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的犀牛們——黑犀牛西非亞種滅絕,發舊文紀念。

2021-01-08 央視網科教

    今天的消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表示,黑犀牛西部亞種Diceros bicornis longipes已於11月10日野外滅絕。這已經不近幾十年來犀牛家族唯一的訃告了。

    1999年那個炎熱的夏天,先鋒戲劇夫妻檔孟京輝、廖一梅聯手打造的小劇場話劇《戀愛的犀牛》登上舞臺,一舉成為先鋒戲劇史上最賣座的作品,被無數文藝青年奉為「愛情聖經」。這是一部關於男主人公犀牛飼養員「馬路」和女主人公「明明」的故事,故事的主題是殘酷、不堪一擊又無條件的愛情。戲裡除了男女主人公,分量最重的角色莫過於那頭名叫「圖拉」的雄性黑犀牛。


    當《戀愛的犀牛》賺取一撥又一撥文藝青年的唏噓時候,我們不妨把眼光投向那被作為符號的犀牛,畢竟,犀牛也是需要戀愛的。


世界上的犀牛有五種



馬路:有的犀牛生活在乾燥而開闊的草原地帶,有的犀牛則喜歡棲息在濃密的森林中,他們吃的食物也不同,有的喜歡吃草,有的喜歡吃樹葉,有的草和樹葉都吃。犀牛的名字來源於希臘文,是熱帶動物。世界上的犀牛有五種:黑犀牛、白犀牛、蘇門答臘犀、印度犀和爪哇犀,已經基本滅絕了。像圖拉就是生活在非洲草原的那種。
明明:圖拉是誰?


馬路:一隻非洲黑犀牛。



馬路說的沒錯,犀牛這個詞的英文Rhinoceros來自於希臘語,rhino是鼻子的意思,而ceros則來自於kera,意為角。的確,犀牛就是以它的鼻子上的角聞名於世的。雖然叫做牛,犀牛與馬卻是近親,都屬於奇蹄目動物。


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白犀很冤枉,名字以訛傳訛被錯叫了幾百年。當英國人在南非第一次看到這種龐大的動物時,他們問這是什麼動物,當地人用南非荷蘭語回答說「weit」犀牛,英國人聽成了white,於是灰不拉嘰的這種動物變成了「白犀牛」。Weit在南非荷蘭語中是「寬闊」,意指「白」犀牛的闊嘴。


    白犀是陸地個頭上僅次於非洲象和亞洲象的動物。成年雄性白犀體長可達4米以上,肩高可超過1.8米,有記錄最重的一頭體重達到了4500千克。白犀無論雄雌都有前大後小兩隻角,前面的角最長能有1.5米,是哺乳動物中最拉風的裝飾之一。它們分布在非洲的稀樹草原上,以短草為食,所以白犀生者寬闊而平齊的嘴唇。

 

黑犀Diceros bicornis



    黑犀也並不黑,可能有時候身上深色的泥漿會讓它們看起來有些暗淡,其實它們的膚色也是從棕黃到淡灰色的。黑犀這個名字也僅僅是人們為了與被叫錯名字的白犀相區分而已。


    黑犀個頭比白犀小些,成年黑犀體長3.3-3.6米,肩高1.4-1.6米,體重800-1400千克。它們也都有兩隻角,比白犀的小些而已。黑犀分布在非洲中南部比較溼潤的地區,與吃草的白犀不同,它們的菜單主要包括灌木和低矮樹木的樹葉,因此黑犀的上唇特別發展成了一個適於抓握的突起,起到了象鼻子的作用。這個性感的嘴唇也是黑犀區別白犀最顯著的特徵。黑犀體細胞有84條染色體,而不是其他犀牛的82條,這也讓它成為染色體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

 

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印度犀也叫大獨角犀。說它大,那是沒的說,成年雄性印度犀的體量跟白犀有一拼,體長也能接近4米,體重接近3000千克。而叫它獨角犀,是因為它們只有一隻角,而且比較小,一般只有20多釐米長。


    印度犀不只居住在印度,歷史上它曾經廣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森林裡,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中國都曾經有過它們的足跡。如今,這種巨物只在印度和尼泊爾還有分布。印度犀最大的特徵是它們多疣的粗糙皮膚,讓這些傢伙看上去仿佛穿著打了鉚釘的鎧甲,事實上也的確有人把犀牛皮做為鎧甲的材料。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尊巨大的唐代犀牛石雕,正是一頭印度犀。

