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山體滑坡#
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中,邊坡穩定與否也很重要,今天我們就根據教材來一起學習一下影響邊坡穩定的因素及如何解決相關問題吧。
影響邊坡的穩定因素
內在因素:組成邊坡巖土體的性質,地質構造,巖體結構,地應力等,起主要控制作用。外在因素: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地震,風化作用,人工挖掘,爆破及工程荷載等。我們重點需要學習以下四個因素:地貌條件深切峽谷地區和陡峭的岸坡是容易發生邊坡變形和破壞的地形條件。邊坡容易鬆動破裂,蠕動,崩塌,滑坡等坡度越陡,頗高越大,對邊坡穩定越不利,崩塌現象均發生在坡度大於60度的斜坡上。地層巖性,此部分內容較多,以表格說明。

地質構造和巖體構造地質構造因素包括褶皺,斷裂,區域新構造運動及地應力等是影響邊坡的主要因素。褶皺、斷裂發育地區,常是巖層傾角大,甚至陡立,斷層、節理縱橫切割,構成巖體中的切割面和滑動面, 形成有利於崩塌、滑動的條件,並直接控制著邊坡破壞的形成和規模。大斷裂帶修築鐵路路線,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地下水是影響邊坡穩定最重要、最活躍的外在因素【2009/2011/2012/2016】許多滑坡、崩塌均發生在降雨之後,原因在於降水滲入巖土體後,產生不良影響所致。(比如上次大暴雨,重慶武隆區發生較大泥石流)地下水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下水會使巖石軟化或溶蝕,導致上覆巖體塌陷,進而發生崩塌或滑坡;地下水產生靜水壓力或動水壓力,促使巖體下滑或崩倒;地下水增加了巖體重量,可使下滑力增大;在寒冷地區,滲入裂隙中的水結冰,產生膨脹壓力、促使巖體破壞傾倒;地下水產生浮託力,使巖體有效重量減輕,穩定性下降。

不穩定邊坡的防治措施
措施:防止地表水向巖體中滲透與排除不穩定巖體中的地下水,削斜坡,上部減重,修建支擋建築,錨固。具體如下:
防滲排水整治滑坡,在滑坡體外圍設置截水溝槽,大的滑坡體應在其上布置一些排水溝;整治坡面,防止積水坑窪,利於降水排走;採用地下排水廊道,利用它可截住滲透的水流或將滑坡體中的積水排出滑坡體以外;採用鑽孔排水,利用若干個垂直鑽孔,打穿滑坡體下部的不透水層,將滑坡體中的水流到其下伏的另一個透水性較強的巖層中去。削坡將陡傾邊坡上部的巖體挖除,一部分使邊坡變緩,同時也可使滑體重量減輕,以達到穩定的目的;削減下來的土石,可填在坡腳,起反壓作用,更有利於穩定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滑動面的位置,否則不僅效果不顯著,甚至更會促使巖體不穩。支擋建築在不穩定巖體的下部修建擋牆或支撐牆(或墩);材料用混凝土、鋼筋混凝土或砌石;支擋建築物的基礎要砌置在滑動面以下;在擋牆後增加排水措施,效果更好。

錨固措施提高巖體抗滑(或抗傾倒)能力:錨杆(或錨索)和混凝土錨固樁;採用混凝土護面、灌漿及改善滑動帶土石的力學性質等措施。加固巖體邊坡和不穩定巖塊:使用預應力錨索或錨杆,作用如下:先在不穩定巖體上布置若干鑽孔,鑽至滑動面以下的堅固穩定的巖層中,然後在孔中放入錨索或錨杆,將下端固定,上端拉緊。上端一般用混凝土墩、混凝土梁或配合以擋牆將其固定。錨固樁(或稱抗滑樁)適用於淺層或中厚層的滑坡體。是在滑坡體的中、下部開挖豎井或大口徑鑽孔,然後澆灌鋼筋混凝土而成。錨固樁一般垂直於滑動方向布置一排或兩排,樁徑通常1~3m,深度一般要求滑動面以下,樁長佔全樁長的 1/4~1/3。

今天的學習內容分享到這裡,準備考試的小夥伴一定要好好學習和複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