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07-14 14:41 來源: 南方日報 編輯: 濤子
去年廣東省暴發登革熱疫情,全民噴藥滅蚊之後,今年廣深等地個別地方已經監測到蚊子出現中高度的抗藥性。蚊子出現抗藥性怎麼辦?今年登...
摘要:去年廣東省暴發登革熱疫情,全民噴藥滅蚊之後,今年廣深等地個別地方已經監測到蚊子出現中高度的抗藥性。蚊子出現抗藥性怎麼辦?今年登革熱防治形勢如何?市民哪些防蚊誤區要破解?近日,由南方日報《健康周刊》主辦、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防治登革熱廣東研討會在廣州召開,與會專家認為,防蚊比滅蚊更重要。
重複感染登革熱 重症風險高6倍
去年廣東暴發登革熱疫情,報告4萬多病例,死亡6例,至今讓仍市民「談蚊色變」。2015年截止6月5日,廣東已報告34例登革熱,31例是輸入性病例,其中廣州出現2例本地病例。省疾病控制專家分析,目前全球登革熱發展勢頭呈梯量級上升,今年巴西就有幾十萬病例,隨著暑期出遊旺季到來,廣東登革熱防治情況依舊不容樂觀。
廣東省疾病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何劍峰在研討會上介紹,登革熱有四個血清型,這四種類型之間的交叉免疫保護很少。也就是說,感染過I型的患者,還是有機會感染其他類型的登革熱。而重複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熱,重症機會要比感染單型高6倍。
根據南方醫科大學陳曉光教授的研究,登革熱還有隱性感染者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兩者之間的比例約為2.2:1。也就是說,廣東去年報告4萬多病例,還有將近10萬的隱性感染者(感染病毒未發病),今年如果重複感染不同類型登革熱,重症風險將大大增加。
對此,何劍峰透露,今年監測顯示,登革熱報告病例大部分還是I型,與去年相同。
中醫藥提前幹預 可減少重症
20多年來廣東登革熱很少出現死亡病例,去年出現6例死亡,以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居多。
何劍峰介紹,登革熱臨床方面有兩個重要指標,一是血小板下降,預示著體內臟器大出血;二是白細胞下降,這是病毒感染的反應。西醫能做的是搶救危重病人,給病人補充血小板。中醫可以提前幹預,用方劑或中成藥提前介入治療,減少重症患者的發生。
「在預防重症登革熱方面,中醫中藥有很大的優勢。」與會的國家膠類中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家顧建軍也指出,目前在登革熱防治上暫時沒有針對病原體的藥物,而現有的臨床資料顯示,一些含阿膠成分的中成藥在提升患者的血小板和血紅蛋白,改善貧血,提高機體免疫力,縮短康復時間等方面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秦玉峰在研討會上介紹,去年下半年,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贈送了一批覆方阿膠漿給治療中的登革熱患者服用,取得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清理積水防蚊 比滅蚊更重要
登革熱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切斷傳播媒介成為最有效的方式。在研討會上,多位專家還就登革熱的預防提出不少建議。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疾病控制中心主任醫師許銳恆指出,登革熱的暴發與城市規劃有關,人口密度太高、下水道沒設計好等都是導致疫情容易暴發的原因。許銳恆強調,其實「防蚊比滅蚊更重要」,很多老百姓其實是在家「養蚊子咬自己」。
何劍峰也舉例說,在市八醫院收治的登革熱病人中,很多家中養了萬年青、富貴竹、綠蘿等植物,如果不注意換水,很容易孳生蚊蟲。「其實在適合的水體中養魚就可以吃掉蚊子幼蟲,在花盆和花盆託裡放緩釋劑小藥包也可以達到同樣效果。」此外,相比使用各種化學製劑驅蚊,在家安裝窗紗和蚊帳,防蚊效果更好。
防控登革熱
認知誤區
■相關連結
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了一些在防治登革熱的認識誤區:
誤區1:一出現蚊子就上噴霧器噴灑藥物
廣東省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預防控制所副所長蔡松武指出,現在一提到滅蚊,就是滿大街的噴霧器,這是錯誤的做法。其實成蚊的壽命只有20天,不滅也自然會死。過度噴灑藥物不僅容易讓蚊子產生抗藥性,而且化學藥品對微生物生態系統的影響也值得關注。蔡松武建議,只有某個區域蚊媒密度特別高或出現登革熱病例時,才需要使用噴霧器上場。預防登革熱的重點不應該是滅蚊,而是清理積水,從源頭堵住蚊蟲孳生,「清理積水不能搞運動式,應該像環衛部門一樣,天天搞」。
誤區2:老城區比郊區乾淨,所以登革熱風險低
一般人認為,蚊子多是因為環境髒,下水道等地方必然是蚊子孳生的發源地。事實上未必。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何劍峰介紹,去年登革熱疫情爆發點很少發生在城鄉結合部的外來工聚集地,反而是高檔小區環境很乾淨的家庭內病例更多。這跟白紋伊蚊的習性有關,這也是登革熱一個最大的特性,伊蚊喜歡白天咬人,乾淨水體中更容易孳生繁殖,一個瓶蓋中有水存在就能繁殖出登革熱的傳播媒介。
誤區3:蚊子一旦出現抗藥性,登革熱就防不住了
今年初省疾控開展的登革熱傳播媒介白紋伊蚊抗藥性監測結果顯示,廣州、深圳、佛山等個別區域的白紋伊蚊確實存在著中度或高度抗藥性的現象。蚊子產生抗藥性,登革熱還怎麼預防?不少市民表示擔心。蔡松武解釋,抗藥性是蚊子接觸殺蟲劑後一個必然的過程。蚊子產生抗藥性也並不意味著人類就束手無措。首先,目前來講蚊子對大部分的藥物仍然敏感,其次,蚊子對某類藥物產生持續高度抗藥性後,停藥1-2年,抗藥性自然會下降。此外,蔡松武表示,滅蚊的藥物有很多種類,會根據監測結果在藥物使用上採取輪換、復配的方式提高對蚊媒的控制效果。
誤區4:純植物性防蚊產品更安全
防蚊哪種產品更好更安全,是很多市民糾結的問題。蔡松武介紹,避蚊胺和驅蚊酯類產品,歸屬農藥管理,有輕微毒性,按規定使用是安全的,防蚊效果長達數小時,也經過實驗室驗證。而國外一些防蚊產品,雖然號稱從植物中提取,安全性更高,但防蚊效果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