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溫州人九個商,還有一個會算帳。」提起溫州,首先想到的就是當地人善於經商。在數百萬溫州商人的家中,記有無數帳本。其中,那本「小康帳本」最為特別。
11月24日,在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溫州專場)上,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姚高員向大家宣讀了這個帳本:GDP超1.2萬億,市場主體突破百萬,佔全省五分之一多的低收入農戶同步奔小康……
這本「小康帳本」,承載著930萬溫州人滿滿的幸福感。
記帳:從「會賺錢」到「會花錢」
「那時擺攤做小買賣,抓到是會被處理的。但是生活實在艱難,我豁出去了,在自家門口擺了張小圓凳,上面放了花布頭、紐扣、針線……」中國第一位個體工商戶章華妹談起40年前第一次做買賣時場景如是說。
改革開放初期,像章華妹這樣的溫商還有許多,他們多是從鐵井欄、環城路、木杓巷的「馬路市場」走出來,賣的多是花邊、針線等小東西,利潤微薄,但就是憑著「不怕吃苦」的精神,愣是把小生意做成了大買賣。
進入新時代,「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的帳本漸漸發生了變化。「溫州人變得會賺錢也會花錢,捨得把錢花在科技上、花在人才上。」姚高員說。
章華妹的公司如今成為多家紐扣廠家總代理。溫州市委網信辦供圖
溫州三和量具儀器有限公司總裁張天宇是位新生代溫商,在創業理念上,他與父輩不同,變得特別會「花錢」。據他講述,公司全年的研發投入佔到銷售收入的5%-10%,而研發人員佔到總人數的40%。正因善於創新,公司生產的計量儀器才打動了富士康等大企業,贏得訂單紛至沓來。
近年來,創新驅動漸成為溫州發展的關鍵詞。錨定科技創新「華山一條路」,溫州組織實施「製造業發展雙輪驅動計劃」和「萬億產業培育計劃」,形成「5 5」動能更新迭代格局。今年在疫情影響下,全市前三季度技改投資逆勢增長24.4%,比全省平均高24.2個百分點,增速全省第一。
人才是最大的資源,在這方面,溫州人「不惜血本」。當地連續兩年舉辦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出臺「人才新政40條」等高含金量政策,引進高層次人才。數據顯示,去年溫州頂尖人才、領軍人才引進數分別增長169%和198%,本科畢業生引進數連續兩年增長60%以上,人才實現淨流入。
理帳:精打細算算好成本帳
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先發地,有175萬溫州人在全國各地創業,每9個溫州人就有一位經商辦企業。辦企業需要算好成本帳,有了政府「店小二」,溫州企業家少了很多憂心。
疫情期間,溫州市佳達化工有限公司在農行溫州分行通過「納稅e貸」產品申請了80萬元貸款,用於購買原材料。作為首貸戶,他享受到了十分優惠的利率。而這樣的優惠政策,溫州還有很多。
如何幫助企業減負降本?如何做強做大民營企業家群體?姚高員道出了背後的秘訣:「溫州用『加減乘除』,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溫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所謂的「加」就是惠企政策做加法,「減」就是企業負擔做減法,「乘」就是平臺拓展做乘法,「除」就是企業鬆綁做除法。
「中國鎖都」甌海區的一家企業正在生產鎖具。溫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2018年10月,溫州拉開國內首個「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大幕,兩年來,溫州推動2019年146項具體改革舉措取得突破性進展,2020版新清單25條已全面落地實施。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試點、社會力量辦社會事業、為僑服務「全球通」、惠企政策「直通車」、個人破產制度改革、便民服務「甌e辦」迭代升級、「無還本續貸」……一系列賦能舉措,奏響了「民營經濟看溫州」的最強音。
「我們公司在科技園誕生,在科技園長大,如今已成長為行業的『獨角獸』,去年銷售額達到了131.2億元!」溫州大賣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尚傑興奮地說。藉助於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的優惠政策和科技扶持,該公司迅速成長為行業「獨角獸」。
溫州積極打造高能級平臺,發揮「乘數效應」。國科大、浙大溫州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落地開花,科思技術(溫州)研究院、光子集成創新研究院籤約啟動建設;北鬥產業基地、中國眼谷·中央孵化園、大唐5G等標杆性項目加快建設……為民營經濟增效提質賦能。
去年溫州市場主體突破百萬,誕生首家世界500強企業,今年在疫情之下仍然逆勢增長,在冊企業數首次突破30萬戶,增幅全省第一。上個月全國工商聯公布的「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報告中,溫州位居全國第六。
出帳:收益「一家人」共享
「立足民力、依靠民資、發展民營、注重民富、實現民享,是溫州最大的特色。」姚高員說。
改革開放初期,溫州就創辦了民辦幼兒園、民辦初高中,誕生了全國首家民營醫院,利用民資,為老百姓創造更優品質生活。在奔小康過程中,當地著力發揮社會力量辦社會事業優勢,全民共享小康成果。
「嗖——」滑雪愛好者黃小傑從眼前一躍而過。國慶期間,溫州天高雲淡、秋高氣爽,但小黃卻在家門口的一方冰雪世界裡馳騁,體驗了一把北國風光。作為由社會力量建成的全國首個建於汙水處理廠頂部的冰雪運動中心項目,建成後,大大方便了周邊群眾進行體育活動。
溫州社會力量辦體育線下示範點桃花島冰雪運動中心。溫州市體育局供圖
「非禁即入,只要是社會力量願意辦、能夠辦的領域,都放手讓社會力量去辦;一視同仁,不管是本地民間資本、在外溫商資本,還是非溫籍外地資本甚至海外資本,都給予同等待遇。」姚高員說道。在這兩種導向引領下,溫州市社會力量辦社會事業熱情高漲。
截至目前,溫州擁有民辦學校1306所,承擔了全市1/3的教育任務。由社會資本在工商登記的體育類市場主體多達2.5萬家,民營醫院佔到醫院總數的68.7%,社會力量已成為溫州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主體。
溫州還邀民資共唱城市建設大戲。由社會資金參與組建「大建大美」基金,打造了甌江兩岸、塘河兩岸、中央綠軸、三垟溼地、五馬歷史文化街區五大城市金名片;由民間募資參與建設的市域鐵路S1線今年建成通車,拉大了城市框架、緩解了交通壓力;引導千億社會資本下鄉共建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和鄉村振興示範帶,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幸福感是高水平小康的坐標尺。我們始終堅持富民與強市相統一、金『杯』與口碑相一致,溫州連續兩年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姚高員說。
如今漫步在溫州街頭,處處洋溢著幸福喜悅的氣息。改造後的五馬街頭「月光經濟」一片繁榮,熱愛夜生活的青年們流連於各個「網紅打卡地」;塘河兩岸綠意盎然,不少運動達人邊欣賞美景邊鍛鍊身體;三垟溼地裡,一家人享受悠閒時光。在930萬溫州人努力下,這本「小康帳本」收益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