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種大型貓科動物,武松打虎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今天給大家帶來老虎的33個別名,你知道幾個?
一、老虎。獸名,虎的通稱。蘇轍《湖陰曲》:「老虎穴中臥,獵夫不敢窺。」元·王惲《趙邈齪虎圖行》:「耽耽老虎底許來,抱石踞坐何雄哉。」
二、大蟲。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大蟲老鼠,俱為十二相屬。」《水滸傳》:「那一陣風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
三、老蟲。蕭繼宗《湘鄉方言.動物》:「湘鄉謂虎為老蟲。」同治六年《寧鄉縣誌》:「虎曰老蟲。」
四、戾蟲。《戰國策·秦策二》:「有兩虎諍人而鬥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是則一舉而兼兩虎也。』」
五、毛蟲祖。指老虎。 蘇軾《起伏龍行》詩:「何年白竹千鈞弩,射殺南山雪毛虎。至今顱骨帶霜牙,尚作四海毛蟲祖。」清·錢謙益《題畫二首為傅石君·射虎圖》:「南山白額毛蟲祖,掉尾磨牙踞林莽。」齧人不肯避賢毫,狡獸輕禽敢餘侮?
六、老大蟲。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彝叔赴召時,有華山道人獻詩曰:『北蕃群犬窺籬落,驚起南朝老大蟲。』」
七、山君。《說文·虎部》:「虎,山獸之君。」故以虎為山獸之長。《駢雅·釋獸》:「山君,虎也。」清·黃景仁《圈虎行》:「何物市上遊手兒,役使山君作兒戲。」
八、山王。同山君。《小五義》第六一回:「盧珍說:『急速找樹,不然山王一到,就沒處躲避了。』……正說話間,就見那隻猛獸走動,躥山跳澗,直奔前來了。」
九、獸君。同山君。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獸畜·虎》:「《說文》:虎,西方獸,曰獸君。以其為山獸之君也,亦曰山君。」
十、山神爺。同山君。周立波《暴風驟雨》:「她也說起老孫頭常常嘮著的山神爺和黑瞎子幹仗的故事。」
十一、斑奴。老虎。 清·黃景仁《圈虎行》:「我觀此狀氣消沮,嗟爾斑奴亦何苦。」
十二、斑子。虎的別名。《太平廣記》卷四二八引唐戴孚《廣異記·斑子》:「中夜,有二虎欲至其所,山魈下樹,以手撫虎頭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二虎遂去。」清·金志章《岔道射虎行為李守戎作》詩:「須髯蝟磔氣勃發,直視斑子如跛羊。」
十三、斑寅將軍。虎的別名。《太平廣記》卷四三四引唐裴鉶《傳奇·寧茵》謂唐大中年間有寧茵秀才假大僚莊於南山下,因夜風清月朗,吟詠庭際,俄聞扣門聲,稱桃林斑特處士相訪,茵開門延入,言談間,又聞扣門聲,曰南山斑寅將軍奉謁,茵亦延入,飲酒賦詩,大醉而別。及明,視門外唯有牛蹤虎跡而已。
十四、班哥。虎的別稱。 洪邁《夷堅戊志·觀坑虎》:「(田婦)見一虎蹲踞草中,懼不得免,立而呼之曰:『班哥,我今省侍爺娘,與爾無冤讎,且速去。』」
十五、班子。虎的異稱。《太平廣記》卷四二八引唐戴孚《廣異記·劉薦》:「(山魈)遂於下樹枝上立,呼班子。有頃,虎至。」
十六、黃斑。亦作「黃班」。虎的別名。《隋書·五行志上》:「陳初有童謠曰:『黃班青驄馬,發自壽陽涘。來時冬氣末,去日春風始。』其後陳主果為韓擒所敗。擒本名擒獸,黃班之謂也。」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昨夜黃斑入縣來,分明蹤跡印蒼苔。」
十七、班叔。虎的異名。 漢焦贛《易林·蹇之艮》:「登山履谷,與虎相觸。蝟為功曹,班叔奔北,脫之喜國。」叔,一本作「奴」。
十八、白額。猛虎。 《晉書·周處傳》:「南山白額猛獸,長橋下蛟,並子為三矣。」李白《大獵賦》:「雖鑿齒磨牙而致伉,誰謂南山白額之足睹。」王琦註:「白額虎蓋虎之老者,力雄勢猛,人所難御。」
十九、白額虎。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王維《老將行》:「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二十、白額侯。宋·葉廷珪《海錄碎事·鳥獸草木》:「白額侯,虎也。」
二十一、白額將軍。金·朱自牧《自鄜州罷任歸宿澠池道中有虎為暴》詩:「白額將軍莫笑人,世無劉琨當畏汝。」《事物異名錄·獸畜·虎》引《事物原始》:「白額將軍、嘯風子皆虎之別名,胡人謂之巴而。」
二十二、寅獸,亦稱「寅客」。 虎的別名。寅於十二生肖中配虎,故有此稱。 陶弘景《真誥·翼真檢》:「有雲寅獸白齒者是虎牙也,亦直雲寅獸者,亦云寅客。」
二十三、封使君。《太平御覽》卷八九二引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漢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為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因去,不復來。故時人語曰:『無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使君,太守。後詩文中以「封使君」為虎的代稱。
二十四、李耳。虎的別稱。 《太平御覽》卷八九一引漢應劭《風俗通》:「呼虎為李耳。俗說虎本南郡中廬李氏公所化為,呼『李耳』因喜,呼『班』便怒。」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虎》:「李耳當作狸兒,蓋方言狸為李,兒為耳也。」
二十五、老饕。 虎的別稱。韋莊《小將張彥射虎歌》:「老饕已斃眾雛恐,童稚揶揄皆自勇。」
二十六、於菟。《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乳谷,謂虎於菟。」陸德明釋文:「於,音烏。」《漢書·敘傳上》作「於檡」,顏師古註:「檡,字或作『菟』。」杜甫《戲作俳諧體遣悶》詩之二:「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黃庭堅《奉和文潛贈無咎以既見君子胡為不喜為韻》:「何用知如此,文採似於菟。」魯迅《答客誚》詩:「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二十七、伯都。古代方言。虎的別稱。 《方言》第八:「虎……自關東西,或謂之伯都。」郭璞註:「俗曰伯都事神虎說。」
二十八、大頭貓。 1935年《雲陽縣誌》:「虎狀如貓而大於牛,故俗又呼為大頭貓。」
二十九、大貓。周振鶴、遊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第八章:「溫州把『老虎』改稱為『大貓』。」
三十、扁擔花。方言。老虎。 《中國民間故事選·科斗毛人的故事》:「籠裡關著一隻大扁擔花,四個士兵被壓得汗流浹背,喘不過氣來。」「白鼻子土司王站在山頂上打望,只見扁擔花像一陣風奔到科斗毛人把守的卡子跟前去了。」
三十一、老牙。李鼎超《隴右方言.釋動物》:「『老牙』即『老虞』。『老虞』者猶言『老虎』也。」
三十二、代王。 1919年《解縣誌》:「山有老虎,稱曰代王。澤有大蛇,稱曰將軍。此皆能為人患畏而惡之之詞也。假借兼會意也。」
三十三、伏猛。蘇軾《送程之邵籤判赴闕》:「林深伏猛在,岸改潛珍移。」趙夔註:「伏猛以言虎,潛珍以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