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一座因河而生的小城,大渡河流經其7個鄉(鎮)。大渡河為丹巴提供著豐富的資源,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卻被不少人當作天然垃圾場。2017年,我州開展環保問題自查,責令相關部門在2018年內,徹底整改該縣沿大渡河居民向河內傾倒垃圾、直排汙水的問題。一年多來,丹巴縣以實施「城鄉提升戰略」和落實「河長制」為引領,大力整改環境問題,大渡河自然環境明顯改善,全縣幹部群眾的環保意識大幅提升。
困局
多重因素交織 「母親河」淪為垃圾場
「大家都往大渡河扔垃圾、排汙水,河裡是垃圾成堆、臭氣燻天,只有漲水才能清理一下。」說起過去大渡的衛生狀況,丹巴縣章谷鎮黨委書記格桑悅希滿臉尷尬。
章谷鎮,丹巴縣城所在地,眾多房屋沿河而建,常住人口將近三萬,日產垃圾60噸左右。格桑悅希介紹,以往,該縣並無汙水處理設備,汙水都是直排入河,加之黨委政府對環保工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宣傳不廣、監管薄弱,群眾習慣往河內丟棄垃圾。久而久之,當地形成了「往河裡丟垃圾天經地義」的風氣。格桑悅希這一說法得到了該縣城環衛公司負責人劉洪明的印證,他說,「以前我們打掃衛生就像打遊擊戰。有幾次我正清理河道,從天而降的垃圾袋就砸在面前。」章谷鎮三叉河社區居民扎西的房屋緊臨大渡河,他坦言,「以前都是打開窗子就把垃圾丟下去了,好多人都這麼幹。」
垃圾入河,影響惡劣。三叉河社區居民擁珍回憶往事苦不堪言。她說,「窗戶打開就看到垃圾,臭味躲都躲不掉。不只外來的遊客受不了,我自己都不想呆在家裡。」
破局
空前力度整改 大渡河重現「俏臉龐」
守住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2017年以來,丹巴縣多措並舉,決心突破大渡河丹巴段面臨的衛生困局。
規範處理生活汙水。丹巴縣城區汙水處理廠於2016年底建成,但因配套資源不足未能良好運行,2017年3月,被列為省環保督察組責令整改,並於9月恢復正常運行。這使丹巴縣城70%以上區域的生活汙水實現了規範處理。目前,該廠正在延伸汙水收集管網,其覆蓋面將有望在今年提高10%。
保障街道衛生。丹巴風大,街面上的垃圾常被吹入河內。縣政府撥付專項資金,委託環衛公司統一維護街面和河岸衛生,成倍提高垃圾桶排放密度和垃圾轉運頻率。同時,將城區衛生區域維護責任劃分到各社區、單位,並納入目標考核,收取保證金。章谷鎮創新舉辦「最美社區、最差社區評比」,獎懲結合,推動環境改善。三叉河社區黨支部書記沈前剛介紹,該社區全體幹部和「網格員」都有各自負責的區域,每周五都要開展聯合巡察,清理衛生死角,宣傳工作早已實現群覆蓋。他還透露,去年他和村主任唐曉紅都因衛生工作各被扣了400元保證金。
規範處理建渣。該縣住建局從源頭管控入手,在開具施工許可時就與施工方籤訂規範處理建渣責任書,並聯合相關部門堅決鐵腕執法。一年來,該縣已有多家違規傾倒建渣的施工單位被依法處理,這也讓建渣入河的情況得到了全面遏制。另外,該縣正建設建渣集中填埋場,以從根本上規範建渣處理。
規範處理農村汙水、垃圾。一是積極引導群眾修建糞坑,將生活汙水轉變為有機肥料;二是為各村建設標準化生活垃圾收集站,配備垃圾轉運車輛;三是廣泛豎立禁止垃圾入河的警示牌,並開展機動巡察,深入開展宣傳。
全面落實「河長制」。共設立縣級河(段)長13名、鄉級河段長52名、村級河段長163名。各級河長嚴格履職,先後安裝河長公示牌53個,實現河長巡河全覆蓋,清理河道垃圾9300多噸,與相關企業就河道保護協商十餘次。
日前,記者實地走訪大渡河丹巴縣城沿岸。放眼看去,河面並無漂浮垃圾,河道兩旁的排汙管均完全與汙水處理廠聯通,河灘上有隻少許細碎垃圾,但無異味。丹巴縣「河長制」辦公室負責人劉雙喜向記者感嘆,「現在的大渡河,風吹起來綠波蕩漾!」
開局
環保深入人心 丹巴城鄉更美
興丹菜市場是丹巴縣城最大的菜市。因為緊鄰大渡河,以往市場裡的不少商販會將垃圾直接倒入河中。記者在該市場隨機採訪了7名商販,大家表示,都認識到了往河裡倒垃圾的危害,不會再幹以前那樣的傻事。三岔河社區居民李大嬸曾因向河內倒垃圾被社區工作人員多次勸阻。現在,她看到街上的垃圾都會主動清理。劉洪明透露,因為市民自覺愛護衛生,縣城環衛工人的工作量比以前少了五分之三。
「以前我們對環保工作確實不夠重視,從幹部到群眾,都睜隻眼閉隻眼。現在,我們都曉得破壞環境就是破壞家園、危害子孫。丹巴『人美、景美、衛生差』的歷史就要結束了,我們聖潔甘孜也會更加聖潔。但環保工作主導在政府、主體是群眾,只有政府拿出好舉措,群眾養成好習慣,才能實現標本兼治。所以,我們肩上的擔子任重道遠!」採訪中,周強華道出了甘孜環保工作的前景和關鍵。甘孜日報
原標題:水清岸綠景更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