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有名的清官,當屬于成龍劉統勳施世綸,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劉墉紀曉嵐也成了清官。問于成龍可能沒幾個人知道,但紀曉嵐卻家喻戶曉,劉墉的名氣,好像也比其父劉統勳要大一些。
「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這兩個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是我們看清朝史料,特別是《清史稿》和《清史列傳》就會發現一些問題:如果劉墉紀曉嵐是清官,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將他們充軍發配——充軍發配已經是法外開恩,要是按劉墉紀曉嵐所犯的律條,是應該賜死甚至棄市的。
為了證明劉墉紀曉嵐被充軍發配確有其事,咱們還是來列出相關史料書目,免得有人說「與事實不符」、「關鍵信息錯誤」:劉墉按律當斬後被充軍發配,見於《清史列傳·卷二十六·大臣傳次編一》、《清史稿·卷三百二·列傳八十九》,紀曉嵐被充軍發配,見於《清史列傳·卷二十八·大臣傳次編三》、《清史稿·卷三百二十·列傳一百七》。
劉墉不是草根而是四川布政使(民政省長)劉棨之孫、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大學士入軍機即為真宰相)劉統勳之子,這一點讀者諸君都知道了,劉墉參加科舉考試,是不用過童生、秀才、舉人那三關的,他直接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會試和殿試,並考中了全國第五(二甲第二,一甲只有狀元榜眼探花三人)。
劉墉於乾隆十六(1751年)年以二甲第二名「進士出身」的身份(一甲叫進士及第,三甲叫同進士出身)進入翰林院當庶吉士的時候,乾隆十五年出生的和珅剛一周歲,當然不會跟乾隆一起給劉墉使絆子。
除了有父親劉統勳的關係,劉墉辦文字獄也很賣力。劉墉獲得「風聲甚峻,人望而畏之」的評語,就是因為他偵辦「徐述夔詩禍案」有功,把死了十年的徐述夔又挖出來凌遲,又把徐家十六歲以上男丁的全部斬殺。
偵辦文字獄或許是劉墉的本職工作,與他是不是清官無關——作為「忠臣」,有人「罵皇上」,他是一定要站出來表示「與亂臣賊子不共戴天」的。
但是「忠臣」也未必就是清官,起碼劉墉身上就有一件事說不清楚。
《清史稿》記載劉墉「以官知府時失察僚屬侵帑,發軍臺效力。」
《清史列傳》則記載劉墉其罪當斬:「三十一年,以知府任內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侵蝕庫項事覺,墉坐不能先事舉劾,部議照扶同容隱律擬罪,上(乾隆皇帝)加恩免死,發軍臺效力贖罪。」
這兩本史料說的是同一件事:劉墉當山西太原知府的時候,其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數額特別巨大,劉墉在其中有脫不了的干係,按律當斬,但是乾隆皇帝法外開恩,只是將他充軍發配,轉過年來又召回異地做官去了。
劉墉一向以明察秋毫著稱,作為一個知府居然不知道知縣侵佔大量公帑,這話說出去估計沒有人會相信,而且當時劉統勳還活著呢,如果劉墉不是罪無可恕,三法司又怎麼會判劉墉死刑?
讀者諸君以今度古,當然會知道段成功侵吞公帑是一樁窩案,劉墉在其中應該負有怎樣的責任,清朝官員清楚,讀者諸君也明白。
劉墉在山西陽曲縣窩案中脫不了干係,紀昀紀曉嵐則有兩件事說不清楚,乾隆放過他一次,卻沒有放過他第二次。
劉墉可能是受了部下牽連,紀曉嵐則是要為兒子(紀曉嵐身邊可不僅僅只有杜小月,他至少有一妻三妾四個兒子若干女兒)犯案負責:「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大學士劉統勳舉昀及郎中陸錫熊為總纂。坐子汝傳積逋被訟,下吏議,上寬之。」
所謂「積逋」,就是地方官欠了很多很多賦稅不交。本來監察部門是要追究紀曉嵐責任的,但是乾隆編修《四庫全書》離不開紀曉嵐,就把這件事一風吹過了。
在此之前,紀曉嵐還犯過一次事兒:「高宗以昀學問優,加四品銜,留庶子。尋擢翰林院侍讀學士。前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得罪,昀為姻家,漏言奪職,戍烏魯木齊。《清史稿》」
這段故事在電視劇裡有,咱們就不廢話了:紀曉嵐的女兒嫁給了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的孫子,所以盧見曾東窗事發,紀曉嵐事先通風報信,讓「親家」轉移了大量財產。
兩淮鹽商有多富,鹽運使有多肥,這個大家也都知道,那可不只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每年只拿一百萬都算清官了——盧見曾虧空數額巨大驚動了皇帝,他摟了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本來乾隆想通過查抄盧見曾而發一筆小財,結果被紀曉嵐一封信給攪了,龍顏大怒之下,自然是嚴肅處理:「革職逮問,戍烏魯木齊。《清史列傳》」
就這樣,我們熟知的兩位「清官」劉墉紀曉嵐,都因為跟貪腐有關而被充軍發配,這還真不能說是乾隆皇帝做錯了——如果有錯,也是處罰太輕,這也導致了乾隆朝貪腐橫行。
有人說「明朝無明君,清朝無清官」,這句話可能有一半是對的,清朝的清官,真比恐龍還稀少,正像王剛老師在鑑寶節目中以和珅的語氣所說的那樣:「寫字的紙都鋪了金線,還總在我面前哭窮!」
當然,劉墉是不會在王剛老師面前哭窮的,因為他們沒見著面。但是紀曉嵐劉墉會不會在和珅乾隆面前哭窮,那就誰也不知道了,因為會哭窮的「清官」,實在是太多了,正史中一抓一大把,讀者諸君隨便就能舉出幾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