 

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爪哇犀是印度犀的近親,又被叫做小獨角犀。成年爪哇犀身長3米左右,肩高大約1.6米,體重1000千克上下。之所以用了這麼多模糊的數據,是因為現存的爪哇犀已經少之又少,人們缺乏足夠的數據。除了比印度犀小一點兒,人們很難從外形上區分這兩種犀牛。不過雌性的爪哇犀幾乎是沒有角的,這與印度犀不同。


    還好,爪哇犀與印度犀的分布範圍並不太重疊,它們生活在中南半島和印尼群島中的熱帶雨林中,現在只有爪哇島和越南的少數地方還有可能見到野生爪哇犀。

 

蘇門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蘇門犀是現存犀牛中的異類,因為它們體毛濃密,因而又被成為毛犀。其他四種犀牛僅僅在尾巴稍和耳朵稍上有稀疏的毛髮,而蘇門犀則遍體生毛。它們的個頭也是現存犀牛中最小的,最大的體重不超過1000千克,肩高只有1.3米左右。與非洲犀牛一樣,蘇門犀也有兩隻角,而且與黑犀一樣,它們也有「性感」的上唇。

    野生蘇門犀目前只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的高海拔雨林中生活。


公共廁所——犀牛的BBS




大仙:鼻子的好壞不在於它的外觀,在於它的功能。


馬路:對呀!人們對於眼睛和耳朵都有統一的檢驗標準,沒有過到這個標準,就會被視為某種殘疾,影響你的工作、升學,甚至人生態度。關於這個有許多帶有歧視的色彩的形容詞——眼瞎、耳聾、色盲,而對鼻子卻完全沒有要求。鼻塞,這僅僅被作為一種感冒的症狀,幾粒康泰克就可以解決問題。一個稱職的優秀的鼻子,從來無人理睬。


大仙:馬路的他養的犀牛一樣,眼睛不好,不過鼻子特靈。


    對於龐大的犀牛,擁有一雙慧眼實在是一種浪費。其實視覺,對於大多數動物,並不是一種獲取信息最有效的手段。在草原或者森林中,開闊的視野是一種奢望,不太會轉彎的光線攜帶信息傳播的距離相當有限。縱觀動物界,只有那些以獵殺別人為業的殺手和它們的獵物才擁有出色的視覺,因為光是傳播速度最快的信息媒介。而對於犀牛來說,它們是吃齋的善人,巨大的體型又意味著極少有殺手能威脅到它們的安全。所以無一例外的,犀牛都生著一雙與它們的體型極不相稱的小眼睛。雖然眼神兒不好,不代表犀牛是個混混沌沌的蠢物。


    不管是尋找食物和水源還是社交,犀牛主要仰仗它們的嗅覺。犀牛本質上是一種孤獨的動物,除了母親和年幼的子女,犀牛多數時候是獨居的,但這也並不代表犀牛沒有社交。正像古羅馬人把公共浴室作為重要的社交場所一樣,犀牛們把公共廁所發展成了大家交流信息的平臺。根據觀察,犀牛傾向於把糞便集中排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動物學家A Laurie更是精確觀察過,她發現88%的情況下,犀牛會把糞便直接排在已有的糞堆上,只有13%的糞便分布在糞堆10米半徑以外的地方。非洲兩種犀牛和印度犀更會在排便結束後用後腿踢散糞堆,讓氣味更多的散發出來。通過糞便的氣味,犀牛可以了解鄰居的數量、性別、年齡、身體狀況。由於溼熱擁擠的雨林不利於氣味的散播,爪哇犀和蘇門犀並不會踢開糞堆,反而是直接把糞尿排在水中或者公共泥塘裡,讓這些地方成為他們的公告板。


    排尿對犀牛則更具有一種儀式化的意味。它們會直接痛痛快快的把尿排在地上,這多半僅僅是解決內急。另一些時候,它們會把尿急促的噴到背後3、4米的地方。如果一隻雌性印度犀在噴尿,這說明它正在發情期,而一隻雄性白犀這麼做則意味著它在標定領地的邊界。


當男犀牛遇到女犀牛



黑子:你肯定給她定詩了!


牙刷:肯定給她寫了!


大仙:肯定是這樣寫的......


