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七星巖景區後,從閬風巖到石室巖,必須經過一座名為「七星橋」的水泥拱橋。大家可別小看了這座橋,它歷經風雨聳立了整整80年。七星橋建好之後,結束了從閬風巖到玉屏巖、石室巖遊覽必須乘船的歷史,也見證了七星巖景區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
古時前往玉屏巖要坐船
據廣東省旅遊專業特級教師、肇慶文史專家談雅倫介紹,七星巖景區的開發最早始於唐代,「當時只開發了摩崖石刻相對集中的石室巖,那個時候的景區不叫七星巖,而是先後稱作圓屋山、嵩臺山、定巖景區。」唐開元十五年(727年),唐代著名文章家、書法家李邕遊肇慶嵩臺山,在石室巖刻下摩崖石刻《端州石室記》。
根據《端州石室記》記載,唐代的石室巖位於西江之畔,人們要想遊覽石室巖,必須從西江上乘船前來。談雅倫第一次看到《端州石室記》的記載也覺得奇怪,「西江距離七星巖景區至少有幾公裡,唐代的石室巖怎麼會在西江邊呢?」通過查閱史料後他發現,唐代之前的西江流經肇慶城區時一直有兩條河道,「一條是現在的河道,另外一條在三榕峽附近的江面拐了一個彎,沿北嶺山一路向西,流過七星巖的石室巖等山峰。」
到了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任端州知州,「他為了治理端州水患,開墾良田,封堵了三榕峽附近江面的入口,使現在的七星湖一帶變成瀝湖。」
明代萬曆初年,王泮任肇慶知府,開始開發肇慶石室巖等七座山峰的20景,「此時石室巖等七峰開始被稱為七星巖,並一直沿用至今。」王泮雖然開發了七星巖景區,但是由於玉屏巖、石室巖等山峰依然被瀝湖隔斷,「遊人前往玉屏巖、石室巖等景點依然要乘坐小船,還是不便。」
七星橋建好30多年時差點被毀
民國24年(1935年),民國肇慶政府成立了七星巖公園籌備委員會,「還專門修了一條從天寧北路兒童公園直達巖前村的公路,在半途處修建了一座七星巖牌坊。」這條從市區直達七星巖公園的道路延伸到巖前村後被瀝湖隔斷,「民國政府修建了一座名為聚星橋的木橋,在閬風巖與玉屏巖之間修建了七星橋。」
七星橋是鋼筋水泥結構的拱橋,它在七星巖景區安然無恙地度過30多年後差點被毀。「文革」時期,「由於七星橋欄杆上裝飾著國民黨黨徽的十二角星,造反派砸毀了這些十二角星還不罷休,準備砸毀橋體,但是被制止,七星橋才得以倖存下來。」
上世紀60年代,肇慶行署為了提升七星巖景區的檔次,拆除了聚星橋的木橋,修建了一座水泥橋,「將七星橋欄杆上的裝飾都改成了寓意七星的七角星,一直沿用至今。」談雅倫說。
來源肇慶都市報,記者李文華
長按識別加關注:肇慶市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