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鴕鳥養殖「馱」起致富夢
會寧縣融媒體中心
會寧電視臺
今天
「鴕鳥有3米高,最重的達150公斤,3年即可下蛋,鴕鳥蛋可以食用,蛋殼可以做成工藝品。」在會寧縣新莊鎮新三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鴕鳥養殖基地,談起鴕鳥養殖,基地負責人楊雄如數家珍,幸福流露。正是楊雄口中的這些鴕鳥,託起了當地村民的脫貧致富路。
鴕鳥原產於非洲沙漠地帶,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鳥,非洲鴕鳥因有發達的氣囊和良好的循環系統,所以能夠適應乾旱的氣候,而且具有異常的耐熱性,更是可以幾個月不喝水。新莊鎮境內平均海拔2004米,年平均降水量為240毫米,是典型的乾旱山塬區,是鴕鳥的易生長區。
會寧縣新三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楊雄:鴕鳥耐寒耐熱,剛開始我就認為咱們甘肅適合養鴕鳥,所以在這紮根11年開始了養鴕鳥的事業。
鴕鳥食性較為隨便,不挑嘴,以粗飼料為主再配以簡單的精飼料,其中粗飼料以苜蓿草、玉米秸稈等為主,食物來源既廣泛又便宜,適合養殖戶的發展。楊雄告訴記者,除了通過收取飼料的方式幫助貧困戶外,對於周邊有養殖鴕鳥意願的貧困戶,他願意從技術、銷路等方面幫扶、支持,通過合作的方式讓他們走向致富之路。
會寧縣新三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楊雄:現在帶動了幾十戶接近上百戶農戶,主要是從技術方面和銷售方面進行大力支持。
新三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最初的幾隻鴕鳥到幾十隻再到現在的700多隻,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伴隨著養殖的科學化,又引進了先進的孵化設備與孵化技術,合作社已經形成了從產蛋到孵化到成長到出售的營銷鏈條,創收能力不斷增強。
會寧縣新三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楊雄:產蛋種鳥是八十多隻,一年能孵化小鳥一千多隻,一隻苗子春天的時候出殼苗能賣到600多,到冬天價格稍微便宜一些,所以說它的經濟效益還是非常可觀的。
位於新莊鎮杜家峴子村的會寧縣新三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是甘肅鴕鳥養殖規模最大、養殖時間最長、經驗最豐富的一家鴕鳥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雄自信地告訴記者,自己現在只要看看圈院的布局以及鴕鳥的神態,基本就能判斷出鴕鳥的身體狀況對症下藥,對於接下來的發展規劃,他自信滿滿地說要充分利用鴕鳥皮毛肉蛋的功效,物盡所值。
會寧縣新三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楊雄:因為每個客戶抓過去的苗子都想留種,但是他們孵化技術存在瓶頸,以後我想辦一個孵化場,他們提供蛋,我收購,給他們搞孵化,孵化出來的苗子一隻按照只四十到五十塊錢賣給他們,對於孵化的白蛋、混蛋去了蛋殼之後,我們可以搞鴕鳥蛋雕產品的加工,目前已經有一個合作夥伴。
新莊鎮杜家峴子村文書 羅環:鴕鳥養殖是一個比較有特色的產業,根據新三合合作社近幾年的效益,此項養殖達到的效益也是可觀的,我們村準備牽頭,發展散養戶,由新三合提供做完疫苗兩月齡大幼鳥,發放給農戶,同時提供技術、育肥等幫助,並回收成年鳥,讓農戶增加一份經濟收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就是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莊鎮按照「培育產業穩增收、凝聚力量保和諧」的發展思路,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大力實施「21211」農業農村產業突破行動,著力打造「1+N」產業增收體系,初步形成了以肉羊、籽瓜、小雜糧等為主的「一村一品」主導產業和鴕鳥養殖等為代表特色富民產業,以產業發展推動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
新莊鎮副鎮長 李偉:我鎮按照特色產業興鎮,基礎產業強鎮的發展思路,以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將鴕鳥養殖、西葫蘆種植和中藥材種植為主的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繼續擴大肉羊養殖、林下散養生態雞養殖規模和小雜糧種植等基礎產業,為「十四五」規劃開好頭,布好局。
(會寧融媒記者 王彥麗 郭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