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生活中,燒飯做家務時不慎刺破手指是常有的事。
但家住浙江台州的趙大伯(化名)做夢都不會想到,幾個月前一不小心刺破手後,卻意外招來惡疾:
看著手臂一個接一個冒出10多個「瘤子」,且多家醫院難以明確 ,這讓他提心弔膽,惡夢連連,「一個瘤就夠人受的,這麼多嚇都把人嚇死!」
不小心刺破手指
手臂竟長滿了十多個「瘤子」
趙大伯(化名)平時在家務農,種果樹。
兩個月前,年近60歲的他和往常一樣去打理果樹,突然覺得右手食指一陣疼痛,細看,原來手指被扎進去一根小刺。
「小刺大概1公分左右,我當時把它拔掉了。」趙大伯覺得沒什麼稀奇,幹農活免不了破皮,既沒出血,又無其他明顯不適,便沒有去醫院就診消毒。
沒想到過了幾天,一種奇怪、恐怖的病症出現了:
他無意中發現自己右上臂靠近肩膀處皮膚鼓出一個腫塊,不痛不癢,但後面逐漸變大,變多.....
「會不會是腫瘤啊,趕快去醫院,越早越好啊!」在家人擔心的討論中,慌張的趙大伯連忙到當地醫院就診。
醫生給趙大伯切取了腫塊一部分進行了病理活檢,診斷是「肉芽腫型炎」,讓趙大伯抗炎治療了一段時間。
可他右上臂「瘤子」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愈發嚴重,如雨後春筍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一個個「瘤子「從右上臂逐漸蔓延到右前臂甚至是到了右手指尖。
這些 「瘤子」大如核桃,小的也有蠶豆大小,密密麻麻凸出在趙大伯右臂上,共有10多個。有的腫塊還破潰滲出,面目猙獰,看起來讓人毛骨悚然。
因懷疑是否血管方面疾病可能,最後趙大伯被送至浙江省某三甲醫院血管外科就診。
真兇找到了
這種情況極易漏診
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來集富、皮膚科副主任醫師樊一斌等專家會診認為:
趙大伯之前有「小刺」的一個外傷史,且在短期內出現了密密麻麻的皮膚腫塊,個別的腫塊還出現了滲液,考慮可能是皮膚感染所致,且很可能是比較少見的真菌感染。
趙大伯轉入皮膚科後,醫生們立即針對性完善了一系列真菌細菌的塗片和培養等檢查。
在院檢驗中心細菌室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揪出了讓趙大伯長了這麼多「瘤子」的真兇——申克孢子菌。
正是這種詭異的真菌,通過2個月前「小刺」的傷口見縫插針,狡猾地避開了皮膚屏障侵入體內,經過大肆繁衍且定植後,產生了炎症性的肉芽腫——也就是一個接著一個冒出來的「瘤子」。
據介紹,限於檢測條件與技術水平,申克孢子菌檢出率不高,很容易漏診誤診。像趙大伯這樣東奔西走後,才得以確診對症治療的並非個別。
找到導致患者一串「瘤子」真兇,治療方案就比較明確簡單了,醫生們給患者進行抗真菌治療。
近日,趙大伯出院前,右上臂的「瘤子」已經開始慢慢癟下去了一些。
醫生表示,申克孢子菌這種深在的真菌感染,治療周期往往比較長,可能需要數月的抗真菌治療才能有穩定的效果。
元旦遊玩出行
有外傷請及時這麼做
樊一斌介紹,申克孢子菌是一種真菌,廣泛的分布於自然界,在土壤,腐木及植物表面都有存在,有時可以通過外傷的皮膚或者黏膜使我們感染,引起皮膚、皮下發生慢性結節性或潰瘍性的孢子絲菌病。
嚴重的甚至可能通過血流播散,引起全身的皮膚瀰漫性的結節、膿腫,或是侵犯肺、胃腸道、骨骼或者神經等,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
醫生提醒:外出勞作或遊玩(如元旦假期外出遊玩)出現外傷時,應及時進行消毒清創,或去醫院就診。條件不足的可以使用聚維酮碘或者百多邦等外塗,避免進一步的皮膚感染,以免遭遇像趙大伯這樣的痛苦。
來源:台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