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HBO大劇《權力的遊戲》第八季已經播映完畢,一共八季的史詩式巨製,為觀眾呈現了氣勢恢宏、激烈震撼的戰爭場面,也表現了波譎雲詭、爾虞我詐的權謀鬥智,令人大呼過癮。
關於劇集是否爛尾的討論熱潮也逐漸消退,無論最終的大結局是否令你覺得滿意,《權力的遊戲》的所有故事劇情和人物結局都已經塵埃落定了。
然而,原著小說《冰與火之歌》遠遠不止如此,眾多沒在電視劇裡出現的故事線,都有待胖爺爺馬丁的第六、七捲來解開謎底。在此,再次衷心祝願馬丁爺爺永遠健康、筆耕不輟。
「權力的遊戲」是HBO八季電視劇採用的名字,但只不過是《冰與火之歌》第一卷的名字,因此原著小說想表現的內容和思想,同樣也遠遠不止「權力的遊戲」。這個正是筆者寫本篇小文的目的,讓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除了戰爭和權謀,《冰與火之歌》還有些什麼。
一、《冰與火之歌》不止有戰爭和權謀
「真正危險的是別人玩權力的遊戲時你做老百姓。」——梅裡巴德修士
當統治階層在朝廷上玩權力的遊戲,並由此引發一系列的戰爭和殺伐時,歌手們在歌頌傳唱英勇戰鬥的英雄,學士們為獲得勝利的君主樹碑立傳,沒有人會在意被戰火荼毒的老百姓,除了老百姓自己。
戰爭和權謀,固然讓人看得過癮,但權力只是少部分人玩的遊戲。除去權力遊戲的玩家,剩下的大部分是權力遊戲的棋子,更多的是甚至連棋子都算不上的老百姓。
《冰與火之歌》的POV人物幾乎都是貴族身份或者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從他們的視角看到的基本是社會上層人物的境況和活動,但是我們仍然能通過部分POV人物去觀察到勞苦大眾的遭遇。
如艾莉亞在河間地流浪時的種種經歷,再如詹姆在來回奔流城和君臨城路途上的耳聞目睹,又如布蕾妮在尋找珊莎歷程上的所見所聞,都為我們了解戰爭年代下的老百姓提供了寶貴的第一視角。
在本文中,就讓我們跟著布蕾妮,去看看戰爭年代下基層平民的命運。
二、美人布蕾妮其人
在跟著布蕾妮踏上尋找珊莎的險途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布蕾妮是怎樣一個人,是什麼身份,這有助於我們去理解她對路上見聞的判斷和評價。
美人布蕾妮,正確的叫法是塔斯的布蕾妮,「美人」是對她的戲稱,實際上恰恰相反,她樣貌醜陋、身材粗大,缺乏女性的外貌特徵,連她自己都覺得自己是個「畸形的怪胎,不男不女。」但是她身份高貴,她是塔斯島上暮臨廳塞爾溫·塔斯伯爵的獨女,也是暮臨廳的合法繼承人,將來很可能成為塔斯女伯爵,跟其它大部分POV人物一樣,是不折不扣的貴族出身。
儘管身份高貴,但她由於外表問題,從小到大的多數時間都生活在他人的嘲笑、挖苦和歧視之中。因此,布蕾妮極度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同,對任何真誠待她的人,她都會毫無保留地付出自己的情誼或是忠誠,甚至以性命去宣誓效忠。她任性、執拗,同時也很真誠、率直、守信且富有決心。
儘管身邊的大多數騎士待她不佳,甚至拿她打賭開毫無騎士風度的殘酷玩笑,布蕾妮仍天真的堅持著自己理想中的騎士精神。即使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她永遠無法成為一名騎士,但她仍然時時刻刻恪守著真正的騎士信條,堪稱是維斯特洛大陸上最美的女戰士。
