成年期(成蟲)就主要居住於貓體內,也可在狗、虎、豹等動物體內。
其實,曼氏迭宮絛蟲(也就是成蟲)對人威脅不大,對人產生危害的主要是——裂頭蚴。
裂頭蚴是曼氏迭宮絛蟲的一個發育期,若不是進入人體,裂頭蚴就可以循環著傳宗接代,但裂頭蚴進入人體內,通常不能繼續成長發育,不成長也總要幹些事情,結果就在人體內四處流竄、四處破壞。
盛吉芳教授說,蛇類是寄生蟲最多的動物之一,因其喜食青蛙和老鼠,也是裂頭蚴常見的宿主。有研究者曾將田野的蛇解剖,慢慢剝下蛇皮,皮下就有白色的小蟲子像小雨點似的掉下來,肌肉和內臟中也有。
裂頭蚴的感染途徑有好幾種,包括吃了含有裂頭蚴的生或未熟的蛙、蛇、雞或豬肉等,敷了生蛙肉或生蛇肉,或者喝了含劍水蚤的生水。
「裂頭蚴在人體內走到哪,破壞到哪。需要注意的是,裂頭蚴一旦進入人腦,會在人腦中遊走,吸取腦細胞營養發育長大。」盛吉芳教授說,裂頭蚴不僅代謝的產物會對大腦帶來損害,更可怕的是隨著它不停遊走,大腦會被不可修復地破壞。尤其悲催的是,它可在大腦裡生長繁殖,成蟲死亡後,幼蟲可繼續繁衍生息。「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小王起初的病灶在左腦,後來複查發現右腦也出現了新發病灶。」
盛教授說,蟲子進入人腦,手術摘除本來是首選治療方法,但由於小王病程太長,並且蟲體寄生部位位於腦功能區,手術可能造成患者部分腦功能喪失。因此,綜合權衡下,口服藥物治療是適合小王的治療手段。
小王經過驅蟲治療,好轉出院,之後的多次隨訪未再發作癲癇。但因裂頭蚴已經造成小王腦組織不可逆性損傷,頭部隱痛可能會持續存在,令人遺憾。
眼下,大家一味追求野味,喜歡生食嘗鮮,盛吉芳教授提醒大家,一定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千萬不要用蛙肉、蛇肉、蛇皮貼敷皮膚、傷口,不要生食或半生食蛙、蛇、蝌蚪等動物,不要生吞蛇膽和飲用生水,避免禍從口入。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