眾人:我是強壯的黑犀牛,
   我的皮有一寸厚,
   最喜歡的地方是爛泥塘,
   我那玩意有一尺長。

   我是性感的母犀牛,
   我的角用來做春藥,
   遠近聞名的大波妹,
   我們的愛情是天仙配,
   新鮮的爛泥為你準備,
   鮮花鋪地陪你睡。


    犀牛皮一寸厚這絕對不誇張,它們最薄的皮膚也有接近2釐米,白犀的肩部皮膚更有4.5釐米之厚。但是說黑犀的「那話兒」只有一尺長,這絕對是小看人家了。事實上雄性黑犀牛陰莖勃起的長度大約有75釐米,足有兩尺半。而且它們的形狀特殊,用犀牛生殖學家Nan Schaffer話來講,那就像一道閃電。這奇怪的形狀絕對不是為了搞怪,因為雌犀牛的陰道同樣彎彎曲曲,這也是困擾動物生殖學家很久的難題,因為普通人工授精的器械根本無法把採來的犀牛精液送到雌犀牛的子宮裡。


    真實的犀牛並不像馬路那樣偏執,它們都不是忠貞的愛情至上主義者。所有的犀牛在談戀愛這點上表現出了相當的共性。雄犀牛從糞堆裡獲得臨近雌犀牛即將發情的信號,然後跟著鼻子去尋找它們。發情的雌印度犀還會發出巨大的嗥叫,可以遠播數千米。發情雌犀牛會頻繁的噴尿,而雄犀牛則會去嘗這些尿液,其實,它們是用上唇裡的特別感受器追蹤尿液中各種外激素的水平,以判斷這隻雌犀牛是否準備好了。這時候,這些雄犀牛會捲曲上唇,一副津津有味的樣子,科學家稱之為Flehmen反應。然後,一段長跑是檢驗這些雄犀牛誠心的必要儀式,雄犀牛往往會跟隨雌犀牛數日,期間雌犀牛會裝腔作勢的驅趕雄犀牛。科學家認為這一舉動是雌犀牛選擇雄性的手段,那些體力好,耐力強的雄性更容易獲得雌性的歡心,而且,由於雌犀牛往往在發情的第七天才開始排卵,所以,這段等待是必須的。


    追逐後期,雄犀牛會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它們會頂撞雌犀牛。大多數時候,雌犀牛會安靜的接受,或者與雄犀牛跳一段「虛張聲勢」(bluff and bluster)舞,此時雄雌犀牛會頭頂頭,不斷噴鼻息並且快速搖頭。不過,姑娘們並不總是這麼有耐心,特別是在圈養條件下,雌犀牛也會脾氣暴躁,與雄性爭鬥,有時候甚至造成嚴重的傷害。


    在追逐期間,雄犀牛還要面臨其他雄性的挑戰。有科學家曾目擊三隻雄黑犀為一隻雌犀而大打出手。相比來說,白犀要彬彬有禮的多,它們雄性間的爭鬥更多的是一種表演,真正用角互相碰撞決鬥的情形不到四分之一。印度犀則要殘暴的多,被雌犀叫聲吸引而來的雄犀牛往往會打得頭破血流,與大家的想像不同,真正造成傷害的不是角,而是對方的門牙。


    一番辛苦,雄犀牛最終把雌犀牛追到手,真正的交配開始了。交配過程往往長達一小時多,一天可以交配數次。幹完好事兒,多數雄犀牛便棄新歡而去,少數會留在雌犀身邊一天,以防紅杏出牆。


    接下來便是15-18個月的妊娠期,犀牛一胎只產一仔,小犀牛會跟隨母親生活到3歲。通常小犀牛獨立之時也是雌犀牛新一輪繁殖活動的開始。雌性小犀牛在3-6歲間成熟,而雄犀牛要等到10歲左右。通常,犀牛在野外可以活35-50年。



誰為犀牛做紅娘

馬路:圖拉,有個壞消息告訴你,他們不準備用那筆錢買一隻母的黑犀牛了,他們想買一頭公的白犀牛,讓他對塔娜發生興趣。他們可能覺得你已經太老了,不太可能為動物園添一頭小黑犀了,想想真可憐,你甚至沒有參加過交配決鬥,只有經過那樣的決鬥,公犀牛才能成為真正的犀牛,才會有女人愛你,而你從來沒有這樣的機會。