布蕾妮秉性善良,正直無私,勇於保護無辜弱小,不像大部分傲慢的貴族,她對平民百姓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因此我們通過她的視角,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對基層民眾的同情和關懷。
三、布蕾妮歷險記
在《冰與火之歌》已出版的五卷中,布蕾妮只是在第四卷《群鴉的盛宴》作為POV人物,但她在第四卷中一共有八個POV章節,是這一卷裡非常重要的人物,在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揭示此卷的主旨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筆者喜歡把布蕾妮的八個POV章節串起來連續閱讀,因為這是一條相對獨立的短篇故事線,所以不會由於跳過了其它章節而導致情節上的不連貫。從布蕾妮接受詹姆的託付出發去尋找珊莎開始,歷經暮谷城、女泉城、輕語堡、寂靜島、鹽場鎮、十字路口客棧,到她被石心夫人俘虜結束,這段關於布蕾妮的故事,我們可以把它稱作「布蕾妮歷險記」。
與劇集《權力的遊戲》裡不一樣,原著中「布蕾妮歷險記」的過程並不順利、結局並不美好,布蕾妮不但沒有找到珊莎,就連艾莉亞也沒有見到一面,更不消說護得她們周全。未看原著怕劇透的看客,可以就此打住,劇集黨或不怕劇透的,讓我們開始跟著布蕾妮去歷險吧。
在君臨城與詹姆告別後,帶著守誓劍,帶著對凱特琳夫人和詹姆的承諾,布蕾妮首先踏上前往暮谷城的路途,在結識了兩個夥伴同行後,她遇到這樣一支隊伍:
虔誠的唱誦聲逐漸充斥樹林,如同悶雷。突然間,聲音的源頭出現在道路前方。一群骯髒邋遢的乞丐幫兄弟當先領頭,他們留大鬍子,穿粗布長袍,有的赤腳,有的趿便鞋。後面走著大約六十個衣衫襤褸的男人、女人和小孩,還有一頭花斑大母豬,幾隻綿羊。有幾個男人拿著斧子,更多的拿粗糙的木頭棍棒。
(引號文字內容原文引用《冰與火之歌(卷四):群鴉的盛宴》(喬治 R.R. 馬丁著,屈暢/胡紹晏譯),下同)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還是這個場面:
他們中間有一輛用灰色碎木頭做的雙輪拖車,上面高高地堆滿骷髏頭和零零星星的斷骨。
這是一支由流浪修士帶領的平民隊伍,他們都是無家可歸的戰爭受難者,帶著倖存的親人妻兒和僅有的物品牲畜,前往君臨城的貝勒大聖堂尋求援助和保護。而拖車上高高堆著的骨骸,則是在戰爭中遇害的神職人員。
領頭的修士向布蕾妮一行作了解釋:
「這些骨頭屬於那些虔敬神靈的聖人,他們因信仰而遇害,但至死不改為七神服務的決心。有些是餓死,有些被折磨致命。聖堂遭到掠奪,堂裡的處女和母親被褻瀆神靈、崇拜惡魔的傢伙強暴,連靜默姐妹也受到騷擾。」
當神職人員都無法在戰爭中倖免於難,平頭老百姓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離開這支平民隊伍後,布蕾妮三人遇到另一群艱難地同樣前往暮谷城的人。這群人由一個商人和六個僕人組成,外加一位受僱作為保鏢的僱傭騎士。當他們聽見布蕾妮等人的馬蹄聲時,如同驚弓之鳥,紛紛做好應戰的準備——顯然這一群人在路上經歷過不少危險。
