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汪帆
這是一對沿街乞討的奈良鹿母子,成年鹿用鼻子按開店鋪的自動門,點頭鞠躬向店家乞討食物,小鹿也跟著一起賣萌賣慘,然而母子雙雙被掃地出門……
飢餓難耐的奈良小鹿,被視作日本旅遊業極度蕭條的縮影。
8月21日,日本政府觀光局公布的7月訪日外國遊客人數僅為3800人,同比下降了99.9%。
為了拯救900萬人就業的旅遊業,日本政府於上月啟動了「Go To Travel」的國內旅遊刺激活動,投入1.35萬億日元(約合880億人民幣),為每個參與國內遊的遊客補貼一半旅費。
也許,奈良鹿很快又能吃上遊客投餵的鹿餅,但北海道大學和奈良鹿保護小組的最新研究卻發現,餓肚子不是壞事,許多奈良公園的鹿正重返山林,一點點恢復野性。
奈良鹿開始回歸山林
為了追蹤疫情對奈良鹿生存狀況的影響,研究人員跟蹤記錄了奈良公園附近1388頭鹿的生活習性。
1月,71.9%的鹿白天會出現在奈良公園,到了6月,卻只剩下了50.2%,也就是說,白天奈良公園鹿的數量減少了20%。
由於遊客銳減無人投喂,習慣飯來張口的奈良鹿突然餓起了肚子,一些鹿跑進城去覓食,更多鹿卻選擇放棄奈良公園,逃回山裡啃起了草。
「奈良鹿正接近野生狀態。」北海道大學立澤史郞教授說。
沒有遊客打擾,大部分奈良鹿甚至養成了午休的習慣。
在1月的調查中,只有19.3%的奈良鹿會午休,到了6月,卻增加到了59.1%。
午休的同時,奈良鹿也正在重新掌握一項失去的本能——反芻。
反芻,是很多草食性哺乳動物的必備技能,簡而言之,就是吃草時稍加咬啃即吞入瘤胃,休息時,再將這些未經充分咀嚼的食物返回口腔仔細咀嚼後,再行吞下。
反芻動物會在短時間內大量採食,縮短了在危險採食環境中的停留時間,而在安全環境中從容仔細地「再咀嚼」,又保證了消化效率,這是物競天擇下,食草動物進化出的生物本能。
反芻動物消化系統示意圖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奈良鹿並沒有掌握這項本能。
消化不良的鹿變少了
去過奈良的人都知道,那裡的鹿看上去彬彬有禮,其實挺痞的,一路追著遊客討鹿餅,如果遊客不給,它還會拱你屁股、啃你衣服、撞你肚子……
過去奈良遊客實在太多,以至於一些奈良鹿暴飲暴食,吃到實在吃不動了,鹿餅就像供品一樣堆在面前…...
久而久之,一些奈良鹿也面臨著消化不良的危險。
「特別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例如東大寺,經常發現過量食用鹿餅而引起的腹瀉。」奈良鹿保護協會秘書長蘆村佳孝表示。
鹿的主食是草和堅果,而鹿餅的原料是麵粉和米糠,鹿餅能提供營養,但吃太多就有副作用,「作為一定的零食沒有問題,但不能過量。」蘆村佳孝說。
疫情期間,吃不到鹿餅的奈良鹿終於開始吃草,奈良街道上的鹿多了,而且活動範圍很大,像是出來覓食。
它們不僅無視交通,還啃光了馬路邊、花壇中、甚至居民種的所有花草。一位居民表示,自己辛辛苦苦種的三色堇,全部都被鹿吃掉了……
76歲的高木俊治在奈良公園附近生活了40年,他說自己最近注意到了鹿群的變化。
過去幾年,由於過量餵食,導致許多鹿出現腹瀉,可是自3月以來,鹿的糞便恢復了正常的黑豆形狀,臭味也減弱了,這意味著它們的身體正在恢復健康。
依賴人類對野生動物不利
奈良鹿的變化,也許能為人們帶來一些反思。
立澤史郞就認為,如果動物過於依賴人類,將變成抵抗力較弱且容易感染傳染病的群體。
上海野生動物園就有類似案例,由於長期生活在人工飼養環境中,不少青蛙、蟾蜍、蛇、烏龜等動物的生存技巧大幅退化,居然不會自己尋找合適的環境冬眠。
每到冬天,上海野生動物園的鱷魚池中,大部分鱷魚都知道要在池岸邊的近水處打造一處巢穴冬眠,但一部分鱷魚卻讓飼養員頭疼,哪怕凍到不敢露出水面,它們依然不知道要去挖洞,或者挖了洞,卻找不到洞穴入口。
為了讓這些鱷魚安全過冬,飼養員只得來一番填鴨式的餵養,等它們積存了足夠的脂肪和營養,再將它們「五花大綁」地送回暖房過冬。
還有那些在野生環境中快速奔跑跳躍的動物,例如虎、狼、斑馬等,被送進動物園圈養後,會因為生存方式改變而患上各種各樣的疾病,諸如腸胃消化道疾病、器官囊腫、甚至癌症等。
在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熊貓到了發情期卻不知如何交配,還需要藉助飼養員的幫助。
用進廢退,久而久之,長期接觸人類的動物喪失了野外生存的本能。
立澤史郞教授說,疫情期間,更重要的是給奈良鹿足夠的時間進行自然餵養,在無人打擾的休息過程中,鹿有了更多時間反芻,營養可能得到改善,可以誕生更多健康的鹿寶寶。
一旦疫情結束,遊客返回,奈良鹿是否有可能再次回到「非野生狀態」?
立澤史郎認為,奈良鹿極有可能原樣返回,但經此疫情,人們或許可以反思,如何不過多打擾野生動物,以及保護它們賴以進食和繁衍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