    可惜的是,讓一頭男犀牛遇見一頭女犀牛是一件越來越不太容易辦到的事情。原因很簡單,整個犀牛家族都在遭遇艱難時刻。


    白犀的南方亞種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數量上世紀初降到了50-200隻,在大力保護之下,目前有大約17480隻,是數量最多的犀牛種群。而白犀北方亞種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則遠未有如此幸運,由於分布區連年戰亂,保護措施不力,2008人們在野外僅見到4隻白犀北方亞種,更可悲的是,2009年6月17日,在民主剛果的Garamba國家公園,這四隻白犀均被人獵殺,至此,這個亞種在野外滅絕。


    黑犀在上世紀70年代還有多達65000隻,到1993年,野外僅存2300隻,目前這一數字恢復到4180隻。其中的西非亞種Diceros bicornis longipes在昨天年被宣布野外滅絕。


    當1910年印度犀在印度被禁獵時,整個印度犀種群不足100隻,目前已經恢復到2619隻,然而危險仍然存在。


    蘇門犀僅存275隻,爪哇犀則更只有40-60隻,已經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滅絕的道路。


    給犀牛們帶來災禍的,就是它們的角。在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很多文明裡,犀角都被用作藥材,西方人流傳中醫用犀角作為壯陽藥,其實這完全是訛傳。在中醫裡,犀角被認為有解毒、涼血、清熱、定驚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犀角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也就是手指甲的主要組成元素,而牛角甚至豬蹄,都有與犀角相似的藥理作用。我國已經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公約CITES的締約國,所有的犀角貿易在中國都是違法行為。犀角的另一個用途就是用作裝飾品,在很多阿拉伯國家,犀角做的刀柄被認為有神奇的魔力。現在國際黑市一隻犀角的價格仍然在數千美元。


    隨著野外種群的減少,保育犀牛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動物園和各種保育機構的工作。而給它們找一個合適的伴侶是件很費心思的工作,因為身軀龐大,運輸它們的費用十分高昂。


    於是人們想到了人工輔助生殖技術,最早,人們嘗試人工授精技術。要授精,必須先採集精液,給一頭數噸重的犀牛採精,可不是個好玩兒的事情。著名的犀牛保育非營利機構SOS Rhino的創始人Nan Schaffer女士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她從1981年開始,直到1985年才成功的從一頭雄性印度犀身上採到合格的精液,此前,她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有時候甚至只是給這頭印度犀做一整天的直腸按摩,在1985年之前,這頭犀牛也曾排出很多精液,卻找不到一個精子。即便在現在,人們也無法知道哪次會採到合格的精液,哪次僅僅是空歡喜一場。採集到精液,僅僅是第一步,也許這一步也有重大的意義,那些冷凍起來的精液都是一份一份獨有的基因組,對於人丁不旺的犀牛來說都彌足珍貴(採精場面如下圖)

    下一步是找到合適的準媽媽。圈養犀牛的表現往往同野外大不一樣,如何判斷它們處於發情期,也是一個難題,Schaffer同她的同伴做的就是天天採集雌犀牛的尿樣,分析其中的激素含量,結合犀牛的表現來制定一份犀牛的生理周期表。合適的準媽媽也不意味著人工授精就可以輕易完成,前面提到了,犀牛的陰道結構複雜,普通的器械很難講精液送到它們的子宮裡。


    即便這也做到了,還沒有完,圈養條件下雌犀牛的流產率特別高。直到去年,也就是人們在開展這項研究近30年之後,第一頭人工授精的小犀牛才來到這個世界上。這是2007年1月24日,匈牙利布達佩斯動物園,幸運的小傢伙是一頭白犀南方亞種,名叫Layla。


    近些年,人們又開始嘗試對犀牛使用使用體外受精技術IVF。所謂的IVF也就是俗稱的試管嬰兒,與傳統的人工授精不同,IVF是讓精子和卵子在體外結合,然後再送回子宮內的技術。所以與人工授精相比,IVF又多了一道工序,那就是採集卵子。


    採卵比採精難得多,科學家們必須用超聲波指引著注射器到達卵巢,吸取卵子。人的卵巢距離體壁有大約15cm,而一頭雌犀牛的卵巢距離體壁足有1.5米。手術中要克服的首先是麻醉關,要麻醉如此巨大的動物,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且由於犀牛軀體實在龐大,麻醉的時間不能超過2小時,否則將會對犀牛產生永久的損傷。然後是手術操作,即便是目前在給人進行的採卵手術中都會遇到手術事故威脅患者生命的事情,何況是對一隻犀牛?