「五王之戰」的戰爭基本已經結束,但局勢依然不穩,到處都有可能遇上流寇土匪。有錢的人可以僱傭護衛來保護自己,沒錢的人只能祈求神靈的保佑。
布蕾妮三人與商人隊伍同行至「老石橋」客棧,在此稍事休整後,布蕾妮提前在天亮前獨自動身,出發前往暮谷城尋找珊莎。布蕾妮從君臨城到暮谷城的一路上詢問了不少人,都沒有獲得任何有關珊莎行蹤的線索。
直至她在暮谷城的七劍客棧,遇到一位流浪的侏儒修士,得知有一個小丑最近曾在女泉城出沒,她認為這個小丑可能是帶著珊莎逃出君臨城的唐託斯爵士。
這位侏儒修士,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他告訴布蕾妮:
「我的聖堂靠近女泉城,女士,但它被狼仔燒掉了,我們儘可能地加以重建,然後卻來了群傭兵。我說不出是誰的人,但他們蠻橫地搶豬,殺死兄弟。我擠進一段空心原木裡躲藏起來,其他人個子太大,沒能倖免。感謝鐵匠給予我力量,我花了很長時間把他們全埋了。完事之後,我挖出長老埋藏的少許錢幣,獨自流浪。」
戰爭中,任何一方都會對平民造成傷害,不論是反覆無常、只認金錢的傭兵團,還是以蘭尼斯特家族軍隊為主的聯軍,又還是被多數讀者覺得是正義一方的「狼仔」——北境軍隊,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帶來的戰亂和傷痛沒有本質區別。
在獲得疑似珊莎的線索後,布蕾妮繼續往女泉城進發,路上識破了一直跟蹤她的一個男孩——波德瑞克,小惡魔提利昂的侍從。布蕾妮得知小男孩並無惡意,他只是想通過布蕾妮找到珊莎,再找到提利昂繼續當侍從,於是同意小男孩與她一起上路。
到達女泉城後,布蕾妮遇到一位「故知」,海爾爵士。海爾爵士是當初拿她打賭的始作俑者,因此布蕾妮對他極其厭惡。海爾爵士想向布蕾妮提供協助,以彌補過失,但布蕾妮並不領情。
布蕾妮根據侏儒修士提供的消息,在一間「臭鵝酒館」找到了一個叫機靈狄克的人,是他聲稱自己哄騙了一個小丑。經過討價還價,機靈狄克同意帶布蕾妮去一個叫輕語堡的地方找小丑,條件是兩枚金龍,如果同時找到了珊莎或艾莉亞則是六枚。
布蕾妮三人一連數日風雨兼程前往輕語堡,涉過沼澤,翻過山嶺,穿過森林,開始還有客棧和農舍可以過夜,後來只能冒雨露宿在巖石和大樹下。
經過艱難的跋涉,布蕾妮終於來到輕語堡,找到的小丑並不是她期望中的小丑,而是勇士團的成員夏格維。除了小丑夏格維,另外還有兩位勇士團的成員。勇士團是臭名昭著的傭兵團,成員個個都兇殘成性,當初布蕾妮和詹姆在去君臨的路上就是被勇士團俘虜,導致詹姆右手被砍、布蕾妮差點被強姦。
雙方對峙期間,其中一個傭兵透露,艾德·史塔克的女兒正與獵狗桑鐸·克裡岡一起前往鹽場鎮。一場激烈戰鬥的結果,機靈狄克被夏格維擊殺,而布蕾妮在波德瑞克的協助下,驚險地將三個傭兵殺掉。
海爾爵士「及時地」在戰鬥結束後出現,協助布蕾妮二人將機靈狄克埋葬,然後三人一同返回女泉城。在女泉城,海爾爵士告訴布蕾妮有一位叫梅裡巴德的流浪修士,對三河流域非常熟悉,可以跟著他前往鹽場鎮尋找珊莎。於是,隊伍變成了四個人外加一頭驢和一條狗。
梅裡巴德是個沒有聖堂的修士,在教會的等級階層中,地位僅比乞丐幫兄弟高一點。七國上下有數以百計像他這樣衣衫襤褸的修士,從事基層工作,在各個骯髒的小村莊間跋涉,執行宗教儀式,主持婚禮與懺悔。
梅裡巴德修士用驢子馱了很多食物,打算帶給沿途貧窮飢餓的三河百姓。他在河間地行走了接近四十年,赤腳跨過每裡地不下十遍,熟悉每一個市鎮和莊園,熟悉小得連名字都沒有的村莊,熟悉連地圖上都沒有的泥濘曲折小徑。由於長期接觸基層,梅裡巴德修士非常了解民間疾苦,他深知老百姓們遭遇的是什麼、渴望的是什麼。
