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孫駿 通訊員 楊璞)很多市民還在朋友圈曬深秋美景的時候,卻不禁發現,這個周六(11月7日)已經是立冬節氣了。「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飲食保健也很重要。在民間,有兩句膾炙人口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季養生保健的重要性。
對於很多老南京而言,秋末冬初的時候煲湯養生是少不了的,特別是頗具南京特色的蘿蔔絲蛋湯,堪稱養生湯品的典範之作,關鍵價格不貴,製作簡單,美味實惠!
那麼,這道湯品到底有哪些食療養生功效呢?
蘿蔔絲蛋湯,下氣消谷、滋陰潤燥、補充多種營養
蘿蔔被稱為「平民人參」,民諺有「立冬蘿蔔賽參湯,不勞郎中開藥方」「冬吃蘿蔔夏吃薑」之說。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孫剛介紹,蘿蔔生吃與熟吃功效不同。立冬以後吃蘿蔔熟吃更適合。比如《本草綱目》中記載蘿蔔「生食升氣,熟食降氣。」《本草經疏》記載蘿蔔「下氣消谷,去痰癖,肥健人,及溫中補不足,寬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導者,煮熟之用也。」
中醫認為雞蛋有滋陰潤燥,養血之功效。雞蛋黃中的卵磷脂和卵黃素等對神經系統和身體發育有益處。卵磷脂被人體消化後,可釋放出膽鹼,膽鹼可改善各年齡段人的記憶力。雞蛋黃中含有兩種抗氧化劑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它們對眼睛具有保護作用。此外,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雞蛋中含有能夠緩解抑鬱症的營養成分。
蘿蔔絲蛋湯的主料主要為白蘿蔔250克、雞蛋 150克。輔料為大蔥10克、 大蒜5克、澱粉 (豌豆)5克。調料:香油10克、植物油15克、鹽3克。烹製方法也很簡單,先將蘿蔔洗淨,切成絲。蔥洗淨切成絲。大蒜拍碎,切成蓉,炒鍋置火上,加油燒熱,加蒜蓉爆香,倒入蘿蔔絲略炒。加水煮沸5分鐘後,用水澱粉勾薄芡,淋入蛋液,加入鹽、香油等,撒上蔥末即成。
【延伸閱讀】立冬養生防「五寒」
立冬過後,寒風一天比一天凜冽。驟變的天氣讓不少人感到不適,稍不注意就可能得病。專家提醒,立冬之後,特別要防「五寒」。
防頸寒,戴圍巾穿立領裝
秋冬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孔曉海表示,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風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穿立領裝是個好辦法,不但能擋住寒風,給脖子保暖,還能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高血壓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處。另外,一條得體的圍巾、絲巾或者披肩,也能幫助保暖。
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立冬之後「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老人的大麻煩。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楊明說,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用冷水洗鼻子時,順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助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症狀。有的鼻炎患者也可以在秋冬季節嘗試中醫膏方對證調理。
防肺寒,喝熱粥散寒
流鼻涕、咳嗽、頭痛……風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毛病。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肺病科(呼吸內科)主任李芳指出,症狀較輕的,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經驗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錯。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溫服後上床蓋被,微熱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2天。
防腰寒,雙手搓腰暖腎陽
雙手搓腰有助於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腰部為「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後腰是腎臟所在位置。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腎病科主任徐梅昌提醒,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具體的做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對於部分腎虛人群可以嘗試中醫膏方調理。
防腳寒,常做足浴暖洋洋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科王東旭主任中醫師介紹,足浴跟熱水洗腳不一樣。足浴要注意三點。第一是溫度,水溫最好40℃左右,水淹沒踝關節處。第二是時間,每次浸泡20—30分鐘,不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最後要注意的是,以上三點做完之後最好在半小時內就寢,保證足浴效果。另外,足浴不宜在飯後立即進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溫不宜太高。凡燒傷、膿皰瘡、水痘、麻疹、足部皮膚皸裂者及足部外傷者均不宜足浴。足浴後立即擦乾雙腳,注意足部保暖。足浴過程中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並及時就診。如果一到秋冬就明顯比一般人怕冷的陽虛人群可以嘗試中醫膏方對證調理。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