參考資料:
1.Rhinoceros behaviour: implications for captiv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M. HUTCHINS & M. D. KREGER International Zoo Yearbook Volume 40 Issue 1, Pages 150 – 173 Published Online: 22 Jun 2006
2.國際犀牛基金會http://www.rhinos-irf.org/
3.SOS Rhino http://www.sosrhino.org/index.php
4.世界自然保護聯盟http://www.iucn.org/
5. 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Rhinoceros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體型龐大的犀牛會在中國滅絕?
    就目前來看,犀牛僅分布於非洲、印度、越南、印尼等地,而且有一些犀牛還是某一地區獨有的物種。其實,早在20世紀以前,我國就分布著三種犀牛的亞種,而且數量還不少。那麼,為什麼這些犀牛會在中國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犀牛為什麼會滅絕?
    除了黑犀牛外,所有的犀牛都瀕臨滅絕。白犀牛可分為北部白犀和南部白犀兩個亞種目前該物種僅剩2頭雌性,在自然界中視同滅絕了。「蘇丹」生前照 圖據《國家地理》犀牛為什麼會滅絕導致犀牛目前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正是人類對犀牛無止境的偷獵。
  • 21世紀滅絕的四大動物,長江白鱘最可惜,還有兩種犀牛
    ,這種犀牛曾經分布廣泛,但是數量在數百年裡極具減少。在2004年的時候,爪哇犀就因為數量過於稀少,而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到了2010年4月,最後一隻雌性爪哇犀在越南被偷獵者殺害,經過了一年的考察後,2011年爪哇犀最終還是迎來了全部滅絕的命運。
  • 留下最後影像的八種滅絕動物,石南雞得而復失,40人守護白犀牛
    科學家估算,工業革命以後,特別是近一百多年來,野生動物的滅絕速度加快了一百多倍,平均每十五分鐘就有一個物種滅絕,速度之快發人深省。1934年,人們發現了最後一隻石南雞,隨後即宣告滅絕。第二,最美的犀牛,西非黑犀牛
  • 科學家們與時間賽跑,培育出兩個胚胎,拯救瀕臨滅絕的北白犀牛
    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兩頭北白犀牛(Northern white rhino)Fatu和Najin,它們都是雌性,生活在肯亞的Ol Pejeta保護區內。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牛Sudan是在去年去世了,使得人們對該物種瀕臨滅絕的擔憂不已,尤其是因為這兩隻雌性北白犀牛無法懷孕。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但理論上來說,這一物種的滅絕已經進入倒計時。目前全世界僅存5種犀牛:黑犀牛、白犀牛(分為南方亞種和北方亞種)、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除南方白犀牛亞種外,其他犀牛種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尤以爪哇犀牛數量最少(50多頭)。
  • 【節日】世界犀牛日,聽聽龐然大物的微小心願!
    中國犀牛曾廣泛分布於中原大地,因為過度捕殺滅絕;2018年3月20日,在肯亞Ol Pejeta保護區裡,45歲的北方白犀牛蘇丹閉上眼睛,它的死意味著又一個物種走向滅絕。因為,蘇丹是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
  • 令人心痛的5個物種滅絕故事,圖3在被人類發現後不到30年便滅絕
    西非黑犀牛,曾經廣泛分布在非洲中部地區的黑犀牛亞種之一,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因人為狩獵等活動導致西非黑犀牛野外數量直線下降,在2001年的時候全世界僅剩下十隻西非黑犀牛,到了2006年已經野外絕跡,在2011年被正式宣布已經滅絕。
  • 八種滅絕動物最後的動態攝影,石南雞得而復失,40人守護犀牛
    科學家估算,工業革命以後,特別是近一百多年來,野生動物的滅絕速度加快了一百多倍,平均每十五分鐘就有一個物種滅絕,速度之快發人深省。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近現代史上留下最後的攝影的八種動物,留作紀念。1934年,人們發現了最後一隻石南雞,隨後即宣告滅絕。
  • 美國動物園傳喜訊,珍稀瀕危黑犀牛誕下寶寶
