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門蟲
毛翅目昆蟲因翅膀上具毛而得名。由於這一類昆蟲的外形很像蛾類,因此人們更喜歡將其稱為&34;,實際上蛾類隸屬於鱗翅目,它們和蛾類沒有任何關係,就連近親也算不上。。它們幼蟲期生活在水中,是水生昆蟲中最為繁盛的類群之一。很多毛翅目幼蟲對水質的變化極為敏感,在近年來已被廣泛當成水質監測的重要指示生物,給人類提供了不少幫助。
毛翅目昆蟲是一類較為原始的昆蟲,根據化石可以確定,它們至少在中生代就已出現在地球上,且數量較多。例如,中國的道虎溝生物群中就保存有很多毛翅目幼蟲所建立的巢穴化石。中生代的緬甸琥珀以及新生代的波羅的海琥珀中也有數量較多的毛翅目昆蟲被發現。
毛翅目昆蟲的分布極為廣泛,除南極洲外,在其餘世界各地都已發現這類昆蟲的身影,目前亞洲地區是毛翅目昆蟲最為繁盛的分布地,有大約80%的毛翅目昆蟲分布在這個區域。以生境來說,由於毛翅目昆蟲的幼蟲要在水中生活,因此它們的棲息地一般都臨近水邊,溪流、池塘甚至泥塘、沼澤等環境都是毛翅目昆蟲的理想居所。雖然大多數毛翅目幼蟲對水質極為依賴,但也有少數物種可忍耐汙染較高的環境,如一些紋石蛾科的幼蟲。
毛翅目昆蟲的食性根據種類不同而不盡相同。首先,成蟲期的石蛾不能取食固體食物,它們大多數以花蜜等為食。石蛾幼蟲的食性主要有肉食性、植食性和腐食性三類。例如,一些紋石蛾科原石蛾科和石蛾科的幼蟲會捕食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以及吞食魚卵、蛙卵等;一些短石科長角石蛾科的幼蟲則會取食水生藻類植物;一些短石蛾科紋石蛾科等翅石蛾科 和畸距石蛾科的幼蟲則會取食水中已腐爛的分解的植物組織甚至動物屍體等。不管是哪一種食性的石蛾幼蟲,都對自然生態循環以及食物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毛翅目昆蟲的一生經歷4個階段,分別是卵、幼蟲、蛹和成蟲。但小石蛾科的發育較為複雜,其1-4齡幼蟲會在水中自由行動,沒有築巢行為,到5齡時形態發生改變,並開始築巢。因此,這一類石蛾的發育類型很接近復變態類型的昆蟲。一般來說,雌性石蛾會在水中或接近水面的植被上產卵。雌蟲所產的並不是一顆一顆的單粒卵,而是由幾粒至幾百粒所組成的卵塊,卵塊外會有膠質物或濃密的毛。有些石蛾的卵塊還可以暫時抵禦短暫的乾旱,直到有水後才進行孵化。
石蛾的幼蟲行為最有意思,幼蟲會在水中建造各式各樣的巢穴,幼蟲隨時攜帶巢穴行動。這在昆蟲世界是極為少見的,一般來說只要蜂類和螞蟻才能夠建築自己的巢穴,而這些昆蟲都屬於社會性昆蟲。石蛾的幼蟲屬於獨居的昆蟲,也會建造巢穴。有一些幼蟲會造一處固定的巢穴,並在巢穴進口處製造一個絲網形結構,幼蟲在巢穴內從水流中得食物。一般來說,毛翅目幼蟲建造巢穴所用的材料以水底的小石頭、枯枝、落碎片為主,這樣的巢穴不僅可以保護蟲體,還能起到隱蔽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物會任意選擇材料。筆者曾見有些日本昆蟲愛好者將石蛾幼蟲捕捉,把巢穴移除後半其放置在鋪滿金砂的魚缸內,過一段時間這些石蛾幼蟲便可利用金砂造出美麗的&34;。
幼蟲發育成熟後,老熟幼蟲一般會在巢穴內化蛹。毛翅目的蛹可以活動,並具有發達的上顎,待到即將羽化時會咬破繭壁,同時利用中足跗節的纓毛遊到水面上進行羽化。雖然石蛾幼蟲會用巢穴保護自己,然而在水中仍會受到很多動物捕食。除了魚類、蝦類外,一些水生無脊椎動物,如水蠆、水生蛛形綱生物等也有取食毛翅目幼蟲的行為。除此以外,石蛾幼蟲還會被一些昆蟲寄生,如膜翅目姬蜂科的雙環享姬蜂,一些潛水蜂屬的物種則可寄生躲在巢內的毛翅目幼蟲。它們可以直接把卵產在幼蟲身上,最後這部分幼蟲根本沒辦法發育成成蟲,在幼蟲時期就會被寄主吸食營養然後死亡。
毛翅目昆蟲的成蟲體型較小,一般從幾毫米至三四十毫米居多。體色以黃色、黃褐色、灰色、褐色和黑色為主,有少數物種體色較為鮮豔,如紋石蛾科的單斑多形長角紋石蛾 便是一種全身呈淡綠色的美麗石蛾,很多人都誤認為它們屬於蝴蝶或者是蛾類。
石蛾的頭部會覆蓋毛或鱗毛,具2個比較發達的複眼及3個單眼,但也有部分種類僅具2個單眼或不具單眼。觸角為絲狀,著生在兩個複眼之間,長短根據種類不同有所差別。多數具咀嚼式口器,但較為退化,而一些紋石蛾科物種成蟲口器則完全消失,成蟲只負責繁殖後代,然後再死亡,此時它們根本不需要再吃東西了。
毛翅目昆蟲胸部分節明顯,步行足,足上會著生小毛或小刺。具2對翅,也有少數物種翅完全退化。翅上具毛,稱毛翅。這個特徵也是本目昆蟲的名稱毛翅目由來。當石蛾停歇時,翅往往會呈屋脊狀置於背面,此形態與一些小型類極為相似。
大多數毛翅目科昆蟲與農業生產以及林業都沒有直接的關係,因此人類很少研究這種昆蟲。雖然毛翅目昆蟲與人類聯繫不大,它們很難被定性為益蟲或者是害蟲,不過很多環境監測部門使用毛翅目昆蟲的幼蟲做檢測當地水質的一種&34;,它們的幼蟲對水質要求較高,如水質不夠清潔則無法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動物確實給人類不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