他們在路上,有一段關於逃兵、殘人的對話,梅裡巴德修士對這些人的理解很透徹,也對這些人很同情。
「……所謂的殘人更值得同情,儘管他們或許也一樣危險。他們都曾是淳樸的平民百姓,從沒離開自己的房子哪怕一裡地,直到某一天,領主的召喚來了。於是他們穿著破爛的鞋子和破爛的衣服,在領主華美的旗幟下出發……兄弟、父子、朋友共同踏上徵程……戰爭仿佛是一場偉大的冒險,是大多數人做夢都夢不到的美妙歷程。」「然後他們嘗到了戰爭的滋味。」「對一些人來說,一點點滋味便足以令他崩潰,更多的人繼續堅持,一年又一年,直到數不清參加過多少次戰鬥,但即使是第一百次戰鬥中倖存下來的人,也有可能在第一百零一次戰鬥時崩潰。弟弟眼看著哥哥死去,父親失去兒子,朋友的肚皮被斧頭劈開,他還試圖塞住自己的腸子。」「他們看見帶領自己上戰場的領主被砍倒,另一個領主高聲宣布他們現在屬於他。……從來吃不飽,鞋子在無休止的行軍中逐漸解體,衣服爛成布條……」「如果想要新靴子,或更暖和的鬥篷,或生鏽的鐵半盔,他們就得從屍體上拿,不久,他們也開始從活人那兒偷……他們偷這些人的東西,偷雞摸狗,殺牛宰羊,而這距離掠走平民的女兒也就一步之遙。某天,當他們環顧四周,意識到所有的朋友和親人都已逝去,自己身邊全都是陌生人,頭上的旗幟也難以辨認時,已惶然不知身在何處,不知如何回家。他們為領主而戰,領主卻不曉得他們的姓名,只會威風凜凜地高聲呼喝……騎士們襲來了,那些全身鐵甲、看不到臉的騎士,衝鋒時鋼鐵的轟鳴充斥整個世界……」「然後那個人崩潰了,他當了逃兵,成為殘人。」「……到了此時,所有家的觀念都已消失,國王、領主和神祗對他來說不如一塊餿掉的肉……逃兵的生活今日不知明日,吃了上頓不知下頓,活得像野獸而不像人……目前這種時局,旅行者應該小心逃兵,警惕逃兵……但也應該同情他們。」
戰爭製造了大量的逃兵、殘人,他們會加害於別人,同時也是戰爭的受害者。
實際上,梅裡巴德修士小時候也上過戰場,他說他的哥哥和朋友也死在戰場上,死於疾病或戰鬥。海爾爵士問梅裡巴德修士,他經歷的是不是「九銅板王之戰」?梅裡巴德修士回答,「他們這樣命名,但我既沒有見到一位國王,也沒賺到一個銅板。那只是一場戰爭。」
誠然,無論史書和歌謠上如何描述和讚頌這場戰爭,對於大部分老百姓來說,那是一場戰爭,也只是一場戰爭。
作為親身參與戰爭的平民,相比同樣參加過戰爭的布蕾妮、海爾爵士等貴族,梅裡巴德修士對戰爭有著更深的體會。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是貴族們建功立業、加官進爵的好機會,但這卻是建立在千千萬萬平民百姓家破人亡的基礎上。
貴族無論生死勝敗,都可能被歌手譜曲傳唱,被學士記入史冊,而平民則如同秋後的枯葉般凋零而無人知曉,運氣好的人還能拖著殘軀回到家鄉苟活,大部分人則死在戰場上和徵途中,成為群鴉的盛宴。
在梅裡巴德修士的帶領下,布蕾妮一行人造訪了鹽場鎮對岸的修道院。修道院建在離岸半裡遠的小島寂靜島上,得益於地理環境,是三河流域之中極少數沒有被「五王之戰」波及的地方之一。修道院長老在招待了布蕾妮等人後,單獨與布蕾妮促膝長談。
長老告訴布蕾妮,他親手埋葬了獵狗桑鐸·克裡岡,而與獵狗在一起的史塔克之女是艾莉亞而非珊莎,艾莉亞也在前往鹽場鎮的路上失去了蹤影,而鹽場鎮被歹徒洗劫和焚燒,艾莉亞很可能無法倖免於難。至此,布蕾妮想通過獵狗找到珊莎的這條線索也斷了。