    黑犀牛寶寶萌到讓人融化了。美國辛辛那提的一家動物園爆出喜訊,一隻被列為極度瀕臨滅絕的東部黑犀牛辛苦懷孕16個月後,近日成功產下寶寶。英文大紀元報導,辛辛那提動物園的主管蜜雪兒‧凱利對外宣布說,「東部黑犀牛寶寶在8月21日晚上6:30出生,母子都平安健康。」「東部黑犀牛是一種極度瀕臨滅絕的物種,犀牛媽媽塞亞和父親法魯已經生了兩隻犀牛犢,這件事非常有意義。」
  • 北方白犀牛僅剩兩頭瀕臨滅絕,這個非洲國家是這樣做的
    31日的紀念活動在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內的犀牛紀念地舉行。肯亞旅遊部長納吉布·巴拉拉出席紀念活動。這裡不僅埋葬著「蘇丹」,也是10餘頭被盜獵者非法捕殺的犀牛的墓地。巴拉拉在致辭時表示,野生動物是肯亞的寶貴財富。「蘇丹」的離世提醒人們,必須花更大力氣保護瀕危野生動物。
  • 哪些滅絕了的動物有哪些?
    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和南部白犀牛同屬白犀亞種,與非洲南部的白犀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北白犀曾經分布在烏幹達西北部、查德南部、蘇丹西南部、中非共和國東部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2016年5月滅絕,只剩標本。3.
  • 越南爪哇犀牛絕跡
    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際犀牛基金會發布報告,稱越南最後一頭爪哇犀牛可能遭偷獵者獵殺
  • 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牛死亡,至此,此物種滅絕…
    白犀牛分南白犀和北白犀兩個亞種。當小編看見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牛滅絕的時候,心裡超級沉痛!而且我們人類對此無計可施,沒有任何育種計劃能改變他們走向滅絕,這簡直太可悲了!所以剩下的兩隻雌性北白犀牛就只能一天一天的等待死亡……
  • 亞洲犀牛於無人關注中走向滅絕 唯印度犀留有希望
    說到犀牛,大家可能會想到動物園裡的白犀牛,想到《戀愛的犀牛》中那話兒有一尺長的黑犀。其實,它們都原產於遙遠的非洲。我們的先祖熟悉的犀牛,可不是這些非洲來客。戰國時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西漢之時,有王者鑄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其形象異常寫實,顯然是見過真正的犀牛。那時,非洲的犀牛不可能來到我們的土地。
  • 《戀愛的犀牛》迎來本命年 「犀牛」迷獻藝
    「黃昏是我一天中視力最差的時候……」昨天上午,話劇《戀愛的犀牛》中的經典臺詞再次在大劇院響起,不過不是專業演員在說,也不是在劇場的演出,而是在慶祝該劇演出12周年的儀式上,由幾位「犀牛」迷演出的片段。
  • 馬來西亞的「袖珍」犀牛正式滅絕,世界上還剩不到80隻
    自從人類出現之後,有多少動物因為人類的行為而滅絕?這個數字恐怕永遠算不出來,因為無數動物在悄無聲息中就滅絕了,11月23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死亡,宣告該國的此物種滅絕。
  • 近代被人類「滅絕」的5種動物,圖4曾被克隆搶救,但仍無法挽救!
    1、秀麗鱂 秀麗鱂的原產地是莫哈韋沙漠溫泉,根據美國1973年「瀕危物種法」的規定,它是第一個被宣布滅絕的動物。當它的自然棲息地被開發者侵佔時,幼魚的衰退就導致整個物種的滅絕。2、爪哇老虎 與蘇門答臘虎相似,爪哇虎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 在卡齊蘭加國家公園的瀕臨滅絕的一隻有角的犀牛
    在阿薩姆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址卡齊蘭加國家公園看到瀕臨滅絕的獨角犀牛是Holiday Scout巡迴演唱會的一部分。你還記得當我去蘭卡威並在網上看到一個關於犀牛之旅的事情......結果證明是犀牛是一種四輪車。我猶豫地問桑格...... 「他們是真正的犀牛嗎?」 他就像,是嗎?… 好的。只是檢查。印度獨角犀牛有什麼特別之處?
  • 盧安達從南非引進東非黑犀牛
    新華社基加利5月2日電(記者呂天然 楊孟曦)東非國家盧安達2日從南非引進首批10頭東非黑犀牛。這一物種在盧安達幾乎滅絕,該國最近一次記錄黑犀牛出現是10年以前。  盧安達發展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說,該委員會與非盈利性保護組織「非洲公園」將於5月上半月從南非引進20頭東非黑犀牛,這些黑犀牛將生活在盧安達東部的阿卡蓋拉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