談話中,長老透露了他的身份,他也曾經是一位騎士,直至他「戰死」於著名的三叉戟河之戰。
「我為雷加王子戰鬥,儘管他從不知道我的名字,這很正常,我侍奉的領主侍奉另一個領主,而這另一個領主決定支持龍而非鹿。假如他作出相反的決定,我也許就站在河的另一邊。戰鬥血腥殘酷。歌手們總是讓人們相信,在河中苦鬥的只有雷加和勞勃,為了一個他們同時愛上的女人,但我向你保證,其他人也在奮戰,我就是其中之一。」
不只老百姓,即使是有一定地位的下層騎士,都無法選擇支持的一方,更無法選擇是否參與戰爭,只能被戰爭的車輪帶動,或帶到未知的終點,或碾碎在半途。
長老被擊倒在河裡,但沒有被淹死,而是漂到寂靜島上,開始了第二次的生命。此後十年,他都保持緘默,在沉思、祈禱與靜默中償還罪過。他參與了戰爭,看透了戰爭,厭倦了戰爭,最後痛恨戰爭。
長老建議布蕾妮停止尋找珊莎,回到塔斯島的暮臨廳,陪伴在她父親身邊。因為他覺得如果布蕾妮戰死,塔斯伯爵也許會把她的劍和盾驕傲地懸在牆上,並為她自豪,但如果別人問他,他肯定寧願有一個活生生的女兒而不是破碎的盾牌。
布蕾妮拒絕了長老的好意,她說她答應過詹姆,「我必須去救她……不成功便成仁。」
第二天,布蕾妮四人繼續上路,他們從寂靜島乘坐渡船抵達鹽場鎮,卻發現鹽場鎮被洗劫後只剩下死亡和荒蕪。他們離開鹽場鎮前往十字路口客棧,在距離客棧一裡處,遇見了第一具屍體。屍體被吊在樹上,嘴裡塞著一塊白色鹽塊,食腐烏鴉正在啄屍體的臉。
再往前走,他們遇到越來越多的死屍,都吊在樹上,口中都塞滿了鹽。他們判斷這些人都是逃兵,各路諸侯製造的殘人,被領主老爺們拋棄的廢物,是之前洗劫鹽場鎮的人。
抵達十字路口客棧後,布蕾妮發現客棧裡只有一群小孩,有男有女,最大的不過十一二歲,最小的還不會走路,都是在戰爭中失去了父母而無家可歸的孤兒。梅裡巴德修士把帶來的食物分享給孩子們,他們一同共享晚餐。
歡樂祥和的晚餐時光並沒有持續多久。在雷雨中,一群不速之客騎馬闖進客棧的院子。布蕾妮認得來人是勇士團中最兇殘、最嗜血的傭兵,一共七個,都是毫無人性的野獸、怪物。為了保護孩子們,戰鬥很快開始,布蕾妮首先單挑領頭的傭兵羅爾傑。經過多個回合,布蕾妮抓住羅爾傑滑倒的機會,一劍了結掉對手。
但她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被一個魁梧圓胖的傭兵提起並重重地摔在地上。由於在身型和力量上完全被對方壓制,布蕾妮在泥地上與傭兵扭打時完全處於劣勢。她的手臂被磕斷,腦袋被砸得眩暈,喉嚨被掐住導致窒息,臉也被對方瘋狂地啃咬……最後她暈了過去……
請原諒筆者把布蕾妮的歷險記轉述得如此平淡無奇,因為本文的重點不在於此。需要指出的是,在原著中布蕾妮的經歷和遭遇,比在劇集中要複雜和慘烈得多。筆者在這裡賣個關子,讓布蕾妮的歷險記到此提前結束,欲知布蕾妮後事如何,請看原著分解。
四、《冰與火之歌》表達的反戰思想
從布蕾妮的歷險記,我們可以看到戰爭年代的平民命運,而看到了平民在戰火下的悲慘命運之後,我們更應該去思考一下,戰爭真正帶來的到底是什麼。
《冰與火之歌》是一部史詩級的長篇奇幻小說,筆者竊以為它不僅僅是優秀,而堪稱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一部優秀的作品和一部偉大的作品,本質的差距在於思想性。
《冰與火之歌》在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描述了豐富的自然場景、恢宏壯烈的戰爭場面、曲折離奇的權謀鬥智,以及構建了一個天馬行空的冰火世界之外,更表達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其中重要的一個就是反戰思想。
作者馬丁本身就是一位反戰主義者,他讀大學的時候正好遇上越南戰爭,他反對越戰,拒絕服兵役,甚至不惜為此而冒著坐牢的風險。正如「最好的戰爭片,都應該是反戰的」,馬丁在《冰與火之歌》描述了眾多的戰爭場面,目的不是讚揚戰爭、美化戰爭,而是反對戰爭、批判戰爭。
第四卷的書名——《群鴉的盛宴》就說明了這一卷的主旨。烏鴉在本書這個「冰與火」的世界中,是著名的食腐動物。一場戰鬥過後遺留的無數屍體,往往無人收斂埋葬,最終成為以烏鴉為首的食腐動物們的大餐。正如古詩有云:「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裡行》節選)
很明顯,作者馬丁在第四卷想要表達的,是經歷了五王之戰後,滿目瘡痍、赤地千裡的國家,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平民,外強中乾、虛有其表的貴族——戰爭中沒有真正的贏家,最終的下場都是成為群鴉的盛宴。
馬丁在書中不止一次地表達「群鴉的盛宴」這一主題。
詹姆POV章節中:
戰役之後第二天清晨,無數烏鴉前來享用盛宴,享用勝利者,也享用失敗者,正如當年在三叉戟河畔它們享用了雷加·坦格利安。君侯的下場往往是烏鴉的肚子,王冠真是個諷刺的笑話。
親愛的老姐,這樣搞下去,我們總有一天會成為群鴉的盛宴。
伊倫·葛雷喬伊POV章節中:
每當戰鬥結束,總會立刻有成百上千隻烏鴉趕來在群屍上開展盛宴。
提利昂POV章節中:
烏鴉展開寬闊的黑翅膀,在灰色的天空中飛翔,隨著他的移動,它們如片片狂暴的烏雲,升騰而起,暫別腐肉盛宴。
席恩·葛雷喬伊POV章節中:
即便在這裡、在荒冢屯,烏鴉也依舊盤旋,等待用我們的屍體展開盛宴。
……
各種POV人物通過語言或思想活動,都在有意無意地提醒著讀者們:戰爭只有一個結果,就是「群鴉的盛宴」。
發動戰爭、挑起戰爭的貴族和統治階層,這批所謂權力遊戲的玩家,最終成為群鴉的盛宴,可謂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而更多的基層平民,遭遇更慘重的傷亡、受到更殘酷的洗劫,卻完全是無辜地成為權力遊戲的棋子、犧牲品。但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無論生前如何顯赫、如何高貴,死後也只是烏鴉的一頓大餐而已。
馬丁通過布蕾妮、詹姆、艾莉亞等POV人物,對平民在戰爭中的遭遇作了大量的描寫,使得整個作品的思想性得到了提升。拋開藝術性和可讀性暫且不談,作品所表達出深刻的思想,已經是《冰與火之歌》區別於其它追求娛樂性、著重於感官刺激的文學作品的最大特點。
在當今快餐文學、網絡小說泛濫的娛樂化年代,閱讀到《冰與火之歌》對戰爭的思考、對平民的關懷,猶如久旱逢甘霖,令人不忍釋卷,一讀再讀。
(全文完)
文:野渡艄公
說明:本文配圖均來源於網絡,人物圖片為HBO《權利的遊戲》劇集的劇照,如有侵權,請聯繫筆者刪除。
《冰與火之歌》系列文章:
1. 《冰與火之歌》系列:POV寫作手法與詹姆·蘭尼斯特的從黑變白